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如何丢失了百万国土?
清朝自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就陷入了割地赔款的死循环之中,直至灭亡。在此期间,清朝因各种原因,被迫割让了大片国土。其中仅仅是在1858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丢失的国土面积就高达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夺走清朝如此巨大面积国土的并非是发动战争的两个参战国(英国、法国),而是在一旁作壁上观的沙俄。更令人吃惊的是,沙俄不费一枪一弹,全凭一个人的一张嘴,就将清朝的百万国土一口吞下,这个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1856年,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许多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英国、法国遂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向清朝发动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此时,早已对中国东北地区领土有觊觎之心的沙俄以移民为借口,趁机强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当时清朝已将原本驻守北方的大部分清军都抽调往南方去对付“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因此无力阻止沙俄的野蛮入侵。
沙俄知道清朝面临的种种严峻形势,因此提出“助华防英”的说法,威逼利诱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签订了《瑷珲条约》。这项条约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清朝国土划归沙俄。清朝政府并不承认《瑷珲条约》的合法性,并强烈抗议沙俄这种“不请自来”的行径。不过,鉴于当时清朝面临的种种危机,所以对东北的情况暂时也无力做出应对措施。
到了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尾声,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城。此时,作为沙俄驻北京公使的伊格纳季耶夫伯爵看到了沙俄可能将“占领区”合法化的机会。他首先向英法联军提供了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详细地图和情报,帮助英法联军顺利攻入了北京,并因此取得了英法联军的信任。然后,伊格纳季耶夫以调停人的身份介入到清政府和英法联军的谈判中。
伊格纳季耶夫一面极力让清朝方面相信,自己是真心想要帮助清朝恢复和平,并因此获悉了清朝在谈判中的“底牌”,即让英法联军尽早退兵。另一方面,伊格纳季耶夫又利用手中掌握的“底牌”,向英法联军陈述利害关系。他向联军表明,如果他们的军队步步逼近导致让大清王朝解体的话,将会在贸易方面蒙受多大的损失。由于英法联军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要在贸易方面获得更大的权益,所以伊格纳季耶夫的陈述正可谓是切中要害。
在谈判的过程中,伊格纳季耶夫向清朝提出了要求承认《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并将原先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不冻港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归沙俄所属。加上此前要求的60多万平方公里,总共要求割让的国土面积达到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而在和英法联军的谈判中,伊格纳季耶夫却很好的隐瞒住了这一领土野心。因为他知道一旦被英国、法国得知此事,两国必然会要求获得同等的权益,这样一来很可能使谈判陷入僵局。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伊格纳季耶夫建议英法联军在谈判过程中不要拖泥带水,因为冬季即将来临,一旦北京周围的主要河道结冰,联军就会陷入中国人的包围之中。
狡猾的伊格纳季耶夫在谈判双方周旋,成功对英法两国隐瞒住了沙俄的领土野心,而又让清政府相信英法联军的战舰和军队支持他的领土野心。最终,英国、法国分别于1860年10月24日、25日同清朝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条约》中的内容和英法两国的最初诉求完全相符。因此,沙俄这个调停人其实并没有帮清朝减少任何损失,也没有帮英国、法国取得更多利益。
1860年11月14日,沙俄也同清政府签订了另一份“重量级”的《北京条约》。根据条约中的规定,清朝总共割让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沙俄不费一枪一弹,仅凭外交官伊格纳季耶夫的一张嘴就将远东沿太平洋地区的大片土地收入囊中,这也算得上是外交史上的一项奇迹了。只是令人痛心的是,这项奇迹的受害者却是中国的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