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个我只是业余的,不专业,不过可以给点建议你。
多读书,多出门,长见识
多读书,多出门,长见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艺术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美术大致分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艺术设计。
国画分为:写意山水,写意花鸟,写意人物,工笔花鸟,工笔人物。
油画分为:传统油画或古典油画,现代油画。
版画分为:木版画,铜版画,摄影,丝网印刷。
雕塑分为:写实雕塑,抽象雕塑。
壁画分为:工艺壁画,传统壁画。
艺术设计分为: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等
美术,“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它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的还包括拳术、魔术、医学等。中国古代所谓“百工技艺”,也是包括同样广泛的范围。在古代,无论东方或西方,都只有“工艺”、“手艺”这样的概念。在中国古籍中只有“绘缋之事”、“刻削之道”、“刻镂之术”、“锦绣文采”等工艺术语的运用,却未见类似“美术”这样的专门名词,这是因为人类的美感意识,是首先从满足生存需求的工艺品萌生的。
在欧洲,“艺术”和“美术”这两个概念,直到文艺复兴之际才确立并被公认。那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创造纯粹精神领域的产物,更足以使人激昂精神、开阔胸怀,达到互相同情、增强意志、建立信念的目的。这类思想意识的活动,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扬,它涉及到艺术的不同领域和形态,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大规模扩展开来的文学、艺术各门类,其中包括美术。这种精神产品,从物质中提升,和物质相辅而行,成为全面滋养人们心灵所不可缺少的营养。人类依靠它陶冶情怀,并协同各门类的科学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它起着组织和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和行为的作用。文明的发展是和艺术创造分不开的,艺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
在欧美拉丁语系国家,“art”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蔡元培早期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包括诗歌和音乐。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区分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表达社会意识的一门大学科,广义上包罗文学、音乐等,也包括建筑和园林等。综合性艺术有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它们不同程度地利用美术,有的和美术密切结合。“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必然与姊妹艺术有共性,但它的艺术形态具有鲜明的特征。它和姊妹艺术结合时,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美术甚至可以和科技相结合,派生出艺术新品种。
人类在创造精神产品时,自然地分门别类,建立起文学艺术的各个分支,使之朝着专门化的方向前进,形成了各种艺术门类的独特性能。它们在许多场合虽分犹连,有时则分而复合。每一次的结合和交融(如动画电影、音乐喷泉),便产生艺术的新意向、新品种和相应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分化和复合都是一种发展,在发展中开拓了对艺术的认识,更新了艺术的观念。其所以有分有合,分而不悖,合而能容,是因为各种艺术品类都受共同的美学原则的支配,有共通的规律可循。
此外,如果从审美和美育的角度谈“美”的问题,“美”这个字眼在汉语中的含义非常广泛,不但概括着整个文艺范畴,而且还介入伦理、哲学等领域。
美术的形态和特性
古今中外的美术品类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现代美术因受科技和工业生产的影响,新思潮不断涌现,前所未见的新样式、新品种层出不穷。美术要求发展个性,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多元化,所以对它的共同特征难于作条理明晰的概述。
