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所有资料
2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简介
黄河母亲像(甘肃兰州) 黄河依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约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7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编辑本段
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简图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全长5460多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7毫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河源至
贵德多系山岭及草
黄河DVD 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 黄河流域范围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但就黄河的具体源头是卡日曲,玛曲还是扎曲,历来有所争议。今年来科学考察团已确定卡日曲为河源正源。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较发达,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
流域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 黄河壶口南孟津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现代肖草《卜算子·黄河》词给予真实诠释:“天外挂飞川,骇浪生素幔。已过悬崖万仞山,犹有惊涛溅。溅不入春时,却把暖春唤。一任沧桑岁月多,尽在长河岸。”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 黄河九曲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而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还不到1千克。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年平均16亿吨的泥沙如果筑成宽一米,高一米的城墙,长度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的1倍,相当于赤道长度的2700000倍。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黄河(4张)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黄河正源
在青海省玛曲上游的约古宗列曲,矗立着数十个“黄河源”石碑,一直以来,很多游人都认为这就是黄河的源头。但中国三江源考察队2004年的考察,黄河的真正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卡日曲上游的那扎陇查河,从这里算起,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度为5778千米,居世界第5。不过,“假源头”依然吸引着大量游人,黄河水利委员会也依然坚持将黄河源定于此处。
旅游资源
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这一河段号称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其中从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川峡相间,河床比降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规划利用落差超过1200米,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占全河的近50%。平均年发电量近600亿千瓦时。
宁蒙河段
--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中游河段
--陕晋峡谷,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在这一河段有以下两个著名的地方:
1.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歌词选自《黄河大合唱》)
2.龙门--流传“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源于此。这里水流湍急,相传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就可成龙。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付出艰苦努力后到达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望,也激励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奋斗不息。这里相传是大禹治水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又称禹门口。
黄河小浪底
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孟津县,是洛阳人民政府与国家旅游管理局联合开发的一个大型工程。是河南省"三点一线"旅游的重要景点。
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峡谷河流为主要特se,体现黄河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大型山岳湖泊型风景区。风景区内的小浪底大坝、进水塔群等大型水工建筑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壮举,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内柏崖山、黄鹿山、红崖山、始祖山、荆紫山、黛眉山山色清秀,人文景观荟萃,八里胡同峡、龙凤峡、孤山峡峡谷幽深,号称“黄河三峡”,296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中湖汊河巷密布纵横、岛屿半岛星罗棋布、豪华游船穿梭如织,有“北方千岛湖”、“中原北戴河”的美誉,是黄河上开展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的最佳场所。
河洛文化是小浪底风景区黄河历史文化的代表。位于小浪底大坝下游15公里处。河洛文化景区由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等景点组成。王铎故居收藏有王铎书法代表作品《拟山园帖》石刻90帧,综合展示了王铎书法艺术。龙马负图寺又名“伏羲庙”,是中华人文之祖、人根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更是河洛文化源头,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寻根问祖。
郑州黄河游览区
郑州黄河游览区,位于郑州西北30公里处。南依巍巍岳山,北临滔滔黄河。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以及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使这里成为融观光游览、科学研究、弘扬华夏文化、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旅游专线――黄河之旅的龙头。在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景区近40处景点内,分布着“炎黄二帝”、“哺育”、“大禹”、“战马嘶鸣”、“黄河儿女”等塑像,黄河碑林。
编辑本段
环境保护
先秦环境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变化原因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环境恶化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
最近因为风沙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保护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河道变迁
概述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长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途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淮,淹没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战国筑堤以前
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
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
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
唐末至北宋末
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
金元至明嘉靖万历时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从金元至明中叶,黄河变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决口地点西移。起初决口多在今山东境内(12世纪50、60年代),以后西移至今河南汲县、阳武(今原阳东部)、延津一带(12世纪80、90年代)。到13世纪70年代~14世纪40年代,决口已移至新乡、原武(今原阳西部)、荥泽(今郑州市西古荥镇)一带,几至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顶端。
