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施教的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着重在启发。孔子根据每个弟子的性格、主要优缺点,而加以相应的及时的教育。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事实上冉有和子路的主要毛病正在这里。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的。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循循善诱: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对弟子使用的语言往往是含蓄而富有形象的,让人可以咀嚼,却又很具体。孔子看到有些人虽然不是不可教育,但根本不努力,又有些人却努力而不得其道,因而也没有成就,便对弟子们说:“庄稼是庄稼,可是光有苗头,长不出穗儿来的,有的是;长了穗儿却是个空壳儿,不结米粒儿的,也还是有的是呢!”
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最反对主观自是。他说要根绝四种东西:一是捕风捉影的猜想,二是把事情看得死死的,三是固执自己片面的看法,四是把主观的“我”看得太大,处处放在第一位。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个当惯了教师的人,往往容易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架子,有时甚而不知道的也冒充知道。但作为一个教育家的孔子却一贯虚心,对于求知是抱有严肃认真的态度的。孔子曾向子路说道:“仲由啊,你知道什么是教育吗?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知道。一个教育者是应该这样的啊。”
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常常以自己的不断求知、积极学习态度来鼓舞弟子。他说:“我学习的时候,老怕赶不上,又怕学了又丢掉。”他又说:“十户人家的村子,找我这样忠厚信实人不难,可是找我这样积极学习的,就比较少。”他时常以不疲倦的学习,以致忘了忧愁、忘了衰老来形容自己。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和思考都重要,他说:“光是学习,不去思考,就得不到什么;光是思考,不去学习,也是白费精神。”但孔子更重视学习,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弟子们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只管想来想去,但是没有什么收获,不如实实在在的学习有益处。”
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弟子有在学习上松懈的,他就加以批评。宰我白天睡懒觉,孔子就说:“烂木头是不能刻上什么的,烂土墙是不能画上什么的,我对于宰我还有什么办法!”子贡忙着批评别人,而放松自责。孔子便也对他说:“端木赐啊,你这么聪明吗?我就没有这么些功夫!”
不能自满:
孔子最反对人在学习上自满。子路看见古代诗歌上有这么两句:“也不害人,也不求人,走到哪里,也是好人。”便老背这句话,满足了。孔子于是说:“这哪里配称好人呢?”
“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中,他很注重温习,也就是把学习到的东西要巩固起来。他说:“学习会了的东西,时常温习一下,不也很有乐趣吗?”温习就能熟练,熟练就会有创造,所以他又说:“温习旧的,能产生新的心得,这样就有资格当老师了。”
不耻下问: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孔子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其许多教条,“学而时习之”,“三十而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已复礼为”,对旧时代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均是琅琅于口的。一些思想,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成了许多中国人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绕不过孔子这个名字。
孔子及其思想,在相当一个时期,没有人责疑,也不允许人们责疑。责疑孔子,是大逆不道,正如对皇帝出口不逊,也是大逆不道一样。直到近代,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背景下,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增多,人们才开始反思孔子及其思想的消极性,并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自此,孔子及其思想雄风不再,而科学和民主、个人自由与价值的思想,以不可阻挡之势在社会上蔓延发展开来。这是一种时代进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一场批林批孔运动,孔子被贴上奴隶主阶级代理人标签,遭到猛烈批判。林彪四人帮被打倒,孔子作为文革受害者,处境有了一些改善。九十年代,中国掀起一场抵制西方文化运动,于是孔子进一步热了起来。一些“资深”学者办起杂志,摇旗呐喊。一些大学办起“国学研究所”,为孔子思想复兴进行理论准备。一些城市办起国子监,向少年儿童灌输孔圣人“治家修身平天下”道理。使人看到,在不久的将来,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尊重,又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光明前景。
“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可以不讲。它太西方了,不合中国国情。而孔子则绝对不能不讲的。正如前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大人所说:“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树万世之师表,亘百代而长新”。不崇孔子,国将不国,民将非民,中华将无以为中华也!