世界上的美术品类,按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来区分,大体上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几个大门类。绘画的品种又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 水粉画、粉笔画、 丙烯画以及多种塑料和化学颜料的画种。版画品种又可分为木版、麻胶版、金属版(铜或铅)、石版、网版等。木刻的印刷材料有油墨、油画颜料套色和水色套印之分。金属版有腐蚀、干刻之分。油画有有光术、无光术之分。欧洲最古老的蛋彩画和中国古老的矿物质颜料,至今保持着色泽历久不变和技法运用上得心应手的优点。油画和版画在20世纪已成为世界性画种,从表现形态来看,在许多文明国家中,版画已显现出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现代油画和雕塑的开拓创新,步子最快,形态变化最大。
绘画按样式可分为壁画(按物质材料又可分为湿壁画、描金沥粉、磨石嵌、有色水泥及木材、玻璃、金属板的拼镶等。无光油画、丙烯以及其他塑料颜料也被普遍运用)、细密画、磨漆画、漆画、年画(运用木刻水印、水粉、水彩等方法)、连环画、 宣传画、漫画(卡通)、插图等。
中国画又可按艺术技巧分为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两大系统;按题材样式又可分为人物画、 山水画、 花卉、草虫、翎毛(禽鸟走兽)、鳞介(鱼贝类)等画科。日本的绘画受其影响很深。书法和篆刻一向是中国画的姊妹艺术而自成系统,也在日本广为流传。书法艺术在当代被认为是一种抽象艺术。
雕塑的品种可分为石材雕塑(大理石、花岗石等),金属雕塑(包括铸铜、不锈钢、铅、镍、铝等),玻璃钢及塑料、白水泥等雕塑。按体裁、形制又可分为圆雕、浮雕(有高、低之分)、纪念碑雕塑、人物雕塑、动物雕塑、装饰雕塑、民间彩塑等。现在有直接从人体翻制后再作加工的等身大的彩塑,有利用电和光效应原理产生颤动美感的“效应雕塑”,这两种雕塑可说是写实形态和抽象形态的两个极端。
工艺美术(又称实用美术)的品种最为丰富多彩,大的分类有金工、木工、漆工、陶瓷、彩塑、玉雕、牙雕、景泰蓝、珐琅、料器、染织、刺绣、编织等。各国各地区的特种工艺,大多数源于民间手工艺,它有雅俗共赏的特点,与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
设计的门类有书籍装帧、广告、 商品包装、服装、家具、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装璜、环境美术(庭院、园林及建筑群体美术)等。设计也包括图案、字体及利用摄影与电子计算机进行设计的科技性美术。
就美术创造的形象化手段来说,造型性是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所以又称为造型艺术。如绘画通过描画彩绘的手段,雕塑通过塑造、刻镂的手段,建筑艺术通过间架营造的手段,工艺美术通过镂、蚀、切、削的手段等。造型的含义很广,有立体造型,也有平面造型;有色彩造型,也有黑白造型。造型这个概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现代观念中,既有具象形式的造型美,也有抽象形式的造型美。大体上,西方的美术,其发展的轨迹以形体块面的造型为主,线的运用是附属于形体块面的;而中国的美术,线描造型却占着重要的地位,形体是通过线描来体现的。所以西方常用“塑造”这个术语来描述绘画性造型,而且推崇在绘画中体现雕塑性。中国的美术正相反,线的描绘统率着造型,即使在雕塑艺术中,线的作用也占主导的地位;形体块面在中国雕塑上表现得概括浑成,它通过线条的刻画而完成造型的任务。
美术又称空间艺术。西方的美术传统,基本上按物理学的观念,把长度、高度和深度称作“三维空间”。存在于现实空间的有纵深感的三维美,是雕塑和建筑之类立体造型形象产生生命和力度感的重要依据。在平面上表现三维美,是再现性具象绘画的真实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之一。空间艺术,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可能或不长于表现时间性的、凭借视觉来创作和感受的艺术。它的特点是长于具体描绘,塑造和刻画生活中或想像中的事物或情景,有明显的再现性和描摹性,它不随时光的流逝而消失,除非受到外力的破坏和本身的朽蚀,可长期存在于世上。空间艺术在创作上也有弱点,特别对情节性绘画和雕塑造成了局限,例如独幅画只能表现一个瞬间的形象,这就难于从纵向展开事物和情节的发展。然而,正因有此局限,绘画创作便朝着形象的深层开掘,追求造型的凝练和运动感的凝聚,从而形成了绘画所独具的魅力。绘画和雕塑的构图,常选择人物动作过程中某一生发性的瞬间,以加强力度感,并在欣赏心理上,造成动作起迄的越进效应,如画射箭引而不发,使空间艺术产生时间感觉,中西绘画和雕塑中都有这样的例子。凝练的人物形象之醇厚和深刻,决不是瞬间印象所能摄取的;空间艺术形象的凝练和凝聚也意味着时间的浓缩。
在中国的传统美术理论中,对空间观念有不同的阐说,宋代郭熙所说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不单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而是置身天地间的诗意般的空间概念,也就是有回旋余地的“神游”意境。中国画论倡导时空的统一观,它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意象;相应地又以散点透视法代替焦点透视法(虽然南朝宋人宗炳早在公元 5世纪已经发现了物理透视原理),这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视觉心理空间,即所谓“心视”。这种审美观在19世纪末受到西方的重视,提出在美术上打破时空界限,以拓展表现功能。
