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看过《绿色奇迹》我感动得哭了,大家一起说说怎摸样。
展开全部
《绿色奇迹》是在我眼中弗兰克·达拉邦特最好的作品 清楚的记得是08年去桂林游玩时 在宾馆里看的这部电影 迈克·克拉克·邓肯一脸憨厚和他悲悯的泪光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最后行刑时 我哭得淅沥哗啦的
另附一篇 我觉得写得非常透彻的影评 希望你喜欢
《绿色奇迹》:愿上帝怜悯你的魂灵
□文/火神纪
绿里可有奇迹。也许有,也许没有。相信神迹的虔诚教徒们都会相信,这是上帝悲悯地怜爱着世人而所制造的一道灵光。
最后的旅程,昵称里叫绿色旅程的死囚牢房,因为那里的地板都是绿色的。死囚人生的最生时光将在E区里那些狭小的牢房里度过。电影用倒叙的方式讲叙了在死囚牢中凄迷时光里那些不可思议的光景,E区主管保罗的回忆串联起1935年经济大萧条时死囚们的生活。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轻缓而华丽,牺牲了紧凑,用它自己独有的节奏缓缓的语调地姗姗道来。我们跟着它的速度去认知和感受。这是一部非常自我的电影,比起现在这些更顾及观众感受的电影相对而言显得非常主动。我在想,真正的艺术是不是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不应该是被动的恶俗趣味而更多葆有自己的特点和想法,能让人们信服甚至让人沉溺而不丧失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这样的定位给了这部电影极其宽松的创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自我挥洒的余地。极尽铺张地把剧情里的每一个细节做得非常细致到位,188分钟让人不感觉拖沓甚至让人感觉流畅,宽松而漫长的篇幅如此轻缓而高低起伏辗转反复的电影其实并不多见。
完全可以用奢华来形容这部电影,奢侈的是电影铺张的篇幅,华现是电影所有做到了极致的细节。极尽奢华,是这部电影整个故事剧情给我的整体感觉。
电影的每个镜头却是和这种整体的感觉完全相反的朴实。淡黄色调的镜头看起来厚重而充满了淡淡的伤感。这是一个108岁的老人60年前的回忆,也许,也正是因为这样而带着这种轻泛的凄美。用一种近乎悲悯的基调潜行在电影的底层,这给了这部电影在质量上的一个升华。
奢华却朴实,厚重而悲悯,所有这些在情感上格格不入却相辅相成的风格因素造就了这部经典不朽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人物很多,纵然有的角色所着的笔墨并不多,从狱卒到死囚的关系到各个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饱满。作为叙述者第一人称的保罗以一个旁观、客观却主观的角度讲述了真正的主角约翰·克菲的传奇事迹,而在他眼中的各色人等也就成了电影冷眼旁观的解读角度。可以说,我们所看到的是保罗所看到那个绿色旅程中的形形色色,我们的客观是保罗的主观。
电影里轮番上场的是几百号群众演员和十余个主要的解色,且不论那些群众演员,在一部电影把所有的主要角色都塑造得饱满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工作。三个多小时的时间给了这些人物充足的时间完成自我表现,如何让所有的人物在所有的表达上奔向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也许也是电影考究导演的不二标准。
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是这部电影那些镜头背后如话悲悯的阐述。除了看守的狱卒之外,在E区里的其他人,无一例外都将面对的都是死亡。电椅,他们说是呢喃的花火,只是这花火并不美丽甚至有些可怕。最后的旅程上是否有奇迹其实并不太让人关心,我更想观望的是如何去面对无可逃避的死亡,而这些注定将在这里走完一生的人将会带着一个什么样的表情走向终点。
愿上帝怜悯你的魂灵。边是每个死囚在临刑之前听到的最后一个祝愿。赎罪、救赎、宽恕;上帝的信仰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在死去之前真诚地忏悔和祈祷,上帝将会宽恕我们所有的罪责并把我们引向天堂。于是天堂的远处总是我们曾有过的最幸福时光,在向我们遥遥地招手。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虔诚地祈盼那个最后的救赎,不论他们犯下了什么样的滔天大罪。尽可能地显得平静和安份,虔诚而悲悯。这也许也是人性对于生命最后的敬畏和虔诚了。斯之将死,其行也善。
