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地区及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轮廓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经历古中特提斯构造发展阶段,三江地区随同青藏地区成为欧亚次大陆南缘部分。进入新生代,发生在45Ma,并持续至今的印度大陆和欧亚次大陆多阶段碰撞,是地球上最为壮观的一幕,导致青藏地区陆壳被加厚到原来的2倍,隆起4km,形成著名的青藏高原。由于大陆碰撞,引起最广泛的陆内变形,影响到整个中亚、东南亚地区,三江地区全都置于强烈的陆内变形区内。
尽管青藏高原(含三江地区)新生代构造轮廓还比较模糊,但依然可以看出清晰的构造脉络(图1-2-1)。其南临印度板块,北有塔里木—中朝陆块阻挡,东有扬子陆块牵阻。面对北移印度大陆正面挤压下的青藏高原内部,潘桂棠等称之为高原内部冲断带[5],而Molnar(1978)却给予了一个“死三角”的名称[6]。这两个似乎对立的看法,也许反映了不同的侧面。Molnar后来认为,“大规模逃逸”就“死”不了,“静”不起来。笔者认为,Molnar当初的看法,包含有合理的部分,但必须加以限定和修正,而称之扭性断裂静三角,或称走滑断层静三角。青藏高原北侧、东北侧、东侧、东南侧为巨型陆内走滑断层带,这些走滑断层,除个别(红河断层)外,都终止于高原边部。
澜沧江右旋走滑断层系对三江地区影响最大。该断层系部分承袭老的构造线,新生代早阶段可能还兼有冲断层特征,为深切至上地幔的断层。澜沧江右旋走滑断层系,与阿尔金左旋走滑断层带一样壮观,分别出现在高原扭性断裂静三角区的东北侧和西北侧,并非偶然。
在三江地区内,澜沧江右旋走滑断层系界面东侧(北东东侧)发育一组北西西向左旋走滑断层,而西侧(南西侧)为近南北向、向南有撒开之势的右旋走滑冲断层发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