美术又称为视觉艺术,这是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感知媒介主要是视觉来说的。造型艺术被人们感知的时候,一般通过视觉渠道(除了一些工艺品可通过手的摩挲,用触觉加强审美体验外)。视觉艺术这个界定,涵盖面很广,凡是主要通过视觉媒介完成欣赏的一切可视的艺术门类、样式、形式或符号,都可包涵在内。至于可视的综合性艺术如戏剧、舞蹈和通过视觉阅读的文学作品等,自然不在此列,因为它们的被感知,还要而且主要是通过行为和动作(表演)、语言和文字以及其他各种感觉渠道。
美术还被区分为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大系统。所谓纯美术(fine art),是指纯粹精神性、欣赏性的绘画、雕刻、音乐等,有时也包括诗歌。蔡元培曾把它称为文艺美术,指明其中凝结着社会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以区别于实用功能与审美意识相结合的工艺美术。文艺美术的提法比纯美术妥贴,因为“纯”的意义不太明白,如果是指纯属欣赏性的美术,那么工艺美术中也是有的,而所谓“纯美术”中,也并不都是纯属欣赏性的。然而,纯美术这个词汇已经用惯,虽然它和外文的原意并不符合。
设计(design)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门美术学科,虽然它并不是新名词,而且早已被运用在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上。在建筑和工业设计中,决定大局的是形体块面的空间设计,其次是局部性的门窗、墙面、各项部件的装璜等设计。在工艺美术中,有形体、纹样等设计。绘画作品的构图,实际上是整体结构设计;在一定形式的图像中,都有线、形、色、块等平面设计;在雕塑中,最重要的是形的空间设计。现代的设计,首先在商品包装、家具、室内装璜等方面发展起来,然后从轻工业产品扩展到重工业产品,如汽车、轮船和飞机等造型设计。许多工业产品的设计是和科学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设计现已渗入到整个美术领域,成为一项重要的造型学科,设计思想和设计技术极大地影响着美术品的艺术魅力。
设计是一种研究用点、线、面、体、光、 色、 质、材及一切造型因素构成种种美好形象和感觉,并把它运用到各种美术创作上去的学科。简言之,设计是研究造型构成的学问,其中主要的对象是研究视觉空间,通过空间设计,传达视觉艺术的效应。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室内空间构成、环境空间构成等专业,都是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探索美术造型问题的。设计的发展,已经介入纯艺术领域,在近现代的绘画和雕塑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广义地说,中国画的笔墨、油画的质感和肌理、雕塑和工艺的材料美,都属设计(抽象造型形式)范畴。在有些科技先进国家,已把美术学院改称“美术设计学院”。
“具象美术”和“抽象美术”是20世纪初形成的新名词,虽然这两种形态的美术,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但是只是在现代,抽象美术才得到了大发展。具象泛指表现具体的物象。古今中外的写实主义的美术,都依靠具体可视的形态,通过事物的现象和外部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它基于具象观念,主要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的创作素材进行提炼、概括、集中、夸张等手段,达到典型化审美目的。“抽象”这个词,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一,艺术家运用提炼、概括等手段,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创造艺术形象。这个过程称为艺术抽象,表达着艺术家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感受。从生活形态到美术形态,无不需要始终贯串这种抽象的形象思维活动。在这里,抽象是“艺术的抽象”。具象和抽象并不相互矛盾,而是统一在艺术形象中的。P.毕加索对“牛”的一系列形象探索,展示了艺术抽象(从具象、半抽象到抽象)的多种变体,从这里又可以看到从“艺术的抽象”走向“抽象的艺术”的某种轨迹。中国现代雕塑家杨冬白创作的《饮水的熊》就是一件较好地寓具象于抽象的作品。这是一种半抽象的美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艺术的抽象”手段,同时又很好地表达了“抽象艺术”的意向。其二,认为抽象和具象是两个相反的意象,抽象是纯意识、纯形式的东西,但是也不绝对排斥与具象相融合,形成形式夸张的、在抽象中隐现出具象性的或者半抽象的美术。