为什么老鼠金格先生的出现会带给E区里所有人欣喜若狂的愉悦呢。因为这片绿色的大地是生命的最后终站,而老鼠,却在这里寻找到了一个开始。对我来说,这部电影里的老鼠不是老鼠,狱卒不是狱卒,死囚也不是死囚;他们都是生命,一切都将得到他们应有的敬畏。
众生平等,这也是这部电影最闪光的地方。
佩西和华顿为什么那么讨人厌呢。他们被安插在这部电影里也许只是为了让剧情看起来高低起伏,让人物之间有所矛盾和冲突。他们缺乏了这部电影最珍贵的东西,缺乏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者应有的尊重。于是就算他们的存在是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立场,可是他们显得同样的残暴、冷酷和恶毒。
绿色本来就意味着生命和蓬勃的生机。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旨:生命最后的尊严。
在比特死了之后,佩西依旧伸着手触摸着他的躯体时依旧戏谑地嘲讽,布鲁托曾说:他已经偿还了他的罪责,不再对这世间抱有歉意,所以,把你的脏手拿开。对他们来说,佩西的存在似乎比那些已经为自己的行为而付出了生命的死囚显得更丑陋和愚蠢。佩西永远也不会明白,他永远不会懂得去尊重死囚的同时也永远不会得到别人对他的尊重。华顿也许比他更懂得生命,虽说谈不上尊重,可是他会懂得利用人们之间对彼此的爱来杀死他们,这样的行径是非常可怕而可耻的。
约翰·克菲用他自己最极端的方式报复惩罚了他们,完成了他的使命。他们对生命的施虐和人生观里的狂妄注定了他们最后的宿命。
约翰是个让人同情的角色。庞大的躯体上伤痕累累,梅琳达曾问他:谁曾伤害你伤得那么深。他说,他已经记不清楚了。满脸上的疲惫和劳累。
上帝如何去行善呢。承受了世人所有的罪责和伤痛并且宽恕蓼人的愚昧与无知。约翰更像是上帝投影在这世间的一个悲悯的符号。只是,人是否能承受上帝所承受的一切并且行使上帝的旨意呢。当他能感知到罪恶的时候,他似乎只能躺在黑暗中无助地哭泣罢了。他曾想过去改变去拯救所有的一切,但总会因为太迟而无力改变。世间有太多的可怕事情在周而复始不停地发生,而我们无力改变那一切。
当他感觉不堪重负的时候,他自主地选择了死去。
事隔多年,保罗·艾吉克的脸上依旧会挂满了泪水。而这部电影也依旧让人感动。约翰在他一辈子中唯一一次看到电影和大银幕的时候曾说:那就是天堂皇了,那些人都是不长翅膀的天使。这也许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了。
这是不是在委婉地向电影致敬呢。
对生命应有敬意。愿上帝怜悯你我的魂灵。在这一瞬间,我以为,我看懂了这部电影。
另附一篇 我觉得写得非常透彻的影评 希望你喜欢
《绿色奇迹》:愿上帝怜悯你的魂灵
□文/火神纪
绿里可有奇迹。也许有,也许没有。相信神迹的虔诚教徒们都会相信,这是上帝悲悯地怜爱着世人而所制造的一道灵光。
最后的旅程,昵称里叫绿色旅程的死囚牢房,因为那里的地板都是绿色的。死囚人生的最生时光将在E区里那些狭小的牢房里度过。电影用倒叙的方式讲叙了在死囚牢中凄迷时光里那些不可思议的光景,E区主管保罗的回忆串联起1935年经济大萧条时死囚们的生活。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轻缓而华丽,牺牲了紧凑,用它自己独有的节奏缓缓的语调地姗姗道来。我们跟着它的速度去认知和感受。这是一部非常自我的电影,比起现在这些更顾及观众感受的电影相对而言显得非常主动。我在想,真正的艺术是不是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不应该是被动的恶俗趣味而更多葆有自己的特点和想法,能让人们信服甚至让人沉溺而不丧失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这样的定位给了这部电影极其宽松的创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自我挥洒的余地。极尽铺张地把剧情里的每一个细节做得非常细致到位,188分钟让人不感觉拖沓甚至让人感觉流畅,宽松而漫长的篇幅如此轻缓而高低起伏辗转反复的电影其实并不多见。
完全可以用奢华来形容这部电影,奢侈的是电影铺张的篇幅,华现是电影所有做到了极致的细节。极尽奢华,是这部电影整个故事剧情给我的整体感觉。
电影的每个镜头却是和这种整体的感觉完全相反的朴实。淡黄色调的镜头看起来厚重而充满了淡淡的伤感。这是一个108岁的老人60年前的回忆,也许,也正是因为这样而带着这种轻泛的凄美。用一种近乎悲悯的基调潜行在电影的底层,这给了这部电影在质量上的一个升华。
