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西施吗?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记载春秋历史最详细最古老的文献中都没有提及西施。
记载春秋历史最详细、最古老的文献可以说是《左传》、《国语》,但都没有提到西施这个名字。(《国语•越语上》虽提到越国送美人的事,却没有提到西施的名字。“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还说越国饰美女八人去赂太宰嚭,太宰嚭如果帮助越国成功,“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可以看出,当时越王勾践只是送给了吴国的太宰伯嚭八个女子,用来贿赂他帮助越国。并没有献美女给吴王夫差,更是没有提到西施。所以,有学者认为,西施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她的故事是后来人演绎的。)如果说《左传》、《国语》可能因为历史久远,保存的问题,有典籍遗漏章节的可能,但司马迁的《史记》中象“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伍子胥列传”、“货殖列传”等相关的记载中依然没有提到西施一个字。试想一下,如果有西施这个人物,或者这个人物叫做西施,那么在司马迁这样严谨的史学家笔下是绝不会一字不提的。
二、先秦诸子著作中就已屡见“西施”之说。也就是说在春秋的吴越时期以前,就已经有“西施”的名字了。
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小称》篇中说道:“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孟子》中说道:“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韩非子》的记载是:“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庄子》的记载是:“西施病心而矉(即颦字)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
《管子》一书作者管仲,是春秋初期的人物,至少比勾践、夫差、西施早出生200多年,管仲怎么能够说到200多年后的西施呢?
又据《庄子•齐物论》云:“故为为是举莛与楹,历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从司马彪注文看来,这个“西施”又比吴越交战早100多年。
《墨子•亲士篇》的记载是:“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这里,“沈”即“沉”字,说西施是沉于江中而死。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而越王勾践灭吴王夫差是公元前473年的事,年代相近,但这也并不能证明此西施即是吴越时期的西施。这句话成为后人证明吴越时期西施沉江而死的证据,但不可靠。
屈原在《九章•惜往日》里就赞道:“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先秦诸子之后,贾谊《新书•劝学篇》、刘向《说苑•尊贤篇》、陆贾《新语》以及《淮南子》中虽然也都提及西施,但仅仅把她作为一个美女的形象,而且多与毛嫱双双并出,一点也看不出西施是属于哪个年代的美女或者西施与吴越两国的政事有什么纠葛。
这么多诸子都提到了西施,应该不是偶然的,虽然西施的民间传说成分很大,但西施很可能是先秦的一个知名度很高的美女。她的最终归宿诚如《墨子》所言,是沉于江中而死。
从上述两点看出,“西施”一词是古代对美女的艳称,并非专指某一个人,漂亮女子都可称为西施,就如乐府诗集中多处出现的“罗敷”一样,就如我们现在统称女人为“美女”一样。
如此说来便有两种可能:
一、历史上吴越交战的时期没有西施这个人。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施以及她的故事无非是民间传说。
二、历史上吴越交战的时候有一个这样的女子。但她不叫西施,只不过是因为她容颜美丽,而被人们以“西施”这个自古形容美女的名字相称。
吴越交战时期的确有个像西施一样的美女,而且,她也的确是作为“美人计”而被送到了吴国。越王勾践献美人于吴王的传说最早来自《左传》和《国语》,以后《史记》也肯定了这个史实,但都没有把所献美女和“西施”这个名字联系起来。
到了东汉年间,才开始有了把“西施”与吴越争霸联系起来的记载。最早的是东汉时的两部野史《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注意,这是野史而不是正史。