世界上各种派别的抽象主义美术家,对“抽象”的含义抱有各自不同的观念。
国画分为:写意山水,写意花鸟,写意人物,工笔花鸟,工笔人物。
油画分为:传统油画或古典油画,现代油画。
版画分为:木版画,铜版画,摄影,丝网印刷。
雕塑分为:写实雕塑,抽象雕塑。
壁画分为:工艺壁画,传统壁画。
艺术设计分为: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等
美术,“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它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的还包括拳术、魔术、医学等。中国古代所谓“百工技艺”,也是包括同样广泛的范围。在古代,无论东方或西方,都只有“工艺”、“手艺”这样的概念。在中国古籍中只有“绘缋之事”、“刻削之道”、“刻镂之术”、“锦绣文采”等工艺术语的运用,却未见类似“美术”这样的专门名词,这是因为人类的美感意识,是首先从满足生存需求的工艺品萌生的。
在欧洲,“艺术”和“美术”这两个概念,直到文艺复兴之际才确立并被公认。那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创造纯粹精神领域的产物,更足以使人激昂精神、开阔胸怀,达到互相同情、增强意志、建立信念的目的。这类思想意识的活动,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扬,它涉及到艺术的不同领域和形态,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大规模扩展开来的文学、艺术各门类,其中包括美术。这种精神产品,从物质中提升,和物质相辅而行,成为全面滋养人们心灵所不可缺少的营养。人类依靠它陶冶情怀,并协同各门类的科学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它起着组织和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和行为的作用。文明的发展是和艺术创造分不开的,艺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
在欧美拉丁语系国家,“art”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蔡元培早期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包括诗歌和音乐。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区分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表达社会意识的一门大学科,广义上包罗文学、音乐等,也包括建筑和园林等。综合性艺术有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它们不同程度地利用美术,有的和美术密切结合。“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必然与姊妹艺术有共性,但它的艺术形态具有鲜明的特征。它和姊妹艺术结合时,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美术甚至可以和科技相结合,派生出艺术新品种。
人类在创造精神产品时,自然地分门别类,建立起文学艺术的各个分支,使之朝着专门化的方向前进,形成了各种艺术门类的独特性能。它们在许多场合虽分犹连,有时则分而复合。每一次的结合和交融(如动画电影、音乐喷泉),便产生艺术的新意向、新品种和相应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分化和复合都是一种发展,在发展中开拓了对艺术的认识,更新了艺术的观念。其所以有分有合,分而不悖,合而能容,是因为各种艺术品类都受共同的美学原则的支配,有共通的规律可循。
此外,如果从审美和美育的角度谈“美”的问题,“美”这个字眼在汉语中的含义非常广泛,不但概括着整个文艺范畴,而且还介入伦理、哲学等领域。
美术的形态和特性
古今中外的美术品类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现代美术因受科技和工业生产的影响,新思潮不断涌现,前所未见的新样式、新品种层出不穷。美术要求发展个性,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多元化,所以对它的共同特征难于作条理明晰的概述。
世界上的美术品类,按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来区分,大体上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几个大门类。绘画的品种又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 水粉画、粉笔画、 丙烯画以及多种塑料和化学颜料的画种。版画品种又可分为木版、麻胶版、金属版(铜或铅)、石版、网版等。木刻的印刷材料有油墨、油画颜料套色和水色套印之分。金属版有腐蚀、干刻之分。油画有有光术、无光术之分。欧洲最古老的蛋彩画和中国古老的矿物质颜料,至今保持着色泽历久不变和技法运用上得心应手的优点。油画和版画在20世纪已成为世界性画种,从表现形态来看,在许多文明国家中,版画已显现出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现代油画和雕塑的开拓创新,步子最快,形态变化最大。