第二,河道干流逐渐南摆。12世纪中期以后河道经豫东北、鲁西南,至今山东梁山县境流入泗水。以后逐渐南摆进入豫东开封、商丘地区,经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夺泗入滩。金元之际两次人为决河,先后由濉夺泗或由涡入淮。13世纪后期有一段河道夺颍河入淮,达到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第三,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分出几股岔流,迭为主次,变迁无定。自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即出现“两河分流”的局面。以后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经今废黄河一线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下游又出现了夺濉、涡、颍入淮的几股。嗣后,或东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时而又东北决入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入海。经常数股并行,迭为主次,变迁极为混乱。元末(1351)贾鲁治河时,曾整治一条从河南封丘东至徐州夺泗入淮的河道,史称贾鲁河。不久即告废坏。
明嘉靖中叶至清咸丰五年
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纪中叶(明嘉靖中叶)基本结束,“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这是河势的一大变化。后来在万历初年,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图上的废黄河。其后虽有决溢。但旋即恢复故道。
清前期经大筑堤防。河南境内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时期,而山东、江苏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江苏徐州至淮阴河段兼作运河,是“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潘季驯治河重点即在这一河段上,如大修两岸缕堤、格堤、月堤、遥堤,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蓄清刷黄等工程。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阴至河口段,这是因为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断延伸,使坡降变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故18世纪以后徐州以下河患最为集中。19世纪以后,河道淤废不堪,决口连年发生,更兼国内政治动荡,治河不力,发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简介
黄河母亲像(甘肃兰州) 黄河依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约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7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编辑本段
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简图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全长5460多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7毫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河源至
贵德多系山岭及草
黄河DVD 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 黄河流域范围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但就黄河的具体源头是卡日曲,玛曲还是扎曲,历来有所争议。今年来科学考察团已确定卡日曲为河源正源。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较发达,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
流域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 黄河壶口南孟津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现代肖草《卜算子·黄河》词给予真实诠释:“天外挂飞川,骇浪生素幔。已过悬崖万仞山,犹有惊涛溅。溅不入春时,却把暖春唤。一任沧桑岁月多,尽在长河岸。”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 黄河九曲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而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还不到1千克。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年平均16亿吨的泥沙如果筑成宽一米,高一米的城墙,长度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的1倍,相当于赤道长度的2700000倍。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黄河(4张)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黄河正源
在青海省玛曲上游的约古宗列曲,矗立着数十个“黄河源”石碑,一直以来,很多游人都认为这就是黄河的源头。但中国三江源考察队2004年的考察,黄河的真正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卡日曲上游的那扎陇查河,从这里算起,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度为5778千米,居世界第5。不过,“假源头”依然吸引着大量游人,黄河水利委员会也依然坚持将黄河源定于此处。
旅游资源
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这一河段号称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其中从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川峡相间,河床比降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规划利用落差超过1200米,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占全河的近50%。平均年发电量近600亿千瓦时。
宁蒙河段
--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中游河段
--陕晋峡谷,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在这一河段有以下两个著名的地方:
1.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歌词选自《黄河大合唱》)
2.龙门--流传“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源于此。这里水流湍急,相传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就可成龙。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付出艰苦努力后到达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望,也激励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奋斗不息。这里相传是大禹治水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又称禹门口。
黄河小浪底
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孟津县,是洛阳人民政府与国家旅游管理局联合开发的一个大型工程。是河南省"三点一线"旅游的重要景点。
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峡谷河流为主要特se,体现黄河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大型山岳湖泊型风景区。风景区内的小浪底大坝、进水塔群等大型水工建筑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壮举,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内柏崖山、黄鹿山、红崖山、始祖山、荆紫山、黛眉山山色清秀,人文景观荟萃,八里胡同峡、龙凤峡、孤山峡峡谷幽深,号称“黄河三峡”,296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中湖汊河巷密布纵横、岛屿半岛星罗棋布、豪华游船穿梭如织,有“北方千岛湖”、“中原北戴河”的美誉,是黄河上开展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的最佳场所。