孔子何许人?儒家、儒教思想,又是何物?果真如此超凡入圣、妙不可及乎?
非也非也。世间既无圣人,也无圣物。夸大孔子及其思想,是荒谬的。愚味了自己的头脑,也愚昧了整个社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自幼喜欢传统的仪礼制度。同时也做过其他事情。如仓库管理员、管理牧场牛羊的事。三十几岁时,开始讲学为业。有众多学生,相传收弟子三千多人,其中较有名的有七十二人。他整理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如《诗》、《书》、《礼》、《易》,在保存古代文化上做出一定贡献。晚年专门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孔子热心于政治,曾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但终不见用,郁郁而终。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后人编撰的《论语》。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他第一个大规模地招收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开了一个先例。他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即使是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的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借鉴到不少有益的东西。
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用格言方式发表了许多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他的文字很短,缺乏进一步展开。与古代希腊、罗马的一些思想家相比,孔子的思想,显得更直观、表面了一些。
孔子的思想观点,有许多积极的东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十分可取的,与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佛教的慈悲思想,有着相通之处。这也是孔子最大的闪光点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体现了一位智者对人生的豁达态度。“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人格境界,令人向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体现其爱护人的生命的朴素情感。“军旅之学,未之学也”,体现其崇尚和平的精神。“古之学者为己”,体现其一种更高的治学态度。“鸟兽不可与同群”,体现其积极的入世精神。尤其是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更是体现了孔子对自由人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孔子这些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在世界思想文化中,也有一席之地。正因如此,托尔斯泰、爱默生、伏尔泰,都曾经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孔子。联合国有关单位,也把孔子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但是,孔子的思想毕竟是几千年前形成的。受个人经历和时代条件限制,不可避免地具有深刻局限性。许多思想,不但在现代社会看,是十分落后的,而且也背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不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试从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其一,孔子是复古的,守旧的,而不是向前,创新的。面对变动不已的时代,人们不知何去何从,迫切需要新的价值观去指导时代,促进时代发展。在寻找新的价值观上,孔子是完全失败的。他梦想的是回到西周社会那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旧秩序。在《论语》这本记录孔子语言的小册子中,不时可以看到孔子向往西周的言句:“周监于两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周公”。他以复古而沾沾自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面对新时代新现象,孔子感到困惑不解,甚至破口大骂:“八俏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在社会大踏步前进时,孔子却试图用旧办法阻住社会的前进,终究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其二,孔子的泛道德主义,是对社会生活的简单化。人类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可以协调人与人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也有利于个人心灵和谐、事业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仅仅依靠道德,却是远远不够的。人性是十分复杂的,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要为社会尽必要的责任,又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人性的复杂性,要求社会从经济、文化、首先、法律、教育、政治等方面,采取不同措施,引导人的思想和行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但孔子则不然。孔子片面夸大道德的价值,似乎只要倡导了道德,社会便太平无事,一切问题均可解决。而对人的权利,正当欲望和利益上的需要,孔子则强调不多。《论语》的许多格言,都体现孔子这种思想倾向。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治来排斥法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否认追求个人利益的积极意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种种道德诫条约束人们的个性,,抑制人性的正当需求。这种泛道德化的做法,一方面培养了许许多多“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另一方面又抑制了人们的正当利益和欲望,压制了社会的发展。不能不说,孔子及儒家所主张的泛道德主义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其三,孔子的严格的等级思想,对社会进步,也是一种反动。孔子总是把“孝”字挂在嘴巴。他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了尽孝道,甚至可以牺牲社会公德:“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他宣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使下一代俨然成了上一代的附属品。孔子还有着很深的忠君情结。孟子说,“孔子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也”。孔子要求每个人都要做与其社会地位相符合的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门生曾子也云:“君子滠不出其位”。孔子把最高统治者放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人们“行己也恭,事上也敬”,忠实地为最高统治者效劳。严格的等级思维,束缚了民众的自由个性和思维,培养了一个个奴才型人格,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越是现代社会,我们对孔子这种等级思维带来的祸害,体会越深!
