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的形成作用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绝大部分沉积岩的形成大致可分为沉积岩原始物质的形成阶段、原始物质搬运和沉积阶段以及沉积物成岩阶段。初始阶段主要是各种性质的风化作用;通过搬运和沉积作用完成的沉积物第二个阶段;最后阶段的作用,是广义的成岩作用阶段,有同生作用、成岩作用、后生作用和表生作用等。

一、沉积物质的形成(母岩的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的概念

地表和地壳上层的岩石,在水、空气、太阳能及各种生物作用下,所发生的岩石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依据的风化作用性质,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及生物风化作用(曾允孚等,1996)。

(1)物理风化作用

温度、流水和风的作用以及岩石孔隙中水的作用,使岩石和矿物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发生改变的过程叫物理风化作用(图7-1)。

图7-1 母岩的物理风化作用

温度变化引起矿物与岩石体积的膨胀与收缩、流水和风的作用使岩石易于破碎,岩石孔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也使矿物和岩石破碎。物理风化的作用是使母岩崩解,产生碎屑物质,其中包括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

(2)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氧、水和水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与岩石和矿物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新生矿物的综合作用。它不仅使岩石或矿物发生分解,而且也使它们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就形成化学沉淀物质,使那些在地表条件下不稳定的原生矿物变成稳定的次生矿物。氧、水和酸是引起母岩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常见的化学风化作用简述如下。

A.氧化作用

发生氧化作用的多半是含变价元素的原生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硫化物等。铁橄榄石的氧化反应为:

2Fe2SiO4+O2+4H2O→2Fe2O3+2H4SiO4

氧化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岩石颜色的改变和结构的变化。如淡绿、暗蓝色岩石变为黄色、褐色、红色或浅红褐色。强烈氧化的岩石常呈多孔状、蜂窝状,岩石结构变得疏松。

B.水化作用

在自然界常常发生水参加到矿物晶格中,形成含结晶水的矿物,称为水化作用或水合作用,如硬石膏经过水化作用形成石膏。

C.水解作用

水解作用的结果引起矿物的分解,O2、CO2及其他酸、碱物可以促进矿物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分解。

此外,还有酸解作用、去硅作用等化学风化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

在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下部和水圈的全部,几乎到处都有生物的存在。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泌的物质对岩石所引起的破坏作用,称为生物风化作用。

2.母岩风化的阶段性

造岩矿物因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不同,在风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元素从风化带中析出的顺序,将结晶岩的风化过程分成四个阶段(曾允孚等,1996),不同阶段有其独特的风化产物。

下面以玄武岩为例予以说明母岩风化的阶段性。

(1)碎屑阶段

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化产物主要为岩屑或矿物碎屑。

(2)饱和硅铝阶段

岩石中所有氯化物和硫盐将全部溶解,Cl和 全部被带出。然后在O2、CO2和H2O的共同作用下,铝硅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开始分解,游离出K、Na、Ca、Mg2+,使介质呈碱性或中性。这个阶段形成的粘土矿物有蒙脱石、水云母以及绿泥石等。同时,碱性条件下难溶的碳酸钙开始堆积。

(3)酸性硅铝阶段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大量被溶解,SiO2逐步游离出来。随着有机质分解形成大量有机酸和CO2使介质变为酸性,使上阶段形成的矿物(如蒙脱石)发生分解,形成高岭石矿物。通常将达到这一阶段的风化作用称为粘土型风化作用。

(4)铝铁土阶段

这是风化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铝硅酸盐矿物被彻底分解,碱和碱土金属全部游离出来,加上有机酸被地表水淋走或冲淡,使介质又呈碱性或中性,SiO2大量流失。此时全部可移动的元素都已被带走,主要剩下铁和铝的氧化物及部分二氧化硅,在原地形成水铝石、褐铁矿、针铁矿、赤铁矿及蛋白石的堆积。由于它是一种红色疏松的铁质或铝质土壤,所以也称红土。达到以上阶段的风化作用通常为红土型风化作用。

3.母岩风化的产物

(1)碎屑物质

这是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如石英砂、云母碎片、锆石等。这类物质包括未遭受分解的矿物碎屑(图7-2)和岩石碎屑。

