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格局的问题
1."世界格局”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有什么区别?2.有世界经济格局这个名词吗?它与前面两者是怎样的关系?请给出专业回答,非常感谢....
1."世界格局”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有什么区别?
2.有世界经济格局这个名词吗?它与前面两者是怎样的关系?
请给出专业回答,非常感谢. 展开
2.有世界经济格局这个名词吗?它与前面两者是怎样的关系?
请给出专业回答,非常感谢. 展开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实际上就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开成的世界经济在结构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及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各国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引起世界经济权力分配的改变.其二,人类经济活空间分布的变化.
1 世界政治格局
一、何谓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政治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美苏两强由于二战的结束,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被消灭后,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由战时同盟转为对抗。
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对战后近50年国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消极作用: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两极格局的结束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政策上的失误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政策——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苏联在长达79年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了两极力量的对比失调,曾经强大的苏联最终解体。
四、世界政治格局的转型期
90年代是世界向新格局过渡的起始阶段。在这个世界政治格局的转型期,新旧矛盾并发,无论在世界事务层面,还是在地区事务层面,各种国际关系都在调整,处于各个层次的国家也都在审时度势,重新定位,其中,大国关系的调整、世界经济体系的扩展和世界主导力量的重构对新格局的确立及其未来走向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经济全球化,它是世纪变迁的显著特点,。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它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原来的两极格局早已出现了破绽,因此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力量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竞相角逐,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冷战结束后,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纠纷不断,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比起冷战时期甚至还有所增加。这样,在诸种因素的交汇作用下,冷战后新格局的形成过程表现得非常复杂、扑朔迷离、动荡不定。
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当今世界的格局由两极发展成“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可以类比成一个五角形,不过其中的一角要胜于其他角,因为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目前,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③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政治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
2 世界政治格局
多极化的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初见端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很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它们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西欧、日本和美国竞争激烈,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在中国***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政治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原因何在?第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第二,冷战后,世界大国彼此之间关系,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第三,冷战后,国与国的竞争,从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两个阶段。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主旨仍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美国的霸权野心还不断膨胀,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到试图凭借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这一做法,遭到了包括西方主要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从这一角度上看,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是不得人心的,美国也不可能独霸世界。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所以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政治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元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经济领域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和密切联系的。
六、世界政治格局的未来演变
