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理服人用理性解决冲突冲突,正如谚语
展开全部
感性的人,低落难过时,被情绪带着走,任由自己一时冲动犯下错误,过后懊悔不已。
理性的人,心情低落时,却会跳出自我视角,问自己几个问题,明确自己的方向,很快调整状态,继续向前。
——院长大大
你也许经历过这些场景:
要求在会议上发言。明明做好了准备,站起来时却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说不出来;
任务即将截止,要求自己今天一定得完成,坐在电脑前却心烦意乱,难以下手;
和客户、上级、同事沟通时,总是管不住嘴,事后重新回想,又觉得特别懊恼……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的大脑掌控着我们的一切行动,但我们却并不能100%地控制它。
很多因素,像压力、焦虑、紧张、无聊……都会影响大脑,削弱我们的行动力。
你肯定对自己下过这样的指令:「不要紧张」「要专注」「平静下来」……它们有效吗?或许有,但效果往往有限。
为什么我们不能完全掌控大脑呢?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进化。
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进化的产物。大脑中,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新皮层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其他部位,包括杏仁核、基底核、下丘脑……都在我们的反应和行为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弥补新皮层的不足,以帮助我们在丛林中,逃避天敌、寻找食物,更好地繁衍和生存下来。
但是,这些为丛林而生的设置,在现代社会基本已没有用武之地。我们更需要的是「掌控力」—— 这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这种掌控力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至少包括思考、行动和状态三方面。亦即:
1)用理性对事物充分思考;
2)作出我们所希望的行为;
3)快速从不良状态中摆脱。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提高对大脑的「掌控力」呢?今天,分享几个实用的小技巧。
- 01 -
意向框架
很多情况下,我们之所以会「管不住嘴」,作出一些不恰当的表述和行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意向性」。
什么叫意向性?简而言之,就是:你希望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用什么方式跟别人进行沟通。
你可能会在很多演讲培训的课上听到这个概念。他们会告诉你: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语速,肢体语言,行动,来表达什么样的情绪,让听众产生什么样的感受,诸如此类 —— 这很好用,但并不仅仅如此。
将「意向」的思维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来规范我们的表达模式,同样是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
如同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过的:你应该为自己设立一个「标签」,来规范你在别人眼中的印象,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向这个标签靠拢 —— 本质是一样的。
那么,如何应用意向思维呢?领导力教练 Kristi Hedges 提出了一个实用的工具,叫做「意向框架」。
用起来非常简单:
1)拿出一张白纸,在中间写上你的核心观点;
2)在观点下面,写上「我要让对方产生什么印象?」
3)围绕1和2进行发散思考,写下你能想到的表述方式,并把它们罗列在白纸周围。
举个例子:假设你要召开一个团队会议,检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你希望呈现出「开放性」,那么,你就可以考虑这样的表达:
大家对问题的原因有什么看法?
我们要专注于问题,而不是责任;
我想听听每一个人的意见;
……
这样,你在讨论过程中,就会更加重视对言行的管理,将整场讨论引导向你想要的方向。
同样,如果你希望呈现「权威感」,那就可以多强调这些:
后果非常严重;
每个人都要对此进行检讨;
你能否保证不再发生类似情况;
……
本质上说,「意向框架」并不能帮你提升沟通效率,也不会告诉你「怎么做才更好」,更不能帮你解决问题。
它能实现的,是为你的思维设定一个框架,帮助你聚焦到这个框架中来,为你的思维提供一个支点。
你要做的,是把这种思维方式内化,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去引导和规范自己。
这样,你就能更加贴近自己所想传达的「形象」。
理性的人,心情低落时,却会跳出自我视角,问自己几个问题,明确自己的方向,很快调整状态,继续向前。
——院长大大
你也许经历过这些场景:
要求在会议上发言。明明做好了准备,站起来时却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说不出来;
任务即将截止,要求自己今天一定得完成,坐在电脑前却心烦意乱,难以下手;
和客户、上级、同事沟通时,总是管不住嘴,事后重新回想,又觉得特别懊恼……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的大脑掌控着我们的一切行动,但我们却并不能100%地控制它。
很多因素,像压力、焦虑、紧张、无聊……都会影响大脑,削弱我们的行动力。
你肯定对自己下过这样的指令:「不要紧张」「要专注」「平静下来」……它们有效吗?或许有,但效果往往有限。
为什么我们不能完全掌控大脑呢?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进化。
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进化的产物。大脑中,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新皮层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其他部位,包括杏仁核、基底核、下丘脑……都在我们的反应和行为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弥补新皮层的不足,以帮助我们在丛林中,逃避天敌、寻找食物,更好地繁衍和生存下来。
但是,这些为丛林而生的设置,在现代社会基本已没有用武之地。我们更需要的是「掌控力」—— 这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这种掌控力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至少包括思考、行动和状态三方面。亦即:
1)用理性对事物充分思考;
2)作出我们所希望的行为;
3)快速从不良状态中摆脱。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提高对大脑的「掌控力」呢?今天,分享几个实用的小技巧。
- 01 -
意向框架
很多情况下,我们之所以会「管不住嘴」,作出一些不恰当的表述和行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意向性」。
什么叫意向性?简而言之,就是:你希望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用什么方式跟别人进行沟通。
你可能会在很多演讲培训的课上听到这个概念。他们会告诉你: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语速,肢体语言,行动,来表达什么样的情绪,让听众产生什么样的感受,诸如此类 —— 这很好用,但并不仅仅如此。
将「意向」的思维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来规范我们的表达模式,同样是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
如同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过的:你应该为自己设立一个「标签」,来规范你在别人眼中的印象,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向这个标签靠拢 —— 本质是一样的。
那么,如何应用意向思维呢?领导力教练 Kristi Hedges 提出了一个实用的工具,叫做「意向框架」。
用起来非常简单:
1)拿出一张白纸,在中间写上你的核心观点;
2)在观点下面,写上「我要让对方产生什么印象?」
3)围绕1和2进行发散思考,写下你能想到的表述方式,并把它们罗列在白纸周围。
举个例子:假设你要召开一个团队会议,检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你希望呈现出「开放性」,那么,你就可以考虑这样的表达:
大家对问题的原因有什么看法?
我们要专注于问题,而不是责任;
我想听听每一个人的意见;
……
这样,你在讨论过程中,就会更加重视对言行的管理,将整场讨论引导向你想要的方向。
同样,如果你希望呈现「权威感」,那就可以多强调这些:
后果非常严重;
每个人都要对此进行检讨;
你能否保证不再发生类似情况;
……
本质上说,「意向框架」并不能帮你提升沟通效率,也不会告诉你「怎么做才更好」,更不能帮你解决问题。
它能实现的,是为你的思维设定一个框架,帮助你聚焦到这个框架中来,为你的思维提供一个支点。
你要做的,是把这种思维方式内化,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去引导和规范自己。
这样,你就能更加贴近自己所想传达的「形象」。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