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古史:重点是大一统时候的经济 文化 外交和民族关系
然后是几个朝代的比较,如秦和隋的共同点 唐和汉的共同点
中国近代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发展过程 政治变革和斗争以及不同的政治变 革和斗争的比较 反抗侵略的历程 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现代史:经济的发展 党的各个会议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 三次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重点是法国和英国的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领导人所采取的措施和纲领是很重点的
最好能系统的做好比较和寻找其中的联系
二战比一战重要 以及两次战争的比较和异同点 战后的国际新形势和
因此而产生的两个国际机构是很重点的东西
现在的国际新秩序
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 美国 东亚和中国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这份用来考试应该OK了
然后是几个朝代的比较,如秦和隋的共同点 唐和汉的共同点
中国近代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发展过程 政治变革和斗争以及不同的政治变 革和斗争的比较 反抗侵略的历程 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现代史:经济的发展 党的各个会议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 三次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重点是法国和英国的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领导人所采取的措施和纲领是很重点的
最好能系统的做好比较和寻找其中的联系
二战比一战重要 以及两次战争的比较和异同点 战后的国际新形势和
因此而产生的两个国际机构是很重点的东西
现在的国际新秩序
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 美国 东亚和中国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这份用来考试应该OK了
展开全部
1 开天辟地的神话 2 钻木取火的传说 3 黄帝战蚩尤 4 尧舜让位 5 大禹治水 6 神箭手后羿 7 商汤和伊尹 8 盘庚迁都 9 姜太公钓鱼 10 奴隶倒戈 11 周公辅成王 12 国人暴动 13 骊山上的烽火 14 囚车里的人才 15 曹刿抗击齐军 16 齐桓公九合诸侯 17 愚蠢的宋襄公 18 流亡公子重耳 19 晋文公退避三舍 20 弦高智退秦军 21 崤山大战 22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23 伍子胥过昭关 24 孔子周游列国 25 勾践卧薪尝胆 26 范蠡和文种 27 墨子破云梯 28 三家瓜分晋国 29 商鞅南门立木 30 孙膑庞涓斗智 31 张仪拆散联盟 3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33 孟尝君的门客 34 燕昭王求贤 35 田单的火牛阵 36 屈原沉江 37 蔺相如完璧归赵 38 廉颇负荆请罪 39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40 纸上谈兵的赵括 41 毛遂自荐 42 信陵君救赵 43 李斯谏逐客 44 荆轲刺秦王 45 秦王灭六国 46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47 博浪沙的铁椎 48 沙丘的阴谋 49 大泽乡起义 50 刘邦和项羽 51 巨鹿大战 52 刘邦进咸阳 53 鸿门宴 54 萧何追韩信 55 楚汉相争 56 霸王乌江自刎 57 大风歌 58 白登被围 59 白马盟 60 萧曹两相国 61 周勃夺军 62 缇萦救父 63 周亚夫的细柳营 64 晁错削地 65 马邑诱敌战 66 飞将军李广 67 卫青和霍去病 68 张骞通西域 69 苏武牧羊 70 司马迁写《史记》 71 霍光辅政 72 王昭君出塞 73 王莽复古改制 74 绿林赤眉起义 75 昆阳大战 76 刘秀重建汉王朝 77 硬脖子的洛阳令 78 老当益壮的将军 79 取经求佛像 80 班超投笔从军 81 张衡和地动仪 82 跋扈将军梁冀 83 “党锢”事件 84 范滂进监狱 85 黄巾军起义 86 袁绍杀宦官 87 曹操起兵 88 王允计除董卓 89 迁都许城 90 衣带里的密诏 91 官渡大战 92 孙策占据江东 93 诸葛亮隆中对策 94 周瑜火攻赤壁 95 华佗治病 96 刘备进益州 97 蔡文姬归汉 98 关羽水淹七军 99 吕蒙白衣渡江 100 曹植七步成诗 101 陆逊烧连营 102 七擒孟获 103 马谡失街亭 104 五丈原 105 司马懿装病 106 司马昭的野心 107 邓艾偷渡剑阁 108 扶不起的阿斗 109 王浚楼船破吴 110 石崇王恺比富 111 周处除“三害” 112 白痴皇帝 113 八王混战 114 李特的流民大营 115 匈奴人称汉帝 116 闻鸡起舞 117 王马共天下 118 石勒读汉书 119 祖逖中流击楫 120 陶侃运砖头 121 王羲之写字换鹅 122 桓温北伐 123 王猛扪虱谈天下 124 一意孤行的苻坚 125 谢安东山再起 126 淝水之战 127 陶渊明不折腰 128 刘裕摆却月阵 129 檀道济唱筹量沙 130 说实话的高允 131 大发明家祖冲之 132 范缜反对迷信 133 魏孝文帝改革风俗 134 北魏的分裂 135 梁武帝做和尚 136 反复无常的侯景 137 陈后主亡国 138 赵绰依法办事 139 隋炀帝游江都 140 李密牛角挂书 141 瓦岗军开仓分粮 142 李渊太原起兵 143 李世民取东都 144 玄武门之变 145 魏征直言敢谏 146 李靖夜袭阴山 147 玄奘和尚取经 148 文成公主进吐蕃 149 女皇帝武则天 150 请君入瓮 151 狄仁杰桃李满门 152 张说不做伪证 153 姚崇灭蝗 154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155 李白蔑视权贵 156 安禄山叛乱 157 颜杲卿骂贼 158 马嵬驿兵变 159 张巡草人借箭 160 南霁云借兵 161 李泌归山 162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163 杜甫写“诗史” 164 段秀实不怕强暴 165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166 颜真卿刚强不屈 167 浑瑊和李晟 168 东宫里的棋手 169 刘禹锡游玄都观 170 白居易进长安 171 李愬雪夜下蔡州 172 韩愈反对迎佛骨 173 甘露事件 174 朋党的争吵 175 冲天大将军黄巢 176 唐王朝的末日 177 “海龙王”钱镠 178 伶人做官 179 “儿皇帝”石敬瑭 180 周世宗斥冯道 181 黄袍加身 182 杯酒释兵权 183 李后主亡国 184 赵普收礼 185 杨无敌 186 王小波起义 187 寇准抗辽 188 元昊建立西夏 189 狄青不怕出身低 190 范仲淹实行新政 191 欧阳修改革文风 192 铁面无私的包拯 193 王安石变法 194 沈括出使 195 司马光写《通鉴》 196 苏东坡游赤壁 197 花石纲 198 方腊起义 199 头鱼宴上的阿骨打 200 李纲守东京 201 太学生请愿 202 两个皇帝当俘虏 203 宗泽三呼“过河” 204 女词人李清照 205 韩世忠阻击金兵 206 岳家军大破兀术 207 卖国贼秦桧 208 “莫须有”冤狱 209 钟相杨么起义 210 虞允文书生退敌 211 辛弃疾活捉叛徒 212 陆游临终留诗 213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214 贾似道误国 215 文天祥起兵 216 张世杰死守厓山 217 正气歌 218 郭守敬修订历法 219 欧洲来客马可·波罗 220 《窦娥冤》感天动地 221 一只眼的石人 222 和尚当元帅 223 鄱阳湖大战 224 刘伯温求雨 225 胡维庸案件 226 燕王进南京 227 三保太监下西洋 228 土木堡的惨败 229 于谦保卫北京 230 杨一清计除刘瑾 231 杨继盛冒死劾严嵩 232 海瑞刚正不阿 233 戚继光驱逐倭寇 234 李时珍上山采药 235 张居正辅政 236 葛贤痛打税监 237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238 萨尔浒大战 239 徐光启研究西学 240 左光斗入狱 241 五人墓 242 袁崇焕大战宁远 243 皇太极施反间计 244 徐霞客远游探险 245 闯王李自成 246 卢象升战死巨鹿 247 张献忠奇袭襄阳 248 李岩和红娘子 249 吴三桂借清兵 250 史可法死守扬州 251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252 郑成功收复台湾 253 李定国转战西南 254 康熙帝平定三藩 255 雅克萨的胜利 256 三征噶尔丹 257 顾炎武著书立说 258 文字狱 259 乾隆帝禁书修书 260 曹雪芹写《红楼梦》 261 大贪官和珅 262 女英雄王聪儿