图7-2 母岩风化产生的矿物碎屑

(2)不溶残积物

这是母岩在分解过程中新生成的不溶物质,如粘土矿物和氧化铁等,但以粘土矿物为主。

(3)溶解物质

这部分物质成为溶解状态被带走,例如K2O、Na2O、CaO、MgO等。

母岩风化产物是沉积岩最主要的物质来源。这三类风化产物也就构成了最常见的三类沉积岩的基本物质:碎屑物质是陆源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的主要成分;不溶残积物中粘土矿物是陆源沉积岩中的泥质岩的主要成分;溶解物质则构成了化学和生物化学岩(内源沉积岩)的主要成分。

4.沉积物的其他来源

除了母岩的风化产物之外,沉积物其客观存在来源有:

(1)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自然界生物死亡后遗体可在原地堆积,也可搬运到沉积盆地中沉积下来,成为沉积岩的一部分。生物遗体包括两部分:一是无机成分为主的生物残骸,即动物的外壳和骨骼、藻类、植物的钙化遗体,属生物的硬体部分,常保存为化石或生物碎片,其成分多为碳酸盐、磷酸盐和硅质;二是有机生物残体,即植物体和动物的软体部分,主要是C、H、O、S、N、P等元素组成的碳氢化合物,一般叫有机质,它们除部分转化为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煤等之外,大量呈分散状态存在于沉积岩中。

(2)深部来源的沉积物

由于火山爆发作用带到地表或水下的火山碎屑物,可直接堆积成火山碎屑岩,可以混入正常碎屑沉积岩中。沿深断裂流出地表或注入地下的热卤水、温泉、热气液等,对形成某些岩石和矿床也有重要意义。

(3)宇宙来源的沉积物

从宇宙空间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及其尘埃,大小悬殊,从几十克以至数十吨或更大。

二、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地表母岩风化作用的产物,除少量残留原地外,绝大部分被搬运至沉积区沉积下来对沉积物进行搬运和沉积的介质主要是水、大气,其次为冰川、生物等。

使风化沉积物发生搬运和沉积的地质营力主要是流水和风,其次为冰川、生物等。

1.有关流体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按其凝聚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其中液体和气体可形成流体。

(1)载荷

流体中除流体本身之外所包括的全部物质称为载荷。水流中常见的载荷为各种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流体搬运载荷的能力称为载荷力,它与水流量关系密切。水流量越大,载荷力越大。

(2)牵引流与重力流

牵引流 由流体的流动来携带载荷移动的流体称为牵引流。如河流、波浪、海流、潮汐流等。

重力流 流体与悬浮物质形成的高密度混合体,它的流动主要是由作用于高密度固态物质上的重力所引起的。如泥石流、浊流等。

(3)缓流、急流与福劳德数

缓流 在流水流动中某些地方水面宽阔,流速低,水势平稳,遇到石块等障碍物时,上游水面壅高,随后障碍物上水面跌落,这种水流称为缓流。

急流 在流水活动中某些地方水面狭窄,流速大,水流湍急,遇到石块等障碍物时一涌而过,障碍物上水面升高,而上游水面不受影响,这种水流称为急流。

福劳德数 流体的惯性力和重力的比值反映了急流与缓流的物理意义,该比值为一常数,即福劳德数(Fr)。

利用福劳德数(福氏值)可以判别缓流与急流:

a.当水的惯性力等于重力时,亦即Fr=1,水流为临界流。

b.当惯性力小于重力,即Fr<1时,水流为缓流,代表流速小、水势平稳的水流状态,称为临界下的流动状态,又称下部水流动态,或低流态。

c.当水的惯性力大于重力,即Fr>1时,水流为急流,代表流速大、水流湍急的流动状态,称为超临界流动状态,又称上部水流动态,或高流态。

(4)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层流 在流体流动中,流体质点作平行态流动、互不干扰的流体。

