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嗔心?
嗔心是一个佛教术语,是嗔恚之心的意思。
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三毒中此为最恶。
资持记下四之一曰:‘华严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云:一念起嗔,殃堕无间。简单说嗔心是一切感觉到不舒服的状态。
长阿含卷载,“ 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
扩展资料:
对治嗔心
可以说,每个人都知不生气好,但却找不到赶走嗔的方法。下面末学例举的这些方法在对末学来说皆很受益,但对某些人来说,其中的一法或几法共用就可对治嗔心,而对某些人可能有其个人自己对治嗔心的其它方法就也很受用。因此末学列出的调伏嗔心的方法仅供诸网友参考。
1、修忍辱法
在南传的《法句经》说:“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忍是很不容易的,心上一把刀,唯有难忍能忍,才能成为大丈夫。
2、修观幻法
当我们遇到违缘之事而心里刚要不平静时,我们就问一下自己“是谁在生气、生气是我吗?”经过如此层层观照,因为心念不再执着烦恼,所以嗔火就不再生起。
3、修缘起法
修佛教我们的十二因缘观,也会很好的对治我们的嗔心。在此十二支中,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所以经中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语,说明其相依相待之关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
4、修空见法
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凡学佛之人皆在理上明白。从种种形成生气的原因中,找出最主要的问题去对治,下回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该如何处理,不需要再生气了或再生气了也没有原来的火气大了。
5、持名号法
观察我们平时在生气时是越想越气,这是因为我们专注在了生气上,而我们在平时中却是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心念是散乱的。这时如果提起一句佛号,就能让心由外境回到内心,意识到自己在生气,并且以心的力量截断生气的念头。
5、修禅定法
有些人知道上面的忍辱、观幻、灭缘、空见、持名五种对治嗔心的方法,凡是定力修的好的人,外境来时而不动其心,就是动一下也能马上平复。凡具有定力的人,在挫折面前,具有冷静的头脑,先忍受心中的痛苦与不快,再能审察情势,检讨反省。
参考资料来源:
嗔心是一个佛教术语。三毒之一。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之心。三毒中此为最恶。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扩展资料
佛教贪嗔痴意义:
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即所谓“三毒”。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
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
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
嗔心,(术语)三毒之一。嗔恚之心也。三毒中此为最恶。资持记下四之一曰:‘华严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云:一念起嗔,殃堕无间。
故事:唐朝时有位宰相娄师德,有一天皇帝下诏要他弟弟去当州牧。临行前,娄师德就问弟弟说:“哥哥在朝廷当宰相,你又要去当州牧,如此一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嫉妒。如果有人对你不满,以种种恶言来伤害毁谤你,你该怎么办?”弟弟就说:“笑一笑,不理他就好了。”
娄师德接著又问:“如果你不理他,他却得寸进尺,当面污辱你,甚至吐你一把口水,遇到这种情形,你会怎么处理?”弟弟回答:“我会很欢喜的把口水擦掉。”娄师德听了却告诉弟弟:“你实在令我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