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控制因素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安徽东南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控制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是地层、岩石组合、岩浆岩、构造等。这些地质因素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地质结果,反映了矿床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对于某一具体矿床而言,可能是某一种控制因素起主要作用,但对于区内多数矿床,通常是上述地质因素综合控制作用的结果。
评价区内金铜多金属矿床受控于以下主要地质因素。
(一)地层及岩石组合
1.中元古代西村岩组变质细碧岩
西村岩组为一蛇绿岩套岩石组合,主要有变质细碧岩、球粒玄武岩、层状辉绿岩、角斑岩及石英角碧岩,其间夹有千枚状碎屑岩。铜矿化与变质细碧岩密切相关,其化学成分具有高Na低Ca富水特征,且富集Cr、Pb、Zn、V等元素。细碧角斑岩系中见有硅质岩、碧玉岩,具有海相火山热水喷流-沉积矿床特征。原细碧角斑岩有沉积岩和海相火山岩双重性质,铜矿化受地层和火山岩控制明显,如黄土岭铜矿和水竹坑铜矿。
2.青白口纪铺岭组变质安山玄武岩
铺岭组火山岩为弧后盆地拉张环境下于水下形成的中基性火山岩,也是古隆起北部基底构造区内微量元素最丰富的层位。变质安山玄武岩富集Cu、Sn、Co、Ni、V等元素,其中尤以Cu最为富集。矿床具有明显层控时控特征,含矿岩层有硅质岩(喷流岩),矿体下盘见有底蚀构造,说明这类矿床可能为海底火山喷流口以上所形成的热水喷流沉积矿床,如宕里、壁坑、上戴等铜矿床。
3.青白口纪周家村组、井潭组变质火山-沉积岩
这类矿床主要分布在青白口纪周家村组、井潭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晋宁期片麻状花岗岩和花岗质糜棱岩带内,矿石类型主要有含金石英脉、含金蚀变岩和含金糜棱岩,前者主要分布在韧性剪切带中心与边部,后两种矿石类型主要分布在蚀变破碎带及韧性剪切带中心与花岗质糜棱岩边部,如天井山、璜尖金矿等。
4.南华纪晚世南沱组含砾含锰凝灰质粉砂质泥岩组合
该岩石组合主要为含砾含锰凝灰质粉砂质泥岩,夹透镜状白云质灰岩、含锰结核粉砂质泥岩,含砾粉砂岩。区内钨锡钼矿主要武存于该岩石组合及南沱组与蓝田组假整合面上。矿化类型主要是与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钨锡钼矿床和以锡为主的锡钨钼矿床。矿石类型主要由含钨锡钼石英脉和含锡钨钼花岗斑岩。前者受控于构造破碎带,后者矿化分布于花岗斑岩体内。如宁国西坞口钨锡钼矿床等。
5.震旦—寒武纪黑色岩系
安徽东南地区黑色岩系主要是指震旦纪蓝田组(Z1l),寒武纪荷塘组
6.奥陶纪钙泥质岩石组合
区内与这类地层密切相关的矿化类型主要是热液型和矽卡岩型铜金多金属矿,主要赋矿地层是早奥陶世仑山组白云质灰岩、灰岩,晚奥陶世砚瓦山组瘤状灰岩、泥灰岩。矿化体一般分布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与上述岩层接触部位及围岩裂隙构造带内,如宁国银坑洞、大里村铅锌银矿及气息岭钨钼矿床(点)。
7.中志留世唐家坞组砂岩组合
以泾县乌溪、南大山、紫金山等一批岩浆热液型金铜铅锌银矿床为代表,主要赋矿地层为中志留世唐家坞组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区内晚侏罗世同熔型小岩株与这类岩层接触,一般矿化发育并形成工业矿床(体)。这类矿床多分布于太平褶断带和江南过渡带内。
8.石炭纪一二叠纪钙、硅质岩石组合
区内与这类岩层有关矿床类型多以矽卡岩型和热液型矿床为主。赋矿地区是晚石炭世黄龙组、船山组灰岩及二叠纪栖霞组灰岩、硅质岩。矿化体一般产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与上述岩层接触部位及其围岩裂隙构造带内,如泾县外潭仓、铜山、麻岭等铜多金属矿床(点)。这类矿床(点)多分布在太平褶断带北部地区。
9.侏罗纪洪琴组砂砾岩
侏罗纪洪琴组砂砾岩为不整合沉积于江南古隆起的内部湖相沉积。其岩石组合为灰白色砾岩、紫红色砂岩及砂质泥岩,局部夹有英安质凝灰岩,金矿化产于洪琴组底部砾岩和砂砾中,一般为小型金矿床或矿点。
10.白垩纪徽州组砂岩
白垩纪徽州组为内陆湖泊相沉积产物。下部为紫红色砂砾岩,上部为紫红色砂岩。铜矿化产于砂岩中,已知产地多为矿点,铜矿石品位较低。
(二)岩浆岩
岩浆作用是安徽东南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控制因素,已知矿产地中约有95%的矿床(点)与中生代侵入岩有关,不同时代、不同成因、不同岩石类型的侵入岩具有不同的成矿专属性。
1.晚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