紊流 在流体流动中,流体质点流动不规则、互相干扰的流体。

雷诺数 流体的惯性力与黏滞力的比值反映了层流与紊流的物理意义,该比值为一常数,称为雷诺数(Re),雷诺数是层流与紊流的判别依据。

在水管试验中,当Re>2000时,层流变为紊流。在自然界的渠流中,Re的临界值大约为500(曾允孚等,1996)。

2.牵引流的机械搬运与沉积作用

牵引流和重力流是自然界中沉积物搬运和沉积的两种基本类型。牵引流不但可以搬运碎屑物质,而且可以搬运溶解物质。重力流则以机械搬运与沉积占绝对优势。

(1)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与沉积作用

碎屑物质在流水中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搬运(图7-3):

图7-3 黄河的搬运作用

滑动 当颗粒受到的推力比较大,颗粒以滑动的方式开始向前移动。

滚动 当正面推力和上举力产生的倾覆力矩大于有效重力产生的抵抗力矩时,前缘的颗粒围绕着后一颗粒的接触点而滚动。

跳跃 当颗粒滚动到适当位置时,由于颗粒表面的流线曲度加大,顶部颗粒的流速增大,压力相应减少,当上举力大于有效重力时,颗粒将从床面上跳起来,离开床面达到某个高度,并在正面推力作用下向前推进一个距离,以后由于上举力减小,又重新落至床面。此后或停止运动,或再次跳起,间歇进行。

悬移 悬移搬运主要是发生在紊流中,颗粒在水中悬浮,紊流的最终结果应是使水体中悬浮物质均匀化,但因重力影响总是由下往上减少。

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水流速度减小,当碎屑颗粒的沉降速度大于平均流速的一定值时,颗粒发生沉积。

碎屑颗粒在静水中下沉时,由于重力作用,开始时具有一定的加速度,随着下沉速度的增加,水流对颗粒的阻力增大,当阻力与有效重力恰好相等,则颗粒以等速的方式下沉,碎屑颗粒在静水中等速下沉时的速度称为沉速。

碎屑颗粒的沉速主要与颗粒的粒度、相对密度、形状和水介质的性质等有关。

(2)碎屑物质在空气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风是碎屑物质在空气中搬运和沉积的主要营力,风的搬运及沉积作用有以下特点:

a.风的搬运能力远比水小。在一般情况下,风只能搬运较细粒的碎屑物质。

b.风成沉积的粒度分选较好。

c.较粗的风成沉积物(如砂、砾石等)的磨圆度都比较好,而且常具霜状表面。

在常见地面风条件下,三种搬运方式中以跳跃为主,其次蠕动,而悬浮很少(曾允孚等,1996)。随着风速的变化三种搬运方式可相互转化,其中细砂跳动得最为活跃,风速愈大,碎屑弹跳得就愈远。空气中的悬移载荷可作长距离搬运,在距来源地很远在陆地或海洋中沉积下来;推移载荷则多半在来源地(沙漠或海滩)附近堆积下来,其最主要的堆积形式是沙丘。

3.沉积物重力流的机械搬运与沉积作用

沉积物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沉积物重力流因其密度较高,通常是在其他流体的底部沿斜坡向下流动,到沉积盆地深处堆积下来。

沉积物重力流可以分为大气沉积物重力流和水下沉积物重力流两大类。大气沉积物重力流是指与大气相接触的沉积物,与水或气体相混合的高密度流体。据弗雷德曼(G.M.Friedman,1978)等资料,大气重力流包括岩块崩塌流、碎屑流、热气底浪和热灰云(火山灰流)。水下沉积物重力流是指在水体底部流动的沉积物与水混合的高密度流体(曾允孚等,1996)。米德尔顿和汉普顿(1973)根据碎屑支撑机理,即碎屑呈悬浮状态的机理,将水下沉积物重力流分为碎屑流或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沉积物流和浊流。

a.碎屑流是指砾、砂、泥与水相互混杂的高密度流体,具有一定屈服强度,泥质支撑,颗粒在泥质中呈“漂浮”状态。碎屑流密度大,泥质含量高,搬运能力很强。

b.颗粒流是指砂粒和少量水组成的混合高密度流体,颗粒之间无凝聚力。在流动中颗粒相互碰撞产生的分散应力支撑碎屑颗粒,可以搬运较大的碎屑。

c.液化沉积物流是指颗粒受到超孔隙压力影响而彼此分离悬浮在流体中形成的高密度流体,超孔隙压力超过静水压力。在一般情况下砂质沉积物之间孔隙发育,当超孔隙压力形成后,颗粒间流体向上运动,从而使颗粒支撑起来。

d.浊流是指沉积物与水组成的、在紊流支撑下形成的高密度流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水体底部呈急流的形式沿水下斜坡流动。浊流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曾允孚等,1996):

