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国为什么要主动选择两面作战?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三个方向对苏联展开进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关于这场战争的结果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德国从最初的势如破竹,到中期的艰难苦战,再到后期的全面溃败。最终纳粹德国也因苏德战争失利导致了覆亡的结局。
纳粹德国之所以在苏德战争中被打败,最主要原因是他在同时期还与西线战场上的美国、英国、法国流亡政府组成的盟军进行交战。两面作战耗尽了德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失败就成了注定的结局。可令人百思不解的是,造成这种困境并非出于其他国家的压力,而是德国主动的选择。那么问题来了,当时的德国人为什么要作出这么一个看似疯狂且完全不可理喻的决定呢?这还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开始说起。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7日,苏联也从东面向波兰发起攻击。在两个军事强国的夹击下,波兰毫无招架之功。10月6日,苏德两国占领并瓜分波兰全国领土,双方成功完成了一次打劫分赃行动。
此后不久,德国就将绝大部分兵力调往西面对西欧诸国发动侵略战争。苏联则在德国的同意下,顺势占领了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个波罗的海小国。在外界眼中,德国和苏联一唱一和,似乎有走向军事同盟的倾向,然而在苏德两国高层眼中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首先,苏德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完全对立。双方虽然在表面上亲密无间,合作愉快,但实际上却相互仇视,都认为对方是自己最大的威胁。
德国人的原本计划是通过“闪电战”在短时间内打败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然后再集中力量去对付自己最大的潜在对手苏联。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德国虽然比预定时间更早就击溃了法国,但在对英国的战争中却受到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虽然英国当时的军事实力比德国差很多,但凭借英吉利海峡的天堑与英国海军的优势,还是能确保御敌于国门之外。
西面战事进展不利让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产生了深深的焦虑,因为德国在东面只象征性地留下了10个师的兵力,而在他们对面则是100个师的苏联军队。更让希特勒不安的是,苏联在不知会德国的情况下,逼迫德国“小弟”罗马尼亚割让了两块重要领土。当时德国的海外石油供应已被切断,唯一石油供应线就是罗马尼亚的油田。苏联割走了罗马尼亚部分领土并派大军入驻,使油田完全处在苏军的攻击范围之内。一旦苏联人率先发起攻击,那势必对德国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鉴于上述情况,希特勒在1940年8月调派了2个装甲师和10个步兵师前往波兰。为了避免苏联人产生过激反应,德国方面声称增兵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巴尔干地区局势,完全出于防御需要。德国之所以把部队派至波兰而不派往需要保护的罗马尼亚油田地区,其实是考虑到波兰的地理位置正好可以牵制苏联的军事力量。可在苏联看来,这种增兵更像是大规模入侵的前奏,于是苏联国内反德宣传工作迅速展开。苏德两国你上一兵,我拱一卒,双方形势迅速变得紧张起来。
从1940年9月开始,希特勒就意识到短期结束对英国的战争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不过英国本土当时已遭德国空军重创,短时间内难以对德国发动有效反击。鉴于东面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万一苏联人与英国合作,从东面发起攻击,那德国很可能会被杀个措手不及。而且与防御相比,德军似乎更擅长通过“闪电战”迅速取得胜利。
因此希特勒最终决定暂时搁置对英作战的“海狮计划”,改而执行快速打垮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虽然这种做法会让德国陷入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境地,但如果计划实施顺利的话,那么德国将一劳永逸地解决欧洲所有对手,全面完成称霸欧洲的战略目标。
此外,苏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一旦征服苏联,德国的资源短缺问题就将彻底得到解决。希特勒一直是个疯狂的“赌徒”,而且此前他都是逢赌必赢,从未失手。眼下面对如此丰厚的“赌注”,他自然难以克制冲动,决定放手一搏。苏德战争就在这一背景下全面爆发了,最终纳粹德国也因此战走上了不归路。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