绘画按样式可分为壁画(按物质材料又可分为湿壁画、描金沥粉、磨石嵌、有色水泥及木材、玻璃、金属板的拼镶等。无光油画、丙烯以及其他塑料颜料也被普遍运用)、细密画、磨漆画、漆画、年画(运用木刻水印、水粉、水彩等方法)、连环画、 宣传画、漫画(卡通)、插图等。
中国画又可按艺术技巧分为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两大系统;按题材样式又可分为人物画、 山水画、 花卉、草虫、翎毛(禽鸟走兽)、鳞介(鱼贝类)等画科。日本的绘画受其影响很深。书法和篆刻一向是中国画的姊妹艺术而自成系统,也在日本广为流传。书法艺术在当代被认为是一种抽象艺术。
雕塑的品种可分为石材雕塑(大理石、花岗石等),金属雕塑(包括铸铜、不锈钢、铅、镍、铝等),玻璃钢及塑料、白水泥等雕塑。按体裁、形制又可分为圆雕、浮雕(有高、低之分)、纪念碑雕塑、人物雕塑、动物雕塑、装饰雕塑、民间彩塑等。现在有直接从人体翻制后再作加工的等身大的彩塑,有利用电和光效应原理产生颤动美感的“效应雕塑”,这两种雕塑可说是写实形态和抽象形态的两个极端。
工艺美术(又称实用美术)的品种最为丰富多彩,大的分类有金工、木工、漆工、陶瓷、彩塑、玉雕、牙雕、景泰蓝、珐琅、料器、染织、刺绣、编织等。各国各地区的特种工艺,大多数源于民间手工艺,它有雅俗共赏的特点,与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
设计的门类有书籍装帧、广告、 商品包装、服装、家具、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装璜、环境美术(庭院、园林及建筑群体美术)等。设计也包括图案、字体及利用摄影与电子计算机进行设计的科技性美术。
就美术创造的形象化手段来说,造型性是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所以又称为造型艺术。如绘画通过描画彩绘的手段,雕塑通过塑造、刻镂的手段,建筑艺术通过间架营造的手段,工艺美术通过镂、蚀、切、削的手段等。造型的含义很广,有立体造型,也有平面造型;有色彩造型,也有黑白造型。造型这个概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现代观念中,既有具象形式的造型美,也有抽象形式的造型美。大体上,西方的美术,其发展的轨迹以形体块面的造型为主,线的运用是附属于形体块面的;而中国的美术,线描造型却占着重要的地位,形体是通过线描来体现的。所以西方常用“塑造”这个术语来描述绘画性造型,而且推崇在绘画中体现雕塑性。中国的美术正相反,线的描绘统率着造型,即使在雕塑艺术中,线的作用也占主导的地位;形体块面在中国雕塑上表现得概括浑成,它通过线条的刻画而完成造型的任务。
美术又称空间艺术。西方的美术传统,基本上按物理学的观念,把长度、高度和深度称作“三维空间”。存在于现实空间的有纵深感的三维美,是雕塑和建筑之类立体造型形象产生生命和力度感的重要依据。在平面上表现三维美,是再现性具象绘画的真实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之一。空间艺术,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可能或不长于表现时间性的、凭借视觉来创作和感受的艺术。它的特点是长于具体描绘,塑造和刻画生活中或想像中的事物或情景,有明显的再现性和描摹性,它不随时光的流逝而消失,除非受到外力的破坏和本身的朽蚀,可长期存在于世上。空间艺术在创作上也有弱点,特别对情节性绘画和雕塑造成了局限,例如独幅画只能表现一个瞬间的形象,这就难于从纵向展开事物和情节的发展。然而,正因有此局限,绘画创作便朝着形象的深层开掘,追求造型的凝练和运动感的凝聚,从而形成了绘画所独具的魅力。绘画和雕塑的构图,常选择人物动作过程中某一生发性的瞬间,以加强力度感,并在欣赏心理上,造成动作起迄的越进效应,如画射箭引而不发,使空间艺术产生时间感觉,中西绘画和雕塑中都有这样的例子。凝练的人物形象之醇厚和深刻,决不是瞬间印象所能摄取的;空间艺术形象的凝练和凝聚也意味着时间的浓缩。
在中国的传统美术理论中,对空间观念有不同的阐说,宋代郭熙所说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不单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而是置身天地间的诗意般的空间概念,也就是有回旋余地的“神游”意境。中国画论倡导时空的统一观,它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意象;相应地又以散点透视法代替焦点透视法(虽然南朝宋人宗炳早在公元 5世纪已经发现了物理透视原理),这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视觉心理空间,即所谓“心视”。这种审美观在19世纪末受到西方的重视,提出在美术上打破时空界限,以拓展表现功能。