物质准备阶段 即三角洲阶段,是指在河口地区,河流携带来大量碎屑物,形成三角洲,为浊流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滑动阶段 指在地震、断层活动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滑动、滑塌作用,滑动速度渐大,碎屑物质与水体开始混合。

流动阶段 指滑动物质与水体混合,但还未完全混合,开始发生流动,粗粒物质向前方头部集中。

浊流阶段 指碎屑物质与水体完全混合,粗粒物质大量集中到前方头部,形成悬浮状态的高密度浊流。

4.冰的搬运与沉积作用

在高山地区和两极地区,搬运碎屑物质的主要地质营力是冰川。冰川将沿途刨蚀下的碎石、泥砂冻结在冰中,随着冰川的流动而运动;等冰川融化后,它们就沉积下来成为冰川积物。

5.溶解物质的搬运与沉积作用

溶解物质可以呈胶体溶液或真溶液状态被搬运。Al、Fe、Mn、Si的氧化物难溶于水,常呈胶体溶液搬运;而Ca、Na、Mg的盐类则常呈真溶液搬运。

(1)胶体溶液的搬运与沉积

低溶解度的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硫化物常呈胶体溶液搬运。当胶体稳定的条件发生变化,胶体溶液失去稳定性时,胶粒就会进一步凝聚成絮状物,受重力作用下沉,这种作用称为聚沉作用。

(2)真溶液的搬运和沉积

易溶于水的氯、硫、钙、钠、钾、镁等成分都呈离子状态存在于水中,呈真溶液搬运;有时铁、锰、铝和硅也可呈真溶液搬运。

影响真溶液搬运和沉淀的主要因素有溶解度、介质的酸碱度、介质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温度与压力。在一定条件下,各种离子发生化学沉淀形成化学沉积。此外,某些元素也可通过离子吸附作用沉淀下来。

6.生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生物的搬运能力较小,但生物的沉积作用非常重要(曾允孚等,1996)。

(1)生物遗体的堆积

在搬运的物质中,生物有机质被埋藏后经过演化可形成石油、天然气、煤以及油页岩等;无机生物骨骼直接堆积可形成岩石或矿床,如生物碎屑石灰岩等。

(2)生物引起的间接沉积

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在生物的生命活动或生物遗体的分解过程中,会导致介质的物理化学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促使某些溶解物质沉淀,称为生物化学沉积作用。例如,介质中CO2含量增加可促使CaCO3沉积。

生物物理沉积作用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捕获或障积等各种作用导致沉积物发生沉积,即生物物理沉积作用。例如,植物障碍导致风砂的堆积,就是生物障积作用。

三、沉积物的成岩作用

沉积物沉积后,接着被后继沉积物覆盖,与原来的介质隔绝,并开始向沉积岩转化,沉积岩形成后继续发生变化,直到遭受变质作用,在这个阶段内,沉积物和沉积岩发生的各种变化和作用,统称为成岩作用(曾允孚等,1996)。

成岩作用可以分为若干阶段,标志矿物的转化如粘土矿物、沸石和硅质矿物的转化、镜质体反射率、牙形刺颜色等,都可作为成岩阶段的划分标志。

目前,成岩作用研究已发展为地质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可以指导煤、石油、天然气等有机矿产和铜、铅、锌汞、铀、菱铁矿等层控矿床的勘探和开发。

(一)成岩阶段划分方案

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和成岩作用标志,不同学者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划分方案。

1.曾允孚等(1996)的成岩阶段划分方案

(1)同生作用阶段

同生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下来后与沉积介质还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作用和反应。这种作用的特点往往与底层水的性质有关,而底层水的性质则与沉积盆地的循环状况、沉积速率关系密切。当盆地水循环良好,底部氧气充足则发育喜氧细菌,导致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解产生CO2,pH值降低。在循环很差的盆地中,水处于停滞状态,沉积物中有机质为厌氧细菌的作用,造成泥质沉积物呈暗色,水平层理保存完好,呈微—薄层状。

