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家禁卫军的详细资料

 我来答
德化巴人
推荐于2016-01-22 · TA获得超过528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63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557万
展开全部
  周代天子的禁卫军名曰"虎贲",诸侯的禁卫军名曰"旅贲"。据《周礼·夏官·虎贲氏》,王在出行时,虎贲在前后警卫;王休止时,虎贲宿卫王的行宫。王在国,虎贲守卫王宫。国家在遇到大敌、大丧等非常事变时,虎贲守卫王门。此外,虎贲还可以跟随士大夫出使四方,或在道路不通时奉征令之书向四方传达。据《旅贲氏》,王在出行时,旅贲氏执戈盾在王乘车两侧随行警卫。乘车停止时,扶持车轮。凡祭祀会同,穿着斋服随王乘车左右而行。王者丧,穿着斩衰葛经的丧服,执戈盾警卫嗣王。在军事行动中,披着铠甲随行。《尚书·顾命》记载,周成王驾崩,"二千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说明周礼的记载是有根据的。   《国语·鲁语下》记载鲁大夫叔孙豹说:"天子有虎贲,习武训也;诸侯有旅贲,御灾害也。"证明了这个问题。说明周代的禁卫军制度在春秋时仍然存在。   但是,春秋时代列国诸侯的禁卫军并不称"旅贲",而各有自己的名称。如楚国国君禁卫军叫"乘广",分左、右两广,每广战车三十乘。右广鸡鸣时驾车值班,至日中卸车休息。左广接着值班,至日入时卸车休息。依春秋晚期每乘战车甲士三人,步卒72 人计,60 乘战车计有战士4500 人,这是一支不小的军事力量。晋文公回国继君位时,秦穆公特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这三千人其实也是晋文公的禁卫军,所以杜预注说"以兵卫文公诸门户仆隶之事"。《左传》宣公二年说:晋灵公残暴不仁,枉杀无辜。执政大夫赵盾屡次进谏,灵公不听。灵公怕赵盾再谏,假设酒宴招待赵盾,暗中埋伏甲士准备杀他。晋侯埋伏的甲士又叫"公介"、"公徒",其实他们就是晋侯的宫廷禁卫军。越王勾践伐吴乃中分其师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勾践的私卒君子就是他的禁卫军。依此四例可以推知,春秋时列国诸侯的宫廷,是都有禁卫军的。不但诸侯有禁卫军,有些国家,如楚国,太子也有禁卫军。在城濮之战时楚军中有一支名曰"东宫"的部队,就是楚太子的"宫甲"。据《左传》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 年),楚国太子商臣就依靠这支"宫甲"发动宫廷政变,杀了楚成王而篡夺了王位。   春秋时期诸侯的禁卫军多由公族或卿大夫子弟组成。他们平时警卫王宫,战时在王左右,是军队中的主力。如晋的"中军公族"①</ZSBJ12000030_0106_0/ESPL> , 又称" 公卒" ②</ZSBJ12000030_0106_1/ESPL>,显然是晋侯的禁卫军。"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③</ZSBJ12000030_0106_2/ESPL>,显然也是由"乘广"为核心组成的精锐部队。晋国在献公时代有骊姬,"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乃宦卿之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余子,亦为余子,其庶子为公行"。可见晋国的公族是由卿大夫子弟构成的。余子又称公路。公路与公行是主管戎车的职官,所率戎士应是禁卫晋侯的车兵甲士。   公族与卿大夫子弟称为"国子"或"贵游子弟",平日由公族大夫教育培训。如《左传》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3 年)说,晋悼公使"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使训卿之子弟共俭孝弟"。据《周礼》国子还接受师氏,保氏的教育。师氏教国子以"三德"和"三行",保氏教国子以"六艺"和"六仪"。其六艺是:"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驾,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六仪是:"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这在当时是完备的品德、文化和军事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他们要在师、保统带下守卫宫廷。经过严格的培养训练之后,诸侯才从他们当中挑选出王宫卫士。这种挑选在春秋时虽缺无显证,但从战国时赵国左师触龙请太后先许其子"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可以得到证明。   以"旅贲"为代表的禁卫军虽然是列国军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又是一支特殊的力量,这就是它与一般的"师旅"不同。一般的"师旅",兵员来自国人,平日为农,战时为军,是"兵农合一"的。以"旅贲"   为代表的禁卫军则不然,他们来源于国中的"贵游子弟",是由卿大夫子弟组成的"国子",平时脱离生产劳动,可以世袭父兄爵禄,一旦入选禁卫军的行列,就成了食禄的职官,位为士,可以继续升迁为大夫、卿,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所以以"旅贲"为代表的由"国子"组成的诸侯禁卫军,无疑是一支常设的部队。但这是一支纯粹的贵族军,类似沙俄时代的士官生,而且人数仅三四千余,所以它不是春秋时代列国军队的主体。因而它的存在并不能影响春秋时代列国军事制度"兵农合一"的性质。
  编辑本段晚清禁卫军
  按照比较宽泛的定义,清代的禁卫军包括守卫皇宫的侍卫亲军,驻守北京的满族八旗禁旅,甚至主管京师治安的步军统领所属绿营部队。严格意义上的禁卫军是指清政府在立宪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仿照普鲁士军事制度建立的一支近代化的宫廷卫队。   禁卫军的编练倡议于光绪三十三(1907)年三月,始于光绪三十四(1908)年十二月,成军于宣统三(1911)年七月。禁卫军军官多数来自以满族为主的新军第一镇,兵源也主要是驻京的满族人,另有蒙古骑兵和来自直隶、山东的农家壮丁。禁卫军最多时编有步兵2协共4标,马队、炮队各1标,工程、辎重、机关炮、军乐、警察各1队,共12000余人,装备当时中国以至亚洲国家仅有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和24~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   光绪三十四(1908)年十二月,清廷颁布诏书,禁卫军由监国摄政王载沣统率调遣,贝勒载涛、贝勒毓朗(宣统二年(1910)七月免去)和陆军部尚书铁良(宣统元年(1909)一月罢去)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第一协协统良弼,第二协协统王廷桢,马标标统王廷桢兼,炮队统带宋玉珍。禁卫军建立后,新军第一、六两镇轮番守卫宫廷的任务移交禁卫军承担。   辛亥革命期间,禁卫军几乎没有发挥任何特殊重要的作用。武昌起义后,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为夺取皇族手中仅有的兵权,添派徐世昌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禁卫军训练处改组为司令处,冯国璋为禁卫军总统官。民国成立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例》,禁卫军保留原编原饷,归陆军部编制,冯国璋继续兼统禁卫军。1914年,禁卫军改编为北洋陆军第十六师,王廷桢任师长,禁卫军的历史正式结束。其中1个团保护暂居宫禁的清室直至1924年溥仪出宫。 下图为1910年禁卫军将领访问奥匈帝国与奥方官员合影。前排左二哈汉章,左三李经迈,左四载涛,右一良弼;二排左四田献章,左六程经邦;三排左三唐宝潮,左六刘恩源。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