按照历史经验,一个世界政治格局的终结,就意味着另一个世界政治格局的诞生。战争在摧毁旧格局的同时,迅速建立起新格局,因为新格局是战争结果的展示,是武力对战胜国与战败国关系及利益的断然分割。然而,这并非是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普遍规律,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世界政治格局的转换,与战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以两极格局中的一个超级大国自行解体为启端的。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和消失导致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全球中心结构就进入“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阶段。萌发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多极化因素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集团)抓住这一历史性时机以及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广阔的发展舞台,制定战略,调整相互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身的世界政治格局。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和平方式和战争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用武力实现世界政治格局的“瞬间”更替和突变,它是一种渐进或缓进的方式,避免了战争灾难,却大大延长了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时间。由于这一转换是渐进的,不确定、不可测因素很多,规律性现象时隐时现,一切均难以迅速把握。世界大国需要足够的时间,对世界形势的重大转折及走向作出判断,进行战略与政策的重大调整。它们的结构调整与改革正处于重大的整合期,它们的战略取向和相互关系远未基本定位,它们的力量变化与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一切处于迅速变动之中,尚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回顾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史,大规模战争成为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重要标志,上述世界政治格局的转换就是通过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完成人们往往把处于变动之中的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力量对比状态,混同于世界政治格局所应具有的稳定的结构。实际上,格局的转换都需要时间,只是长短不同而已。何况这次世界政治格局的大变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的,其涉及面之广,变化之深刻,影响之久远,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变迁所望尘莫及的。
3 世界政治格局
因此,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相对来说需要较长的转换时间。在这一漫长的过渡时期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任务是保证世界政治格局的和平转移。核心问题是在何种条件下,通过何种路径和机制确保向多极格局过渡的和平实现。核威慑下的格局转换具有冷和平的起点,仅仅有这一点是非常不够的。格局和平转移的热和平方式是目前学者们十分关注的。热和平转移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和平方式,应综合考虑国力、制度和认同三大因素在影响格局转移中的作用。格局转移是国力竞争、制度竞争、认同竞争的综合竞争的过程。 综合国力竞争是最古老的竞争,也是基础性的竞争,这种竞争决定了全球层次上的结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西方大国的国力竞争主要表现为权力竞争、霸权争夺,没有对权力的追求就没有对权力结构的争夺,也就无所谓格局转移过程中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了。如果过于专注于这种权力竞争,冲突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就很大。应当使这种恶性竞争回归到正常竞争,即相互攀比、相互争胜、相互追赶、相互超越,抑制其转化为冲突与战争的可能性。从目前的综合国力竞争态势来看,一方面竞争正在加速向经济与高科技转移。全方位的经济、高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建立以高科技为龙头、经济力为基础、政治与外交为保障、军事力为后盾、政府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大国综合国力发展有趋于均衡化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国力竞争重点的转移,以及大国国力的均衡化,有利于格局的和平转换。此外,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兴起的大国,也打破了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她并不扮演以追逐霸权为目标的挑战国的角色,而是以和平手段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如果我们很明智地把注意力引向制度竞争与认同竞争,那么这两种竞争和磨合会大大削弱大国对国力竞争的过度关注,它们即使不会消除也会大大减少对立大国间的威胁意识。换言之,制度和认同在软化安全竞争方面举足轻重。因此,解释世界政治格局和平过渡问题,就必须研究在何种条件下对立大国能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形象、共识与信任,从而有利于共筑彼此间可以接受的世界秩序与制度的问题。制度竞争与认同竞争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和平转移。 第一,对立大国经过长期的战略克制和相互调整,最终将对方视为具有良好形象的国家,这个互构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双方不再把对方视为威胁。因此,国家特征的观念转化与认同,是世界政治格局和平转移的中心环节。促使两者形成相互间的良好形象的办法有三个方面:一是存在着全局或局部的多种共同外部威胁;二是从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三是求同存异,对歧见进行开诚布公的机制性磋商,克制、大度和不强加于人,这大大有助于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良好形象。第二,大国尤其是对立大国成功地就国际新秩序基本达成一致,使之与新的多极化的国际形势相适应。这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和平转移极为重要。和平转移不仅仅取决于出现一个稳定的国际新秩序,更取决于这个秩序形成与维持的民主方式。如果秩序是一方强加于人的,它就不能长久。真正的和平转移须是各方合作和满意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威慑和威胁的结果。最关键的是美国明智地承认其霸权的终结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与其他大国就多极化达成共识,放弃对国际空间的垄断,代之以共享,并就国际秩序和安全管理的规则制定取得一致:如在何种情势下、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国际干预特别是使用武力是合理且合法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如何规范等。第三,必须使达成的世界秩序合法化。合法性也是世界政治格局真正和平转移与否的重要因素。秩序来自对行为规范和治理制度达成的一致。合法性能强化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秩序的认同,因而也就能使这些规范和制度建立起牢固的基础,更加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我们大学生应当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世界格局
所谓世界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
一、概念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二、知识回顾
由以上表格可以得出的认识:
①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变化。②世界格局是建立在各国实力的基础上的。③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格局崩溃的根源。4世界格局是一种不稳定的、内部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
三、问题分析
(一)……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答题思路:背景+形成方式+内容
例1:雅尔塔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在美苏实力的基础上,根据雅尔塔等会议规定的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确立了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
(二)几组比较:
例2:前三个体系的相同之处?
