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所有历史人物的著作!!!
全部的,比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魏源的“海国图志”等,要全部列举出来、人教版初中历史。要人工写的,禁止大片资料挪列...
全部的,比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魏源的“海国图志”等,要全部列举出来、人教版初中历史。
要人工写的,禁止大片资料挪列 展开
要人工写的,禁止大片资料挪列 展开
2个回答
2017-10-14
展开全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上]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