其四,孔子缺乏一种穷根究底的思维品质。真正优秀的学者,都是真理本位的。如屈原,“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但是,对孔子来说,并不是真理本位,而是仁政本位。正如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仁政的人性基础是什么?孔子无力解决,也不想解决。使其仁政,终成一种虚幻的乌托邦。不仅如此,孔子对其它许多重大问题,也缺乏进一步思考。如宇宙是怎么产生,人的生命从何处来,为什么会有爱情,灵魂怎么一回事,等等,统统不予追问,缺少对人的命运和世界发展的终极关注。对哲学有一定研究的人知道,这种终极关注,对于思想的广度和深度的开拓,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不但如此,孔子还缺乏求异思维。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否定不同的思想观点存在的价值。所有这些,都使孔子的思想的价值,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孔子思想,也是有其严重不足之处的。过份夸大孔子思想的价值,是不实事求是的。
孔子逝世后,他的思想继续流传。若干年后,又出现了孟子。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许多思想,又有不少新的开拓。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派别。
儒家的出现,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有积极的地方,也有消极的地方。其实世间哪一种学问,不是如此?儒家的真正悲剧,是从汉代开始的。汉武帝为维护其专制统治,采纳其幕僚董仲舒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宗教意义的儒教,而学者孔子也摇身一变,俨然成了儒教教主。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不断加强,封建帝王网球罗了许多文人学士,对儒家学说进行全面改造,增加了“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大量体现皇权思想的内容,曾经在百家争鸣中展示过骄人丰采的孔孟之道,终于沦为封建统治者奴役和压迫广大人民的帮凶!
儒家发展成为儒教,是中国数千年思想文化史最大的悲剧。它带来的副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儒家思想的进步,从此停止。后来只能在孔孟文章的条条框框中去思考,不能质疑,不能批判,从而不能有新的发展。二是其他思想派别,难以得到自由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创造上的无穷活力。经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他思想派别也就遭到严重摧残。与儒家思想不同的观点,被视为洪水猛兽。只有道教,关注的是成仙不老之道,佛教,关注的是死后如何超生极乐世界之术,对儒教主和世俗君主不构成威胁,才网开一面,得以生存和发展。三是个人的自由个性和意志,遭到了严重摧残。“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存天理,灭人欲”,一条条禁规戒律,使亿万民众的思想和个性瘫痪,成了封建社会的驯服工具!作为现代社会的自立公民,又有谁不为这么多的人被培养成为封建社会驯服工具,而无限痛心?
孔老夫子在天有灵,理应为自己创建的儒家思想,堕落到这一地步,而痛心疾首!
近代社会喊出“打倒孔家店”,向孔子及儒家思想开战,实属社会发展之必然。孔子及儒家思想不倒,则皇权有可能借尸还魂,则人的个性难以解放,则民主和科学旗帜没有办法进一步高举,则社会的进步发展无从谈起。正如中国近代最优秀的学者之一胡适先生所言:“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捣碎,烧去。”一个世纪中国的思想解放,就是从“打倒孔家店”开始的。
近年来,国人开始对孔子及儒家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一件好事。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批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是有利于我民族前进的。
不过,笔者要提醒的是:一,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几千年前那种宗法社会的产物,总体上是落后的。能为当代人采用的东西,是不多的。当代人的思想文化,归根到底是要根据当今及将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去创造建设,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二,儒家、儒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儒家,不过是一种学术思想,有积极之一面,也有消极之一面。而儒教则是一种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完全消极的。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儒教是主体,绝不等于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主要部分在于儒家思想。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并不在于儒家,而在于共工怒触不周山、愚公移山、后羿射日这样的古神话,在于唐诗宋词这种明朗的时代精神,在于魏晋时代对个人自由和价值的追求,在于地动仪、印刷术等一个个天才创造中,在于黄宗羲、李挚等许多封建叛逆的新的思想中,在于劳动人民对美好的向往中!这些思想文化,在封建主义社会,是备遭到压制的,却体现了人性中的健康因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新的时代,理应发扬光大!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推翻封建主义制度的同时,也在积极致力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思想文化,必将更高举起五四运动以来的民主和科学旗帜,宏扬人的的个性自由和独立,宏扬人的正当利益和欲望,倡导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只有经过深刻改造,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希望在未来时代,有一个儒家的伟大复兴,完全是痴人说梦!