①背景:都是战争的产物;都是在实力的基础上确立的,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②形成方式:都是以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
③内容:都包括划分世界版图、宰割弱小民族、划分势力范围的内容;
④组织:都建立了维护这一体系的国际组织;
⑤结果:都暂时协调了各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3:雅尔塔体系与凡——华体系的不同之处?
①核心国家: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到美苏两分天下;
②两种不同性质国家关系:从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排斥到和平共处;
③处置战败国:从宰割战败国到解除法西斯体制,使德日走上了民主化道路;
④组织:国联成为英法操纵下的侵略扩张的工具,而联合国则日益成为伸张正义的讲坛;
⑤崩溃原因:随着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凡——华体系随之瓦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随之瓦解。
例4:两极格局解体与以前格局变动的不同之处?
①方式不同:以前经过大战,战胜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而后者则没有这种情况。
②形成过程:以前是旧格局瓦解之后就会形成新格局;而后者新格局的形成则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三)……体系是如何解体的?
解题思路:解体因素+解体步骤
例5:凡——华体系是如何解体的?
凡——华体系是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体系。其内部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加剧,这一体系逐渐瓦解。1931年,日本冲破华盛顿体系的限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并于1933年退出国联,为发动大战作准备。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充军队,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凡——华体系随之瓦解了。
(四)世界格局中的中外关系:
1.凡——华体系中:中国由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部分丧失,国力弱小,所以在国际上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正当要求被无理拒绝,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转给了日本;但由于中国人民的斗争,加上美英与日本在亚太地区争夺激烈,给日本施加了压力,所以中国收回了部分权益,如山东问题的最终解决。
2.雅尔塔体系中:由于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加上美国对华实行敌对政策,所以在战后初期中美之间处于一种对抗的状态。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及苏联想控制中国,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苏联撕毁了合同,撤走了专家,使中国的建设陷入了困境;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困扰,陷入了侵越战争的泥潭,加上欧日在国际上的争夺,实力削弱,为了防止中国倒向苏联,美国主动与中国接近,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中美相继签定了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3.多极化趋势中:中国地域广阔,对世界各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所起的战略平衡作用越来越大,在解决一些国际事务时,尤其是亚太地区的事务,离开中国是处理不了的。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各国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引起世界经济权力分配的改变.其二,人类经济活空间分布的变化.
1 世界政治格局
一、何谓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政治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美苏两强由于二战的结束,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被消灭后,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由战时同盟转为对抗。
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对战后近50年国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消极作用: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两极格局的结束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政策上的失误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政策——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苏联在长达79年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了两极力量的对比失调,曾经强大的苏联最终解体。
四、世界政治格局的转型期
90年代是世界向新格局过渡的起始阶段。在这个世界政治格局的转型期,新旧矛盾并发,无论在世界事务层面,还是在地区事务层面,各种国际关系都在调整,处于各个层次的国家也都在审时度势,重新定位,其中,大国关系的调整、世界经济体系的扩展和世界主导力量的重构对新格局的确立及其未来走向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经济全球化,它是世纪变迁的显著特点,。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它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原来的两极格局早已出现了破绽,因此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力量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竞相角逐,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冷战结束后,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纠纷不断,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比起冷战时期甚至还有所增加。这样,在诸种因素的交汇作用下,冷战后新格局的形成过程表现得非常复杂、扑朔迷离、动荡不定。
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当今世界的格局由两极发展成“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可以类比成一个五角形,不过其中的一角要胜于其他角,因为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目前,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③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政治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
2 世界政治格局