同生作用带的深度下界,从沉积物表面向下延伸,一般不超过几十厘米。同生作用发生于海洋沉积时,称海解作用;同生作用发生于大陆淡水沉积时,则称陆解作用。海解作用阶段的代表性新生矿物是海绿石、钙十字沸石和沸石以及结核型的铁、锰质矿物,新生物质沿层理分布。

(2)成岩作用阶段

成岩作用是指松散沉积物脱离沉积环境而被固结成岩石期间所发生的作用。

成岩作用分布的深度,其下界相当于细菌作用消失的深度,此带的厚度一般为100~300m,此带厚度最大可达500~1000m。

成岩作用主要特点是以本层物质的迁移产生重新分配组合为主,没有或很少有外来物质参加;温度不高,压力不大;主要发生于碱性还原条件。自生矿物颗粒不大,新生矿物集合体的分布受层理控制,可穿过层理,但不穿过层面。

成岩作用阶段的代表性矿物为莓球状黄铁矿、菱铁矿等。

(3)后生作用阶段

后生作用是指在成岩作用之后较高的温度、压力以及外来(本层以外)物质加入的条件下发生的作用。在后生作用阶段可出现大量裂隙,它有助于水溶液的流动。后生作用的介质为碱性至弱碱性及弱还原,或近于中性的氧化—还原条件。

后生作用带的上界,总的来说是成岩作用的下界所决定,后生作用带的下界可达一万米,温度可达300~350℃,压力达(2.5~3)×108Pa。

后生作用阶段因温度、压力高,作用时间长,所形成的矿物晶体也较粗大。新生矿物分布也不受原生的层理控制,既可穿过层理也可穿过层面。最常见的现象是交代、重结晶、次生加大等。代表性矿物有自生石英、自生长石等。在此阶段也可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如煤、石油、天然气、石棉、水晶、萤石等各种矿床。

(4)表生作用阶段

表生作用是指沉积岩抬升到近地壳,在潜水面以下常温常压条件下,在渗透水和浅部地下水(包括上升水)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

当岩层向上抬升时,由于来自大气水的地下水常富含O2和CO2,常出现氧化作用,pH值降低,使岩石产生次生氧化矿物,硅质矿物及硫酸盐矿物等。在适当的条件下,可成为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源泉。

表生作用主要表现为溶蚀、充填、交代以及某些物质的次生富集以至成矿的作用。

2.施密特(1979)的成岩阶段划分方案

(1)早成岩阶段

在早成岩阶段岩石疏松,原生孔隙发育,有机质未成熟,镜煤反射率低,自生粘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这一时期未受压实作用影响。

(2)中成岩阶段

在中成岩阶段岩石逐渐由疏松变为致密。

未成熟期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压实作用,泥岩的原始孔隙度由70%减少到30%,镜煤反射率Ro<0.2,自生粘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伊蒙混层(I/S)中蒙脱石的含量超过70%。

半成熟期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压溶作用,岩石的原生孔隙大量减少。这一阶段产生少量次生溶蚀孔隙,但不易保存。镜煤反射率Ro为0.2~0.6,伊蒙混层(I/S)中蒙脱石的含量为70%~35%。

成熟期 成熟期分为早、晚两个时期,主要发生压溶、溶解和交代作用。这一时期可产生大量的次生溶蚀孔隙,在适当条件下可以保存下来。镜煤反射率Ro为0.6~1.3,伊蒙混层(I/S)中蒙脱石的含量为15%~35%。

超成熟期在超成熟期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都达到不同压缩的程度。镜煤反射率Ro为1.3~2.5,蒙脱石消失,岩石变得致密,孔隙很小,裂缝可发育,粘土矿物为伊利石和绿泥石。

(3)晚成岩阶段

相当于曾允孚(1996)的成岩阶段划分的表生成岩作用阶段。

3.我国目前石油行业的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方案(SY/T5477—2003)