河洛文化是小浪底风景区黄河历史文化的代表。位于小浪底大坝下游15公里处。河洛文化景区由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等景点组成。王铎故居收藏有王铎书法代表作品《拟山园帖》石刻90帧,综合展示了王铎书法艺术。龙马负图寺又名“伏羲庙”,是中华人文之祖、人根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更是河洛文化源头,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寻根问祖。
郑州黄河游览区
郑州黄河游览区,位于郑州西北30公里处。南依巍巍岳山,北临滔滔黄河。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以及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使这里成为融观光游览、科学研究、弘扬华夏文化、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旅游专线――黄河之旅的龙头。在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景区近40处景点内,分布着“炎黄二帝”、“哺育”、“大禹”、“战马嘶鸣”、“黄河儿女”等塑像,黄河碑林。
编辑本段
环境保护
先秦环境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变化原因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环境恶化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
最近因为风沙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保护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河道变迁
概述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长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途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淮,淹没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战国筑堤以前
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
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
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
唐末至北宋末
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
金元至明嘉靖万历时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从金元至明中叶,黄河变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决口地点西移。起初决口多在今山东境内(12世纪50、60年代),以后西移至今河南汲县、阳武(今原阳东部)、延津一带(12世纪80、90年代)。到13世纪70年代~14世纪40年代,决口已移至新乡、原武(今原阳西部)、荥泽(今郑州市西古荥镇)一带,几至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顶端。
第二,河道干流逐渐南摆。12世纪中期以后河道经豫东北、鲁西南,至今山东梁山县境流入泗水。以后逐渐南摆进入豫东开封、商丘地区,经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夺泗入滩。金元之际两次人为决河,先后由濉夺泗或由涡入淮。13世纪后期有一段河道夺颍河入淮,达到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第三,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分出几股岔流,迭为主次,变迁无定。自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即出现“两河分流”的局面。以后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经今废黄河一线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下游又出现了夺濉、涡、颍入淮的几股。嗣后,或东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时而又东北决入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入海。经常数股并行,迭为主次,变迁极为混乱。元末(1351)贾鲁治河时,曾整治一条从河南封丘东至徐州夺泗入淮的河道,史称贾鲁河。不久即告废坏。
明嘉靖中叶至清咸丰五年
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纪中叶(明嘉靖中叶)基本结束,“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这是河势的一大变化。后来在万历初年,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图上的废黄河。其后虽有决溢。但旋即恢复故道。
清前期经大筑堤防。河南境内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时期,而山东、江苏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江苏徐州至淮阴河段兼作运河,是“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潘季驯治河重点即在这一河段上,如大修两岸缕堤、格堤、月堤、遥堤,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蓄清刷黄等工程。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阴至河口段,这是因为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断延伸,使坡降变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故18世纪以后徐州以下河患最为集中。19世纪以后,河道淤废不堪,决口连年发生,更兼国内政治动荡,治河不力,发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展开全部
黄河
黄河简介: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全长5460多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7毫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河源至 贵德多系山岭及草 黄河DVD
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 黄河流域范围
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但就黄河的具体源头是卡日曲,玛曲还是扎曲,历来有所争议。今年来科学考察团已确定卡日曲为河源正源。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较发达,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河流分段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学者杨联康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下面为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黄河正源
在青海省玛曲上游的约古宗列曲,矗立着数十个“黄河源”石碑,一直以来,很多游人都认为这就是黄河的源头。但中国三江源考察队2004年的考察,黄河的真正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卡日曲上游的那扎陇查河,从这里算起,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度为5778千米,居世界第5。不过,“假源头”依然吸引着大量游人,黄河水利委员会也依然坚持将黄河源定于此处。
环境保护
先秦环境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 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变化原因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黄河现状
水土流失
几千年来,许多地区由于滥垦、滥牧、滥伐等恶性开发,引起森林、草原和耕地的严重退化以及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6%,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竟达到90%。黄河在上中游地区,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黄河洪水威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其根源就是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与水灾一样,黄河流域的旱灾,也存在着灾情重、频率高的特点。
水资源供需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2010年缺水40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110亿立方米,2050年缺水160亿立方米。水资源的奇缺,使大多数河流每年大部分时间内干枯,甚至出现黄河断流现象。
水污染