多极化的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初见端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很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它们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西欧、日本和美国竞争激烈,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在中国***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政治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原因何在?第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第二,冷战后,世界大国彼此之间关系,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第三,冷战后,国与国的竞争,从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两个阶段。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主旨仍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美国的霸权野心还不断膨胀,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到试图凭借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这一做法,遭到了包括西方主要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从这一角度上看,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是不得人心的,美国也不可能独霸世界。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所以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政治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元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经济领域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和密切联系的。
六、世界政治格局的未来演变
按照历史经验,一个世界政治格局的终结,就意味着另一个世界政治格局的诞生。战争在摧毁旧格局的同时,迅速建立起新格局,因为新格局是战争结果的展示,是武力对战胜国与战败国关系及利益的断然分割。然而,这并非是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普遍规律,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世界政治格局的转换,与战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以两极格局中的一个超级大国自行解体为启端的。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和消失导致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全球中心结构就进入“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阶段。萌发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多极化因素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集团)抓住这一历史性时机以及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广阔的发展舞台,制定战略,调整相互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身的世界政治格局。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和平方式和战争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用武力实现世界政治格局的“瞬间”更替和突变,它是一种渐进或缓进的方式,避免了战争灾难,却大大延长了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时间。由于这一转换是渐进的,不确定、不可测因素很多,规律性现象时隐时现,一切均难以迅速把握。世界大国需要足够的时间,对世界形势的重大转折及走向作出判断,进行战略与政策的重大调整。它们的结构调整与改革正处于重大的整合期,它们的战略取向和相互关系远未基本定位,它们的力量变化与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一切处于迅速变动之中,尚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回顾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史,大规模战争成为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重要标志,上述世界政治格局的转换就是通过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完成人们往往把处于变动之中的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力量对比状态,混同于世界政治格局所应具有的稳定的结构。实际上,格局的转换都需要时间,只是长短不同而已。何况这次世界政治格局的大变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的,其涉及面之广,变化之深刻,影响之久远,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变迁所望尘莫及的。
3 世界政治格局
因此,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相对来说需要较长的转换时间。在这一漫长的过渡时期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任务是保证世界政治格局的和平转移。核心问题是在何种条件下,通过何种路径和机制确保向多极格局过渡的和平实现。核威慑下的格局转换具有冷和平的起点,仅仅有这一点是非常不够的。格局和平转移的热和平方式是目前学者们十分关注的。热和平转移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和平方式,应综合考虑国力、制度和认同三大因素在影响格局转移中的作用。格局转移是国力竞争、制度竞争、认同竞争的综合竞争的过程。 综合国力竞争是最古老的竞争,也是基础性的竞争,这种竞争决定了全球层次上的结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西方大国的国力竞争主要表现为权力竞争、霸权争夺,没有对权力的追求就没有对权力结构的争夺,也就无所谓格局转移过程中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了。如果过于专注于这种权力竞争,冲突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就很大。应当使这种恶性竞争回归到正常竞争,即相互攀比、相互争胜、相互追赶、相互超越,抑制其转化为冲突与战争的可能性。从目前的综合国力竞争态势来看,一方面竞争正在加速向经济与高科技转移。全方位的经济、高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建立以高科技为龙头、经济力为基础、政治与外交为保障、军事力为后盾、政府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大国综合国力发展有趋于均衡化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国力竞争重点的转移,以及大国国力的均衡化,有利于格局的和平转换。此外,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兴起的大国,也打破了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她并不扮演以追逐霸权为目标的挑战国的角色,而是以和平手段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如果我们很明智地把注意力引向制度竞争与认同竞争,那么这两种竞争和磨合会大大削弱大国对国力竞争的过度关注,它们即使不会消除也会大大减少对立大国间的威胁意识。换言之,制度和认同在软化安全竞争方面举足轻重。因此,解释世界政治格局和平过渡问题,就必须研究在何种条件下对立大国能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形象、共识与信任,从而有利于共筑彼此间可以接受的世界秩序与制度的问题。制度竞争与认同竞争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和平转移。 