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珐琅彩?
清康熙时创始的彩绘瓷器品种。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效果。
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底足内部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这就是人们所俗称的“反瓷”。
外壁画面大多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勾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
也有在四个花朵中分别填写“万”、“寿”、“长”、“春”等祝寿语的,风格严谨华丽。所用彩料系从西洋进口,所用画稿由宫中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提供。
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之感,且出现细小裂纹。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器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明代永乐白瓷盘上施彩的。
扩展资料:
珐琅彩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珐琅彩瓷的绘画是其精华所在。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他独特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
珐琅彩绘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迎合皇帝的好恶,在珐琅彩瓷器上以“院画”为底稿,开始“勾、画、皱、染”,这也是珐琅彩瓷器独有的。
所谓的带托爵杯上绘画同样用尽心思,爵杯外部与托盘通体以黄釉为地,爵杯内壁与托盘底部均为蓝地。爵杯与托盘的装饰风格相同,用轧道工艺饰底纹。
爵杯以粉彩黄弦纹或黄地蓝勾莲纹带为界将主体纹样分隔为几部分:杯身粉彩描金夔龙纹,足上部绘兽面纹,下部绘变体蝉纹。
盘中的山形支柱满绘青花海水江崖和寿桃纹,盘内底外缘和外壁绘夔龙纹,与爵杯纹饰相呼应。带托爵杯只是清代瓷器繁复堆砌、过分装饰的一个代表,但就艺术价值而言,远不如两宋瓷器化繁为简,持中守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胎画珐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过犹不及”珐琅彩
2024-12-24 广告
珐琅彩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珐琅彩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
珐琅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
扩展资料
珐琅彩瓷器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胎画珐琅(珐琅彩)
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
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
扩展资料
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等。掐丝珐琅和镶嵌珐琅很久就在国内出现,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能在国内制作应是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将该地工匠俘虏押回制作,并将该技艺传入中原。
至明代,永宣宫廷中开始广泛制作应用掐丝珐琅,之后的景泰时期最有名气,即人们俗说的“景泰蓝”。画珐琅则出现较晚,于十五世纪中叶在欧洲佛朗德斯发明,十五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添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重镇。
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从广州等港口传入国内。当时称谓“西洋珐琅”或“洋珐琅”。清代宫内的画珐琅制作要在康熙三十二年、珐琅作与玻璃厂成立之后才能开始研究制作、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珐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器有很多品种,包括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和瓷胎画珐琅等。
珐琅工艺始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公元6世纪左右),在12-13世纪达到高峰,并向世界各地输出,相传早在唐宋时期已经传入中国。
扩展资料
景泰蓝与珐琅彩的区别
1、胎不同
珐琅彩可以用于铜胎上,也可以用于瓷胎上。
景泰蓝还有银胎,金胎等;所有的景泰蓝都可以叫珐琅彩,但是不能反过来把珐琅彩叫景泰蓝。
2、工艺不同
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完成,所以也称作掐丝珐琅。
珐琅器也是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除有掐丝珐琅器外,根据其在金属加工工艺和珐琅釉料具体处理方法上的不同,有画珐琅器,透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等多个品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珐琅彩工艺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它的创烧与康熙皇帝对画珐琅的喜爱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时期,清政府收复台湾,废除海禁,这种画珐琅技法便随着法国商人与传教士的大量涌入而传入我国,并且得到了康熙帝的喜爱。于是,康熙下旨在紫禁城内武英殿附近设置珐琅作,生产珐琅器。后来,珐琅作的工匠们尝试将这种技法移植到瓷胎上,于是便产生了瓷胎画珐琅。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乾隆时更为盛行。之后,逐渐销声匿迹。
珐琅彩的制作,首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紊胎,在烧好的素胎中,选精华部分送到清宫珐琅作;再由宫廷画师加彩后,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珐琅彩颜色众多,有月白、白、黄、绿、浅蓝、松黄、浅亮绿、黑等色,色彩控制准确,画面有立体感,工巧精细,富丽华。清康熙,多在素胎上以黄、绿、红、豆绿、绛紫等色作地(底色),用双勾法仿铜胎珐琅形式描绘花纹,釉料较厚,凸出于表面。雍正时,珐琅彩最为精美,绘制分工严密,有专门设计画稿的,有专门绘瓷的,并吸收国画和陶瓷彩绘技法结合书法、题诗及印章,描绘细徽,如用洋红洗染的牡丹花有浓淡变化,鸟羽有工笔丝毛染色的效果,比粉彩更加娇艳丰富,尤其难得的是此时期的水墨珐琅瓷,墨色浓淡有致,画意高雅,配以诗句、印章,俨若一幅中国画。乾隆时,珐琅彩极为盛行,造型奇巧,纹饰绚丽,色彩缤纷。多仿西洋油画作画,画面人物题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