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重点河段,符合标准的二、三类水质河长仅占38.7%,四类水质河长占20.1%,五类和劣于五类水质河长占41.2%。随着黄河流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废污水排放量将持续增加,据预测,2010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将会超过65亿吨,同时,面污染也有进一步扩大之势。如不采取治理措施,黄河干支流大中城市所在的河段水质有可能全部劣于五类水质标准。
诗句
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简介: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全长5460多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7毫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河源至 贵德多系山岭及草 黄河DVD
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 黄河流域范围
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但就黄河的具体源头是卡日曲,玛曲还是扎曲,历来有所争议。今年来科学考察团已确定卡日曲为河源正源。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较发达,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河流分段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学者杨联康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下面为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黄河正源
在青海省玛曲上游的约古宗列曲,矗立着数十个“黄河源”石碑,一直以来,很多游人都认为这就是黄河的源头。但中国三江源考察队2004年的考察,黄河的真正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卡日曲上游的那扎陇查河,从这里算起,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度为5778千米,居世界第5。不过,“假源头”依然吸引着大量游人,黄河水利委员会也依然坚持将黄河源定于此处。
环境保护
先秦环境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 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变化原因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黄河现状
水土流失
几千年来,许多地区由于滥垦、滥牧、滥伐等恶性开发,引起森林、草原和耕地的严重退化以及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6%,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竟达到90%。黄河在上中游地区,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黄河洪水威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其根源就是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与水灾一样,黄河流域的旱灾,也存在着灾情重、频率高的特点。
水资源供需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2010年缺水40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110亿立方米,2050年缺水160亿立方米。水资源的奇缺,使大多数河流每年大部分时间内干枯,甚至出现黄河断流现象。
水污染
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重点河段,符合标准的二、三类水质河长仅占38.7%,四类水质河长占20.1%,五类和劣于五类水质河长占41.2%。随着黄河流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废污水排放量将持续增加,据预测,2010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将会超过65亿吨,同时,面污染也有进一步扩大之势。如不采取治理措施,黄河干支流大中城市所在的河段水质有可能全部劣于五类水质标准。
诗句
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简介
黄河母亲像(甘肃兰州)黄河依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约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7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编辑本段
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简图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全长5460多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7毫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河源至
贵德多系山岭及草
黄河DVD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 黄河流域范围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但就黄河的具体源头是卡日曲,玛曲还是扎曲,历来有所争议。今年来科学考察团已确定卡日曲为河源正源。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较发达,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
流域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 黄河壶口南孟津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现代肖草《卜算子·黄河》词给予真实诠释:“天外挂飞川,骇浪生素幔。已过悬崖万仞山,犹有惊涛溅。溅不入春时,却把暖春唤。一任沧桑岁月多,尽在长河岸。”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 黄河九曲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而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还不到1千克。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年平均16亿吨的泥沙如果筑成宽一米,高一米的城墙,长度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的1倍,相当于赤道长度的2700000倍。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黄河(4张)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黄河正源
在青海省玛曲上游的约古宗列曲,矗立着数十个“黄河源”石碑,一直以来,很多游人都认为这就是黄河的源头。但中国三江源考察队2004年的考察,黄河的真正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卡日曲上游的那扎陇查河,从这里算起,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度为5778千米,居世界第5。不过,“假源头”依然吸引着大量游人,黄河水利委员会也依然坚持将黄河源定于此处。
旅游资源
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这一河段号称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其中从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川峡相间,河床比降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规划利用落差超过1200米,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占全河的近50%。平均年发电量近600亿千瓦时。
宁蒙河段
--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中游河段
--陕晋峡谷,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在这一河段有以下两个著名的地方:
1.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歌词选自《黄河大合唱》)
2.龙门--流传“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源于此。这里水流湍急,相传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就可成龙。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付出艰苦努力后到达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望,也激励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奋斗不息。这里相传是大禹治水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又称禹门口。
黄河小浪底
