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的问题

关于佛教的问题释迦摩尼在看到世间苦难之时思考为什么人不能脱离苦难,为了脱离苦难,于是开始修行。且放弃了家人一心想要脱离苦难,后又受不住苦行僧的修行方法,于是在菩提树下顿悟... 关于佛教的问题释迦摩尼在看到世间苦难之时思考为什么人不能脱离苦难,为了脱离苦难,于是开始修行。且放弃了家人一心想要脱离苦难,后又受不住苦行僧的修行方法,于是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他算不算贪生怕死且不能忍受辛苦的人? 展开
 我来答
往日不可追2018
2019-09-30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320
展开全部
怎么这样说呢?佛初为王子,见世间人有生老病死等诸苦,诸不忍诸不可得,遂弃家求诸善法以度脱众生,这是大慈悲心示现;佛是为了众生之苦而外出寻法的,所从放弃了自己的王子身份,而飘流在外;可见绝不是怕吃苦,而是为了众生甘愿自己行万里路!至于外岀寻诸法多年,依诸法修行多年却始终不得正觉,始知其皆是外道法,不足为用;后菩提树下顿悟,悟佛法其义而成道;这是佛求法,顿悟成道过程;佛没有直接否定诸外道法,当年参诸多外道法门并亲身实践;这是恭敬,不骄不躁,参诸法门,最终实践出真知,验其不足而得佛之正法,观佛成道经历:信愿行三字足矣;以凡夫之心谬论佛之所为谓坐井观天,差之千里也!
心修行FO
2017-10-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312
展开全部
多看佛教的经书 它会带给你很多收获 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思想 学到很多
追问
我说的是释迦摩尼,跟佛法无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净土禅院
2020-02-22 · 超过1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89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2.3万
展开全部
释迦佛性之根只要植入娑婆秽土,就是和我们众生成佛的路径一样的,这是娑婆性土环境感召,非佛有何思量。看似表演,其实是真修实证的客观实践过程。佛陀降世后是实实在在的经历了自性生根发芽和结果的过程。皇宫里的争杀斗角比,生死无常比起我们凡夫事体悟的要深刻的多,
推荐一位妙善师修行已开悟,|可搜微博"妙善论道"可以联系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召辰君0kw
2017-10-21 · TA获得超过31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2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5万
展开全部
佛法中说的放下,实际是放下妄执,也就是说放弃一切错误的执着。错误执著,指的是对“无常”、“无我”的五蕴、四大认为是“常”和“我”,因此以假为真、以虚为实,念念不断,产生种种幻想和牵挂,所以说是“妄执”。
佛教中,“妄执”有四种。对于欲望的追求,从眼耳鼻舌身体意念各根源寻找快乐、迷惑,叫欲取;对某些观念和想法的固执,叫见取;对于错误的出发点、没有意义的行为约束产生的知见上的迷惑,叫禁戒取;执著一个四大五蕴所构成的假相而不能领会到“我”只不过是一个假相的事实,产生种种对“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追求、种种对自我利益的固执、前途的忧虑,叫我取。
在此之外,精进应该还是需要的。比如对于思想的进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们刻苦、认真、有信心和恒心。佛法讲放下、不执著,不分别,都不是说不去做,而是不去想做的目的。时时为了某种目的而生活而做事的,就是妄执,只有放下欲望的约束执著,做事只是做事,而且做事不为达到什么得到什么,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做应该做的事,这才是简单而实际的觉者生活。
追问
我说的是释迦摩尼,与佛法无关,佛法无边,释迦摩尼不能代表佛法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