第一,对立大国经过长期的战略克制和相互调整,最终将对方视为具有良好形象的国家,这个互构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双方不再把对方视为威胁。因此,国家特征的观念转化与认同,是世界政治格局和平转移的中心环节。促使两者形成相互间的良好形象的办法有三个方面:一是存在着全局或局部的多种共同外部威胁;二是从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三是求同存异,对歧见进行开诚布公的机制性磋商,克制、大度和不强加于人,这大大有助于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良好形象。第二,大国尤其是对立大国成功地就国际新秩序基本达成一致,使之与新的多极化的国际形势相适应。这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和平转移极为重要。和平转移不仅仅取决于出现一个稳定的国际新秩序,更取决于这个秩序形成与维持的民主方式。如果秩序是一方强加于人的,它就不能长久。真正的和平转移须是各方合作和满意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威慑和威胁的结果。最关键的是美国明智地承认其霸权的终结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与其他大国就多极化达成共识,放弃对国际空间的垄断,代之以共享,并就国际秩序和安全管理的规则制定取得一致:如在何种情势下、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国际干预特别是使用武力是合理且合法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如何规范等。第三,必须使达成的世界秩序合法化。合法性也是世界政治格局真正和平转移与否的重要因素。秩序来自对行为规范和治理制度达成的一致。合法性能强化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秩序的认同,因而也就能使这些规范和制度建立起牢固的基础,更加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我们大学生应当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世界格局
所谓世界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
一、概念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二、知识回顾
由以上表格可以得出的认识:
①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变化。②世界格局是建立在各国实力的基础上的。③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格局崩溃的根源。4世界格局是一种不稳定的、内部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
三、问题分析
(一)……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答题思路:背景+形成方式+内容
例1:雅尔塔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在美苏实力的基础上,根据雅尔塔等会议规定的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确立了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
(二)几组比较:
例2:前三个体系的相同之处?
①背景:都是战争的产物;都是在实力的基础上确立的,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②形成方式:都是以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
③内容:都包括划分世界版图、宰割弱小民族、划分势力范围的内容;
④组织:都建立了维护这一体系的国际组织;
⑤结果:都暂时协调了各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3:雅尔塔体系与凡——华体系的不同之处?
①核心国家: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到美苏两分天下;
②两种不同性质国家关系:从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排斥到和平共处;
③处置战败国:从宰割战败国到解除法西斯体制,使德日走上了民主化道路;
④组织:国联成为英法操纵下的侵略扩张的工具,而联合国则日益成为伸张正义的讲坛;
⑤崩溃原因:随着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凡——华体系随之瓦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随之瓦解。
例4:两极格局解体与以前格局变动的不同之处?
①方式不同:以前经过大战,战胜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而后者则没有这种情况。
②形成过程:以前是旧格局瓦解之后就会形成新格局;而后者新格局的形成则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三)……体系是如何解体的?
解题思路:解体因素+解体步骤
例5:凡——华体系是如何解体的?
凡——华体系是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体系。其内部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加剧,这一体系逐渐瓦解。1931年,日本冲破华盛顿体系的限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并于1933年退出国联,为发动大战作准备。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充军队,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凡——华体系随之瓦解了。
(四)世界格局中的中外关系:
1.凡——华体系中:中国由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部分丧失,国力弱小,所以在国际上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正当要求被无理拒绝,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转给了日本;但由于中国人民的斗争,加上美英与日本在亚太地区争夺激烈,给日本施加了压力,所以中国收回了部分权益,如山东问题的最终解决。
2.雅尔塔体系中:由于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加上美国对华实行敌对政策,所以在战后初期中美之间处于一种对抗的状态。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及苏联想控制中国,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苏联撕毁了合同,撤走了专家,使中国的建设陷入了困境;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困扰,陷入了侵越战争的泥潭,加上欧日在国际上的争夺,实力削弱,为了防止中国倒向苏联,美国主动与中国接近,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中美相继签定了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3.多极化趋势中:中国地域广阔,对世界各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所起的战略平衡作用越来越大,在解决一些国际事务时,尤其是亚太地区的事务,离开中国是处理不了的。
展开全部
所谓世界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所谓政治格局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表现为一定的国际政治结构或体制、体系。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所谓政治格局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表现为一定的国际政治结构或体制、体系。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