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歌剧剧本?
2019-04-15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剧本“一剧之本”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歌剧虽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瓦格纳语),但戏剧品格依然是歌剧的本质。依然强调主题情节、人物冲突这些基本戏剧元素的重要性。以往中国歌剧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根据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讲究情节展开的丰富性和故事的曲折动人,讲究人物形象塑造的个性化和矛盾冲突的戏剧张力。在中外歌剧中,情节既简约又丰富,既跳跃又连贯的经典之作,可以举出西洋的《弄臣》、《阿伊达》、《托斯卡》和中国的《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
但是当前绝大多数中国歌剧剧本,戏剧内涵单薄,情节贫弱,人物无个性,戏剧行动无根据,形象干瘪苍白,冲突组织悬念设置和高潮营造无逻辑,剧本缺乏戏剧品格和剧场趣味。例如《楚霸王》,戏已经演了近一半,人物关系还没有交代清楚,也没有真正进入冲突,连兴致勃勃到剧场看戏的大音乐家贺绿汀老先生都感到茫然不知所云。还有一部歌剧叫《阿美姑娘》,是写日寇占领台湾时期阿美族同胞反对日本侵略者奴化教育的,歌剧立意很好。但剧本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却将襁褓时就被日寇收养并在日本本土长期接受奴化教育直到成年,以日本人身份重回台湾的女主角的最后转变,写成是因为血统的联系和冥冥中宗教神秘力量的牵引,奴化教育的效果在血统论和东方神秘主义哲学面前统统失灵了。女主角这样的转变,可信么?将戏剧矛盾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点之上,能经得起生活逻辑的检验么?
类似的情形在当前歌剧剧本创作中十分普遍而又不尽相同。这就说明中国当代歌剧患上了“缺钙贫血”之症——缺戏剧之“钙”,从而导致“骨质疏松”,戏剧合理性经不起推敲,一推就倒;贫情节之“血”,从而导致“供血不足脉动不畅”,情节流程经不起玩味,索然无味。这就既把西洋歌剧某些作品中的缺点当做优点捡了回来,又将我们中国歌剧讲究情节丰富性及其曲折展开的优点当做缺点扔了出去。当代不少歌剧的失败,均是因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