日正长,路也正长。迎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大胆创造去吧!有谁扮着“千年圣贤”、“万年祖宗”的面孔,阻住你前进的路,一一把它推翻,无论它是妖是鬼,是神是仙!这样才会有社会的进步,才会有人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3512142.html
事实上冉有和子路的主要毛病正在这里。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的。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循循善诱: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对弟子使用的语言往往是含蓄而富有形象的,让人可以咀嚼,却又很具体。孔子看到有些人虽然不是不可教育,但根本不努力,又有些人却努力而不得其道,因而也没有成就,便对弟子们说:“庄稼是庄稼,可是光有苗头,长不出穗儿来的,有的是;长了穗儿却是个空壳儿,不结米粒儿的,也还是有的是呢!”
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最反对主观自是。他说要根绝四种东西:一是捕风捉影的猜想,二是把事情看得死死的,三是固执自己片面的看法,四是把主观的“我”看得太大,处处放在第一位。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个当惯了教师的人,往往容易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架子,有时甚而不知道的也冒充知道。但作为一个教育家的孔子却一贯虚心,对于求知是抱有严肃认真的态度的。孔子曾向子路说道:“仲由啊,你知道什么是教育吗?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知道。一个教育者是应该这样的啊。”
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常常以自己的不断求知、积极学习态度来鼓舞弟子。他说:“我学习的时候,老怕赶不上,又怕学了又丢掉。”他又说:“十户人家的村子,找我这样忠厚信实人不难,可是找我这样积极学习的,就比较少。”他时常以不疲倦的学习,以致忘了忧愁、忘了衰老来形容自己。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和思考都重要,他说:“光是学习,不去思考,就得不到什么;光是思考,不去学习,也是白费精神。”但孔子更重视学习,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弟子们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只管想来想去,但是没有什么收获,不如实实在在的学习有益处。”
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弟子有在学习上松懈的,他就加以批评。宰我白天睡懒觉,孔子就说:“烂木头是不能刻上什么的,烂土墙是不能画上什么的,我对于宰我还有什么办法!”子贡忙着批评别人,而放松自责。孔子便也对他说:“端木赐啊,你这么聪明吗?我就没有这么些功夫!”
不能自满:
孔子最反对人在学习上自满。子路看见古代诗歌上有这么两句:“也不害人,也不求人,走到哪里,也是好人。”便老背这句话,满足了。孔子于是说:“这哪里配称好人呢?”
“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中,他很注重温习,也就是把学习到的东西要巩固起来。他说:“学习会了的东西,时常温习一下,不也很有乐趣吗?”温习就能熟练,熟练就会有创造,所以他又说:“温习旧的,能产生新的心得,这样就有资格当老师了。”
不耻下问: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孔子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其许多教条,“学而时习之”,“三十而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已复礼为”,对旧时代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均是琅琅于口的。一些思想,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成了许多中国人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绕不过孔子这个名字。
孔子及其思想,在相当一个时期,没有人责疑,也不允许人们责疑。责疑孔子,是大逆不道,正如对皇帝出口不逊,也是大逆不道一样。直到近代,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背景下,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增多,人们才开始反思孔子及其思想的消极性,并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自此,孔子及其思想雄风不再,而科学和民主、个人自由与价值的思想,以不可阻挡之势在社会上蔓延发展开来。这是一种时代进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一场批林批孔运动,孔子被贴上奴隶主阶级代理人标签,遭到猛烈批判。林彪四人帮被打倒,孔子作为文革受害者,处境有了一些改善。九十年代,中国掀起一场抵制西方文化运动,于是孔子进一步热了起来。一些“资深”学者办起杂志,摇旗呐喊。一些大学办起“国学研究所”,为孔子思想复兴进行理论准备。一些城市办起国子监,向少年儿童灌输孔圣人“治家修身平天下”道理。使人看到,在不久的将来,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尊重,又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光明前景。
“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可以不讲。它太西方了,不合中国国情。而孔子则绝对不能不讲的。正如前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大人所说:“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树万世之师表,亘百代而长新”。不崇孔子,国将不国,民将非民,中华将无以为中华也!