袁康、吴平的《越绝书》云:“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越绝书》对越国事始有较详细记载。后人评价:“其时去古未远,残篇遗事,固当不泯,缀辑而成,事裨史缺。治吴越史者,率以为据。该书开始提到西施其人,之后言西施者,多以此书为本。”既然言越国史实的《越绝书》记载了西施其人,应该说是可信的。只是,这是提到的“西施”依然是美女的象征。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国大夫文种向越王勾践陈述破吴九个谋略,第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是勾践“使相者国中,得苎罗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西施身吴心越,为越国雪耻灭吴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故事,主要是根据袁康的《越绝书》的记载逐步演变而来的。《吴越春秋》又记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是什么意思呢?再翻《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东汉以后,文人墨客或以正史为源,或以野史为源,纷纷对西施进行演绎,那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关于西施的种种令人眼花缭乱。
近来,诸暨拿到了一个“吴王夫差盉”。“吴王夫差盉”高27.8厘米,口径11.7厘米,腹径24.9厘米,通体上下由龙纹装饰,表现了它出身高贵,应该是春秋时期的宫廷礼器。盉上刻有一句铭文,“吾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铭文“吾王夫差”即“吴王夫差”;“吴金”是指最好最珍贵的金属。其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造了这件盉。这只青铜盉意为青铜酒器,是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宫廷用品,为上层贵族所独有,是高贵的象征,有其特殊意义,只有在祭祀或隆重的庆典活动中才能使用。在当时的贵族社会中,等级森严,君王所赐任何礼品必须在铭文中表明姓氏。为女子铸造青铜器,其对象应该是母亲、妻子、女儿或姐妹,上面必定刻有姓氏,在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青铜器上,无一例外地刻有姓氏,就说明了这一点。平民百姓没有姓氏。这件青铜器为一女子所造,上面没有姓氏,恰好印证众多考古专家的推论:吴王夫差衷心爱慕的女人来自民间,绝不是皇家贵族。据铭文考证,“夫差盉”就是吴王夫差为其宠爱之极的女子铸造的。但是,这也只能证明吴王夫差宠爱过一个女子,并不表示这个女子就叫“西施”。
总而言之,“西施”这一形象是经历了由无到有,慢慢加工丰富的。如果单从史书记载推断而来,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历史上有过一个叫“西施”的美女,甚至她的名字成为美女的统称,而历史上吴越战争期间则并没有那个名叫“西施”的女子。用这种方式解读西施,也就轻而易举地可以肯定,吴越战争时期那个“西施”最终是随范蠡隐居的。
记载春秋历史最详细、最古老的文献可以说是《左传》、《国语》,但都没有提到西施这个名字。(《国语•越语上》虽提到越国送美人的事,却没有提到西施的名字。“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还说越国饰美女八人去赂太宰嚭,太宰嚭如果帮助越国成功,“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可以看出,当时越王勾践只是送给了吴国的太宰伯嚭八个女子,用来贿赂他帮助越国。并没有献美女给吴王夫差,更是没有提到西施。所以,有学者认为,西施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她的故事是后来人演绎的。)如果说《左传》、《国语》可能因为历史久远,保存的问题,有典籍遗漏章节的可能,但司马迁的《史记》中象“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伍子胥列传”、“货殖列传”等相关的记载中依然没有提到西施一个字。试想一下,如果有西施这个人物,或者这个人物叫做西施,那么在司马迁这样严谨的史学家笔下是绝不会一字不提的。
二、先秦诸子著作中就已屡见“西施”之说。也就是说在春秋的吴越时期以前,就已经有“西施”的名字了。
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小称》篇中说道:“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孟子》中说道:“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韩非子》的记载是:“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庄子》的记载是:“西施病心而矉(即颦字)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
《管子》一书作者管仲,是春秋初期的人物,至少比勾践、夫差、西施早出生200多年,管仲怎么能够说到200多年后的西施呢?