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孟津县,是洛阳人民政府与国家旅游管理局联合开发的一个大型工程。是河南省"三点一线"旅游的重要景点。
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峡谷河流为主要特se,体现黄河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大型山岳湖泊型风景区。风景区内的小浪底大坝、进水塔群等大型水工建筑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壮举,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内柏崖山、黄鹿山、红崖山、始祖山、荆紫山、黛眉山山色清秀,人文景观荟萃,八里胡同峡、龙凤峡、孤山峡峡谷幽深,号称“黄河三峡”,296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中湖汊河巷密布纵横、岛屿半岛星罗棋布、豪华游船穿梭如织,有“北方千岛湖”、“中原北戴河”的美誉,是黄河上开展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的最佳场所。
河洛文化是小浪底风景区黄河历史文化的代表。位于小浪底大坝下游15公里处。河洛文化景区由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等景点组成。王铎故居收藏有王铎书法代表作品《拟山园帖》石刻90帧,综合展示了王铎书法艺术。龙马负图寺又名“伏羲庙”,是中华人文之祖、人根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更是河洛文化源头,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寻根问
简介
黄河母亲像(甘肃兰州)黄河依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约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7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编辑本段
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简图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全长5460多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7毫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河源至
贵德多系山岭及草
黄河DVD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 黄河流域范围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但就黄河的具体源头是卡日曲,玛曲还是扎曲,历来有所争议。今年来科学考察团已确定卡日曲为河源正源。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较发达,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
流域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 黄河壶口南孟津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现代肖草《卜算子·黄河》词给予真实诠释:“天外挂飞川,骇浪生素幔。已过悬崖万仞山,犹有惊涛溅。溅不入春时,却把暖春唤。一任沧桑岁月多,尽在长河岸。”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 黄河九曲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而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还不到1千克。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年平均16亿吨的泥沙如果筑成宽一米,高一米的城墙,长度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的1倍,相当于赤道长度的2700000倍。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黄河(4张)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黄河正源
在青海省玛曲上游的约古宗列曲,矗立着数十个“黄河源”石碑,一直以来,很多游人都认为这就是黄河的源头。但中国三江源考察队2004年的考察,黄河的真正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卡日曲上游的那扎陇查河,从这里算起,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度为5778千米,居世界第5。不过,“假源头”依然吸引着大量游人,黄河水利委员会也依然坚持将黄河源定于此处。
旅游资源
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这一河段号称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其中从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川峡相间,河床比降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规划利用落差超过1200米,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占全河的近50%。平均年发电量近600亿千瓦时。
宁蒙河段
--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中游河段
--陕晋峡谷,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在这一河段有以下两个著名的地方:
1.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歌词选自《黄河大合唱》)
2.龙门--流传“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源于此。这里水流湍急,相传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就可成龙。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付出艰苦努力后到达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望,也激励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奋斗不息。这里相传是大禹治水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又称禹门口。
黄河小浪底
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孟津县,是洛阳人民政府与国家旅游管理局联合开发的一个大型工程。是河南省"三点一线"旅游的重要景点。
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峡谷河流为主要特se,体现黄河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大型山岳湖泊型风景区。风景区内的小浪底大坝、进水塔群等大型水工建筑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壮举,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内柏崖山、黄鹿山、红崖山、始祖山、荆紫山、黛眉山山色清秀,人文景观荟萃,八里胡同峡、龙凤峡、孤山峡峡谷幽深,号称“黄河三峡”,296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中湖汊河巷密布纵横、岛屿半岛星罗棋布、豪华游船穿梭如织,有“北方千岛湖”、“中原北戴河”的美誉,是黄河上开展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的最佳场所。
河洛文化是小浪底风景区黄河历史文化的代表。位于小浪底大坝下游15公里处。河洛文化景区由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等景点组成。王铎故居收藏有王铎书法代表作品《拟山园帖》石刻90帧,综合展示了王铎书法艺术。龙马负图寺又名“伏羲庙”,是中华人文之祖、人根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更是河洛文化源头,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寻根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 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流经9个省,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的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7毫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1]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2]
中文名称
黄河
英文名称
Yellow River
别称
中国母亲河、河水、浊河
所属水系
黄河水系
地理位置
中国北部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2]
中文名称
黄河
英文名称
Yellow River
别称
中国母亲河、河水、浊河
所属水系
黄河水系
地理位置
中国北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