美术又称为视觉艺术,这是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感知媒介主要是视觉来说的。造型艺术被人们感知的时候,一般通过视觉渠道(除了一些工艺品可通过手的摩挲,用触觉加强审美体验外)。视觉艺术这个界定,涵盖面很广,凡是主要通过视觉媒介完成欣赏的一切可视的艺术门类、样式、形式或符号,都可包涵在内。至于可视的综合性艺术如戏剧、舞蹈和通过视觉阅读的文学作品等,自然不在此列,因为它们的被感知,还要而且主要是通过行为和动作(表演)、语言和文字以及其他各种感觉渠道。
美术还被区分为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大系统。所谓纯美术(fine art),是指纯粹精神性、欣赏性的绘画、雕刻、音乐等,有时也包括诗歌。蔡元培曾把它称为文艺美术,指明其中凝结着社会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以区别于实用功能与审美意识相结合的工艺美术。文艺美术的提法比纯美术妥贴,因为“纯”的意义不太明白,如果是指纯属欣赏性的美术,那么工艺美术中也是有的,而所谓“纯美术”中,也并不都是纯属欣赏性的。然而,纯美术这个词汇已经用惯,虽然它和外文的原意并不符合。
设计(design)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门美术学科,虽然它并不是新名词,而且早已被运用在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上。在建筑和工业设计中,决定大局的是形体块面的空间设计,其次是局部性的门窗、墙面、各项部件的装璜等设计。在工艺美术中,有形体、纹样等设计。绘画作品的构图,实际上是整体结构设计;在一定形式的图像中,都有线、形、色、块等平面设计;在雕塑中,最重要的是形的空间设计。现代的设计,首先在商品包装、家具、室内装璜等方面发展起来,然后从轻工业产品扩展到重工业产品,如汽车、轮船和飞机等造型设计。许多工业产品的设计是和科学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设计现已渗入到整个美术领域,成为一项重要的造型学科,设计思想和设计技术极大地影响着美术品的艺术魅力。
设计是一种研究用点、线、面、体、光、 色、 质、材及一切造型因素构成种种美好形象和感觉,并把它运用到各种美术创作上去的学科。简言之,设计是研究造型构成的学问,其中主要的对象是研究视觉空间,通过空间设计,传达视觉艺术的效应。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室内空间构成、环境空间构成等专业,都是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探索美术造型问题的。设计的发展,已经介入纯艺术领域,在近现代的绘画和雕塑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广义地说,中国画的笔墨、油画的质感和肌理、雕塑和工艺的材料美,都属设计(抽象造型形式)范畴。在有些科技先进国家,已把美术学院改称“美术设计学院”。
“具象美术”和“抽象美术”是20世纪初形成的新名词,虽然这两种形态的美术,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但是只是在现代,抽象美术才得到了大发展。具象泛指表现具体的物象。古今中外的写实主义的美术,都依靠具体可视的形态,通过事物的现象和外部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它基于具象观念,主要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的创作素材进行提炼、概括、集中、夸张等手段,达到典型化审美目的。“抽象”这个词,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一,艺术家运用提炼、概括等手段,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创造艺术形象。这个过程称为艺术抽象,表达着艺术家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感受。从生活形态到美术形态,无不需要始终贯串这种抽象的形象思维活动。在这里,抽象是“艺术的抽象”。具象和抽象并不相互矛盾,而是统一在艺术形象中的。P.毕加索对“牛”的一系列形象探索,展示了艺术抽象(从具象、半抽象到抽象)的多种变体,从这里又可以看到从“艺术的抽象”走向“抽象的艺术”的某种轨迹。中国现代雕塑家杨冬白创作的《饮水的熊》就是一件较好地寓具象于抽象的作品。这是一种半抽象的美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艺术的抽象”手段,同时又很好地表达了“抽象艺术”的意向。其二,认为抽象和具象是两个相反的意象,抽象是纯意识、纯形式的东西,但是也不绝对排斥与具象相融合,形成形式夸张的、在抽象中隐现出具象性的或者半抽象的美术。
世界上各种派别的抽象主义美术家,对“抽象”的含义抱有各自不同的观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