这类侵入岩主要包括花岗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岩体形成于151~137.3Ma,主要分布于区域主干断裂两侧及其交汇处。这些断裂包括边界断裂、深大断裂、古隆起内部后南华纪沉积盆地内寒武纪与震旦纪地层间滑脱大型拆离构造。在区域上构成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岩浆岩-矿化带,如北东向宁国墩-五城、铜山-平里、岭南-小川以及近东西向祁门-三阳和东源-三宝-金谷山等构造-岩浆岩-矿化带。与矿化有关岩体多呈岩株、岩瘤产出,出露面积一般<2km2。研究资料表明,这类侵入岩岩浆来自上地幔,同熔部分下地壳,浅成和超浅成定位,部分侵入体具有隐爆特征。岩石蚀变强烈,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钾化等。富含W、Mo、Au、Cu和多金属元素。一般与花岗闪长斑岩和斜长花岗斑岩金铜铅锌矿化有关;钨钼矿化与花岗闪长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有关。成矿类型有岩浆热液型、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床。
2.早白垩世花岗岩、花岗斑岩
区内早白垩世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体多呈基状产出,呈北东向展布。而与矿化有关岩体多为岩株、岩枝和小岩瘤,成岩年代为131~109Ma。这类岩石SiO2为75.2%~76.35%,K2O+Na2O为8%,属富硅富碱钙碱岩系铝过饱和岩类,富集W、Sn、Mo、Be等元素。花岗斑岩中发育微粒状闪长质包体,由斜长石和黑云母组成,包体中含有斜长石斑晶捕虏体。花岗斑岩及其闪长质包体的稀土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二者具相同成因类型。这类岩体与W、Mo、Sn密切相关,如西坞口钨锡矿床及古门坑、巧川钨矿床等。与这类岩体有关矿床多为岩浆热液型和矽卡岩型矿床。
(三)控岩控矿构造
区内控岩控矿构造表现为多种和多样式,主要有深大断裂和基底断裂、层间滑脱构造、褶皱构造、韧性剪切带及隐破构造等。
1.深大断裂和基底断裂
这类断裂主要有呈近东西向展布的祁门-三阳深大断裂,呈北东向展布的宁国墩-五城深断裂及铜山-平里、榔桥-里东坑、岭南-小川大断裂,以及西岭脚、逍遥-后山庵和岭脚断裂等。它们控制岩体和矿产,构成规模不等的构造-岩浆岩-矿化带。其中祁门-三阳断裂中西段控制晚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体和铜钨矿化,构成东源-三宝-金谷山斑岩型钨铜矿化带;受宁国墩-五城断裂南段、祁门-五城断裂和岭南-小川断裂联合控制构成天井山、小贺、茶子岭、九亩丘金矿化带;受宁国墩·五城断裂中段控制的巧川、际下钨银矿及和阳金等矿化带,该断裂北东段控制西坞口-陆家山钨锡矿化带;受北东向深大断裂控制侏罗纪侵入岩及其有关钨银多金属矿床,如依坑、潭口银多金属矿床、里东坑钨钼铜矿床及古祝钼铜矿。此外,还有与北东向次级断裂联合控制的逍遥钨铜铅锌矿、岭脚、小贺多金属矿床等。
2.滑覆构造
层间滑脱构造是安徽东南地区重要的导矿和控矿构造,三宝-金谷山东西向滑脱构造是在古隆起内部南华纪开始不整合沉积的蓝田盆地和绩溪盆地北翼发生的,滑脱构造界面主要在寒武纪和震旦纪之间,沿滑脱面自西向东侵入大屋、三宝、金谷山、石屋、高村等花岗闪长斑岩和斜长花岗斑岩小岩株,伴随上述成矿母岩形成三宝铜多金属矿床和金谷山铜矿床,成矿类型以斑岩型为主。
3.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在褶皱的转折部位往往形成虚脱空间,尤其是叠加褶皱的共结区,其叠加空间更为明显,为岩浆和矿液提供了理想场所。如西坞口钨锡矿产于绩溪复背斜核部;际下钨矿处于北东(纵)向仁里复向斜和北西(横)向褶皱的叠加地段;兰花岭钼矿产于兰花岭背斜的转折端;铜山铜矿、麻岭铜矿均产于铜山向斜的核部。这些矿床的形成主要受褶皱构造控制外,还叠加断裂构造作用。褶皱构造所控制的矿床主要为钨、锡、钼、铜,以热液型和斑岩型为主。
4.韧性剪切带
韧性剪切带在评价区内控矿作用主要以北东、北东东向剪切带与金、铜矿(化)关系密切。天井山石英脉型金矿位于白际岭韧性剪切带的北缘,璜尖金矿位于白际岭韧性剪切带南缘。大阜韧性剪切带控制了铜尖下等矿床,这些矿床是在区域变质变形和韧性剪切过程中形成的热液作用下所形成的矿床。
5.隐爆构造
安徽东南地区沿区域大断裂及其旁侧、隆内后南华纪盆地内寒武-震旦纪地层间的滑脱构造带内往往侵入晚侏罗世同熔型小岩株,伴随小岩株的浅成和超浅成侵入体发育隐爆角砾构造,形成以铜为主的铜多金属角砾状矿(化)体。角砾状铜多金属矿化,是斑岩型矿床的矿石类型。三宝、小柏溪、金谷山、苏村、九亩丘、小贺等矿产地均发育含矿隐爆角砾岩。主要矿种以铜为主,银多金属次之,主要成矿类型为斑(玢)岩型和热液型。
2024-09-04 广告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