参考资料: 中华上下五千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西晋灭吴
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开始
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结束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南朝结束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唐(618年到907年)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 同一时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780年实行两税法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变法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元灭南宋
1351年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明朝建立盟军攻占大都元亡
明初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清军入关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1686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昭莫多战役
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
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西晋灭吴
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开始
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结束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南朝结束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唐(618年到907年)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 同一时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780年实行两税法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变法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元灭南宋
1351年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明朝建立盟军攻占大都元亡
明初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清军入关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1686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昭莫多战役
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
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後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後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後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蘇杭,蒙主称大汗,最後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楚汉鸿沟界,最後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後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後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蘇杭,蒙主称大汗,最後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2-03-19
展开全部
中国将近有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3个制度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大致有: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先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上中古史全。
历史特征分类:先秦,奴隶制社会的兴起和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秦汉,中央集权制的政体的确立和巩固;奠定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中国走向世界。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民族融合高潮;士族政治由盛而衰;思想上包容异质,张扬个性。隋唐:传统文化发展的鼎盛阶段;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居世界第一;长期统一,发展经济·文化. 五代十国辽宋金元封建割据,民族融合;由分裂走向统一;(元)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对外交流频繁。明清。中央集权强化;社会经济转型;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对外关系出现侵略与反侵略·东学西渐的新现象;文化承古萌新 。
大致有: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先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上中古史全。
历史特征分类:先秦,奴隶制社会的兴起和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秦汉,中央集权制的政体的确立和巩固;奠定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中国走向世界。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民族融合高潮;士族政治由盛而衰;思想上包容异质,张扬个性。隋唐:传统文化发展的鼎盛阶段;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居世界第一;长期统一,发展经济·文化. 五代十国辽宋金元封建割据,民族融合;由分裂走向统一;(元)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对外交流频繁。明清。中央集权强化;社会经济转型;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对外关系出现侵略与反侵略·东学西渐的新现象;文化承古萌新 。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