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学好古文? 20
17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学习古文需要从字词和句式方面入手。
1、多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培养语感,朗读时要注意正确的停顿。
2、弄清楚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的含义。如判断句:“……者,……也”。
再如省略句:主语省略、位于省略、宾语省略……
3、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如实词“爱”、“安”、“被”、“本”、“倍”、“本”、“鄙”……我上高中时有120个文言实词,掌握这些,就没什么难的了。当然,还有18个文言虚词:而、乎、乃、其、因、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
4、正确调整倒装句的语序。注意词类活用。
5、名篇、名句熟练背诵。
古文的种类:
早期的古文多用于统治阶层占卜、祭祀、发布诰文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纸代替竹简。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 《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孔氏古文称后者为史籀大篆。鲁恭王(公元前155~前129)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魏正始(240~248)三体石经中,首列古文,只刻成《尚书》《春秋》。
展开全部
其实,学好文言文并非难事,只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2、字词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3、语法归纳。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可画一简表,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标在表中,这样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战国策,秦策三》)、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平易近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这些脍炙人口、词简意达的成语皆来自文言文,更不必说“事后诸葛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典故了。再次,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要头脑冷静,仔细分析;而《谏太宗十思疏》则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言文的益处远远不只这些,“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举,”,只有从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才能学好它。
2、克服懒惰,“勤”字当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苦和勤在学习文言文上尤为突出,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诵,密密麻麻的注释要一一背会,频频出现的语法要条条掌握,没有“勤”是断然不行的,学习文言文最大的敌人是懒惰,只有勤背勤记勤写的同学才能学好它。
怎么样,这样一座宝库——文言文,你去开掘,只要做到以上两方面,文言文其实并不难学,不是吗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2、字词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3、语法归纳。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可画一简表,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标在表中,这样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战国策,秦策三》)、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平易近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这些脍炙人口、词简意达的成语皆来自文言文,更不必说“事后诸葛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典故了。再次,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要头脑冷静,仔细分析;而《谏太宗十思疏》则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言文的益处远远不只这些,“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举,”,只有从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才能学好它。
2、克服懒惰,“勤”字当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苦和勤在学习文言文上尤为突出,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诵,密密麻麻的注释要一一背会,频频出现的语法要条条掌握,没有“勤”是断然不行的,学习文言文最大的敌人是懒惰,只有勤背勤记勤写的同学才能学好它。
怎么样,这样一座宝库——文言文,你去开掘,只要做到以上两方面,文言文其实并不难学,不是吗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英文是英国的语文,古文是古代的语文。学号无外乎学语言的4字经:听说读写。
1是精读:读的时候,弄懂每一个字。不放过哪怕一个虚词,例如“之”,“者”等;精读不需要太多,200-300篇就能形成比较好的知识和古人语法习惯的积累;
2是泛读:推荐学古文神书:《古文观止》。有难有易,风格多变。精选各种名篇。对于系统掌握古典文学很有帮助;
3是听和说:选听一些古人的故事,对于理解古文的作品背景,作者生平和文笔风格都有帮助;背诵是说的基础,古文喜欢用典,拓展历史知识面也很重要,这部分是进阶的了;
4是摹写:用古人的语境、词句表达自己,比较难,不推荐初学者。
业精于勤荒于嬉,努力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1是精读:读的时候,弄懂每一个字。不放过哪怕一个虚词,例如“之”,“者”等;精读不需要太多,200-300篇就能形成比较好的知识和古人语法习惯的积累;
2是泛读:推荐学古文神书:《古文观止》。有难有易,风格多变。精选各种名篇。对于系统掌握古典文学很有帮助;
3是听和说:选听一些古人的故事,对于理解古文的作品背景,作者生平和文笔风格都有帮助;背诵是说的基础,古文喜欢用典,拓展历史知识面也很重要,这部分是进阶的了;
4是摹写:用古人的语境、词句表达自己,比较难,不推荐初学者。
业精于勤荒于嬉,努力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背书
《老子》约五千字
《论语》约一万七千字
《易经》约五千字
小学中学古诗文背诵内容约一万八千字。
高中文言文人教版在15553字左右
背诵之后,文言文基本就不用愁了。
《老子》约五千字,一个学生在暑假可以背完,我试过几个学生,都是可以的。
《老子》约五千字
《论语》约一万七千字
《易经》约五千字
小学中学古诗文背诵内容约一万八千字。
高中文言文人教版在15553字左右
背诵之后,文言文基本就不用愁了。
《老子》约五千字,一个学生在暑假可以背完,我试过几个学生,都是可以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通过理解记忆实词虚词还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强化语感,然后拓展练习课外阅读,积累到一定量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