由于成岩作用强度与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孢粉颜色、石英次生加大程度及自生矿物组合有密切关系,因此根据岩石学、古温度、有机质成熟度和其他特征,碎屑岩成岩阶段可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和表生成岩阶段,其中早成岩阶段划分为早成岩A期和B期、中成岩阶段划分为中成岩A期和B期(表7-1)。

(二)沉积期后阶段的主要成岩作用

沉积物在埋藏期后固结成岩的过程中,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等(曾允孚等,1996)。

1.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是指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负荷压力下,不断排出水分,体积缩小,孔隙度降低的过程。随着孔隙度的降低,相应也将引起沉积层渗透率的降低和塑性颗粒组分的变形(图7-4)。

图7-4 黑云母经过压实作用后的变形现象

2.压溶作用

在压力作用下沉积物或沉积岩内发生的溶解作用称为压溶作用。压溶作用将引起颗粒接触处的晶格形变和溶解、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中的碎屑或颗粒呈凹凸接触,形成压入坑,甚至呈缝合状接触。例如沉积岩中的缝合线构造,石英砂岩中的某些石英次生加大边等也属压溶作用产物。

3.胶结作用

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颗粒粘结成坚硬岩石的过程。常见的胶结物为方解石(图7-5)和石英,其他还有白云石、菱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玉髓、蛋白石、自生长石、沸石、硬石膏、重晶石、天青石、盐类矿物及自生粘土矿物等。

4.固结作用

固结作用则是泛指松散沉积物固结转变为岩石的过程,它是通过胶结作用、压实作用、压溶作用、生物的粘结作用等共同完成的。

表7-1 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标志

注: 1. 因地壳构造运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有可能在早成岩阶段、 中成岩阶段或晚成岩阶段的任何时期出现表生成岩阶段, 也可能不出现表生成岩阶段, 各地区视具体情况而定。

2. “------” 表示少量或可能出现的成岩标志。

(据石油行业标准SY/T 5477—2003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

5.重结晶作用

重结晶作用指矿物组分以溶解—再沉淀或固体扩散等方式,使得细小晶粒集结成粗大晶粒的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小晶体重新组合和结晶成大晶体。重结晶的晶体内常具原成分的包裹物等残留物,这是鉴别重结晶的重要标志。

6.矿物的多相转变作用

矿物的多相转变是广义的重结晶作用,是指当一种矿物相转变为另一种更稳定的矿物相时,只有晶格的形状及大小发生变化,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例如,隐晶质高岭石转变为粗晶高岭石(图7-6)。

图7-5 方解石的胶结作用

图7-6 多相转变作用形成的粗晶高岭石

7.交代作用

交代作用是指在沉积成岩演化过程中,沉积物(岩)中某种矿物被化学成分不同的另一种矿物所取代的现象。最常见的如石灰岩或灰泥被白云石交代的白云石化作用,可形成白云岩和白云质石灰岩。石灰岩也可以被SiO2,交代,即硅化作用,常形成燧石层。

图7-7 长石的溶解作用

8.溶解作用

溶解作用是在一定条件下矿物部分或全部发生溶解的过程。例如,在酸性介质中,方解石、长石等矿物发生溶解作用(图7-7)。

9.自生矿物的形成

沉积期后各阶段常见的自生矿物有海绿石、沸石类、粘土矿物(图7-8)、自生长石、自生石英矿物(图7-9)、石英次生加大(图7-10)、黄铁矿、碳酸盐矿物以及其他矿物。自生矿物的组合可作为成岩阶段划分的重要标志。

在曾允孚(1996)的成岩阶段划分方案中,不同成岩阶段的标志性矿物组合为:

同生阶段 同生阶段的标志性矿物为海绿石、沸石、隐晶碳酸盐矿物。

成岩阶段 成岩阶段的标志性矿物为莓球状黄铁矿、菱铁矿、亮晶方解石和白云石、鲕绿泥石、粘土矿物的自生与转变。

后生阶段 后生阶段的标志性矿物为次生石英、长石及其加大边、自生电气石、重晶石、十字石、石榴子石、粘土矿物的转变。

图7-8 砂岩中的自生高岭石粘土矿物

图7-9 充填铸模孔的自生石英

图7-10 自生绿泥石和石英颗粒上的次生加大边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