奢华却朴实,厚重而悲悯,所有这些在情感上格格不入却相辅相成的风格因素造就了这部经典不朽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人物很多,纵然有的角色所着的笔墨并不多,从狱卒到死囚的关系到各个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饱满。作为叙述者第一人称的保罗以一个旁观、客观却主观的角度讲述了真正的主角约翰·克菲的传奇事迹,而在他眼中的各色人等也就成了电影冷眼旁观的解读角度。可以说,我们所看到的是保罗所看到那个绿色旅程中的形形色色,我们的客观是保罗的主观。
电影里轮番上场的是几百号群众演员和十余个主要的解色,且不论那些群众演员,在一部电影把所有的主要角色都塑造得饱满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工作。三个多小时的时间给了这些人物充足的时间完成自我表现,如何让所有的人物在所有的表达上奔向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也许也是电影考究导演的不二标准。
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是这部电影那些镜头背后如话悲悯的阐述。除了看守的狱卒之外,在E区里的其他人,无一例外都将面对的都是死亡。电椅,他们说是呢喃的花火,只是这花火并不美丽甚至有些可怕。最后的旅程上是否有奇迹其实并不太让人关心,我更想观望的是如何去面对无可逃避的死亡,而这些注定将在这里走完一生的人将会带着一个什么样的表情走向终点。
愿上帝怜悯你的魂灵。边是每个死囚在临刑之前听到的最后一个祝愿。赎罪、救赎、宽恕;上帝的信仰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在死去之前真诚地忏悔和祈祷,上帝将会宽恕我们所有的罪责并把我们引向天堂。于是天堂的远处总是我们曾有过的最幸福时光,在向我们遥遥地招手。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虔诚地祈盼那个最后的救赎,不论他们犯下了什么样的滔天大罪。尽可能地显得平静和安份,虔诚而悲悯。这也许也是人性对于生命最后的敬畏和虔诚了。斯之将死,其行也善。
为什么老鼠金格先生的出现会带给E区里所有人欣喜若狂的愉悦呢。因为这片绿色的大地是生命的最后终站,而老鼠,却在这里寻找到了一个开始。对我来说,这部电影里的老鼠不是老鼠,狱卒不是狱卒,死囚也不是死囚;他们都是生命,一切都将得到他们应有的敬畏。
众生平等,这也是这部电影最闪光的地方。
佩西和华顿为什么那么讨人厌呢。他们被安插在这部电影里也许只是为了让剧情看起来高低起伏,让人物之间有所矛盾和冲突。他们缺乏了这部电影最珍贵的东西,缺乏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者应有的尊重。于是就算他们的存在是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立场,可是他们显得同样的残暴、冷酷和恶毒。
绿色本来就意味着生命和蓬勃的生机。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旨:生命最后的尊严。
在比特死了之后,佩西依旧伸着手触摸着他的躯体时依旧戏谑地嘲讽,布鲁托曾说:他已经偿还了他的罪责,不再对这世间抱有歉意,所以,把你的脏手拿开。对他们来说,佩西的存在似乎比那些已经为自己的行为而付出了生命的死囚显得更丑陋和愚蠢。佩西永远也不会明白,他永远不会懂得去尊重死囚的同时也永远不会得到别人对他的尊重。华顿也许比他更懂得生命,虽说谈不上尊重,可是他会懂得利用人们之间对彼此的爱来杀死他们,这样的行径是非常可怕而可耻的。
约翰·克菲用他自己最极端的方式报复惩罚了他们,完成了他的使命。他们对生命的施虐和人生观里的狂妄注定了他们最后的宿命。
约翰是个让人同情的角色。庞大的躯体上伤痕累累,梅琳达曾问他:谁曾伤害你伤得那么深。他说,他已经记不清楚了。满脸上的疲惫和劳累。
上帝如何去行善呢。承受了世人所有的罪责和伤痛并且宽恕蓼人的愚昧与无知。约翰更像是上帝投影在这世间的一个悲悯的符号。只是,人是否能承受上帝所承受的一切并且行使上帝的旨意呢。当他能感知到罪恶的时候,他似乎只能躺在黑暗中无助地哭泣罢了。他曾想过去改变去拯救所有的一切,但总会因为太迟而无力改变。世间有太多的可怕事情在周而复始不停地发生,而我们无力改变那一切。
当他感觉不堪重负的时候,他自主地选择了死去。
事隔多年,保罗·艾吉克的脸上依旧会挂满了泪水。而这部电影也依旧让人感动。约翰在他一辈子中唯一一次看到电影和大银幕的时候曾说:那就是天堂皇了,那些人都是不长翅膀的天使。这也许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了。
这是不是在委婉地向电影致敬呢。
对生命应有敬意。愿上帝怜悯你我的魂灵。在这一瞬间,我以为,我看懂了这部电影。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