又据《庄子•齐物论》云:“故为为是举莛与楹,历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从司马彪注文看来,这个“西施”又比吴越交战早100多年。
《墨子•亲士篇》的记载是:“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这里,“沈”即“沉”字,说西施是沉于江中而死。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而越王勾践灭吴王夫差是公元前473年的事,年代相近,但这也并不能证明此西施即是吴越时期的西施。这句话成为后人证明吴越时期西施沉江而死的证据,但不可靠。
屈原在《九章•惜往日》里就赞道:“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先秦诸子之后,贾谊《新书•劝学篇》、刘向《说苑•尊贤篇》、陆贾《新语》以及《淮南子》中虽然也都提及西施,但仅仅把她作为一个美女的形象,而且多与毛嫱双双并出,一点也看不出西施是属于哪个年代的美女或者西施与吴越两国的政事有什么纠葛。
这么多诸子都提到了西施,应该不是偶然的,虽然西施的民间传说成分很大,但西施很可能是先秦的一个知名度很高的美女。她的最终归宿诚如《墨子》所言,是沉于江中而死。
从上述两点看出,“西施”一词是古代对美女的艳称,并非专指某一个人,漂亮女子都可称为西施,就如乐府诗集中多处出现的“罗敷”一样,就如我们现在统称女人为“美女”一样。
如此说来便有两种可能:
一、历史上吴越交战的时期没有西施这个人。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施以及她的故事无非是民间传说。
二、历史上吴越交战的时候有一个这样的女子。但她不叫西施,只不过是因为她容颜美丽,而被人们以“西施”这个自古形容美女的名字相称。
吴越交战时期的确有个像西施一样的美女,而且,她也的确是作为“美人计”而被送到了吴国。越王勾践献美人于吴王的传说最早来自《左传》和《国语》,以后《史记》也肯定了这个史实,但都没有把所献美女和“西施”这个名字联系起来。
到了东汉年间,才开始有了把“西施”与吴越争霸联系起来的记载。最早的是东汉时的两部野史《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注意,这是野史而不是正史。
袁康、吴平的《越绝书》云:“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越绝书》对越国事始有较详细记载。后人评价:“其时去古未远,残篇遗事,固当不泯,缀辑而成,事裨史缺。治吴越史者,率以为据。该书开始提到西施其人,之后言西施者,多以此书为本。”既然言越国史实的《越绝书》记载了西施其人,应该说是可信的。只是,这是提到的“西施”依然是美女的象征。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国大夫文种向越王勾践陈述破吴九个谋略,第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是勾践“使相者国中,得苎罗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西施身吴心越,为越国雪耻灭吴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故事,主要是根据袁康的《越绝书》的记载逐步演变而来的。《吴越春秋》又记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是什么意思呢?再翻《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东汉以后,文人墨客或以正史为源,或以野史为源,纷纷对西施进行演绎,那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关于西施的种种令人眼花缭乱。
近来,诸暨拿到了一个“吴王夫差盉”。“吴王夫差盉”高27.8厘米,口径11.7厘米,腹径24.9厘米,通体上下由龙纹装饰,表现了它出身高贵,应该是春秋时期的宫廷礼器。盉上刻有一句铭文,“吾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铭文“吾王夫差”即“吴王夫差”;“吴金”是指最好最珍贵的金属。其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造了这件盉。这只青铜盉意为青铜酒器,是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宫廷用品,为上层贵族所独有,是高贵的象征,有其特殊意义,只有在祭祀或隆重的庆典活动中才能使用。在当时的贵族社会中,等级森严,君王所赐任何礼品必须在铭文中表明姓氏。为女子铸造青铜器,其对象应该是母亲、妻子、女儿或姐妹,上面必定刻有姓氏,在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青铜器上,无一例外地刻有姓氏,就说明了这一点。平民百姓没有姓氏。这件青铜器为一女子所造,上面没有姓氏,恰好印证众多考古专家的推论:吴王夫差衷心爱慕的女人来自民间,绝不是皇家贵族。据铭文考证,“夫差盉”就是吴王夫差为其宠爱之极的女子铸造的。但是,这也只能证明吴王夫差宠爱过一个女子,并不表示这个女子就叫“西施”。
总而言之,“西施”这一形象是经历了由无到有,慢慢加工丰富的。如果单从史书记载推断而来,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历史上有过一个叫“西施”的美女,甚至她的名字成为美女的统称,而历史上吴越战争期间则并没有那个名叫“西施”的女子。用这种方式解读西施,也就轻而易举地可以肯定,吴越战争时期那个“西施”最终是随范蠡隐居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有有。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中国绍兴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的经典传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