孔子何许人?儒家、儒教思想,又是何物?果真如此超凡入圣、妙不可及乎?
非也非也。世间既无圣人,也无圣物。夸大孔子及其思想,是荒谬的。愚味了自己的头脑,也愚昧了整个社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自幼喜欢传统的仪礼制度。同时也做过其他事情。如仓库管理员、管理牧场牛羊的事。三十几岁时,开始讲学为业。有众多学生,相传收弟子三千多人,其中较有名的有七十二人。他整理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如《诗》、《书》、《礼》、《易》,在保存古代文化上做出一定贡献。晚年专门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孔子热心于政治,曾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但终不见用,郁郁而终。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后人编撰的《论语》。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他第一个大规模地招收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开了一个先例。他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即使是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的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借鉴到不少有益的东西。
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用格言方式发表了许多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他的文字很短,缺乏进一步展开。与古代希腊、罗马的一些思想家相比,孔子的思想,显得更直观、表面了一些。
孔子的思想观点,有许多积极的东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十分可取的,与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佛教的慈悲思想,有着相通之处。这也是孔子最大的闪光点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体现了一位智者对人生的豁达态度。“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人格境界,令人向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体现其爱护人的生命的朴素情感。“军旅之学,未之学也”,体现其崇尚和平的精神。“古之学者为己”,体现其一种更高的治学态度。“鸟兽不可与同群”,体现其积极的入世精神。尤其是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更是体现了孔子对自由人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孔子这些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在世界思想文化中,也有一席之地。正因如此,托尔斯泰、爱默生、伏尔泰,都曾经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孔子。联合国有关单位,也把孔子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但是,孔子的思想毕竟是几千年前形成的。受个人经历和时代条件限制,不可避免地具有深刻局限性。许多思想,不但在现代社会看,是十分落后的,而且也背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不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试从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其一,孔子是复古的,守旧的,而不是向前,创新的。面对变动不已的时代,人们不知何去何从,迫切需要新的价值观去指导时代,促进时代发展。在寻找新的价值观上,孔子是完全失败的。他梦想的是回到西周社会那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旧秩序。在《论语》这本记录孔子语言的小册子中,不时可以看到孔子向往西周的言句:“周监于两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周公”。他以复古而沾沾自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面对新时代新现象,孔子感到困惑不解,甚至破口大骂:“八俏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在社会大踏步前进时,孔子却试图用旧办法阻住社会的前进,终究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其二,孔子的泛道德主义,是对社会生活的简单化。人类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可以协调人与人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也有利于个人心灵和谐、事业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仅仅依靠道德,却是远远不够的。人性是十分复杂的,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要为社会尽必要的责任,又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人性的复杂性,要求社会从经济、文化、首先、法律、教育、政治等方面,采取不同措施,引导人的思想和行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但孔子则不然。孔子片面夸大道德的价值,似乎只要倡导了道德,社会便太平无事,一切问题均可解决。而对人的权利,正当欲望和利益上的需要,孔子则强调不多。《论语》的许多格言,都体现孔子这种思想倾向。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治来排斥法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否认追求个人利益的积极意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种种道德诫条约束人们的个性,,抑制人性的正当需求。这种泛道德化的做法,一方面培养了许许多多“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另一方面又抑制了人们的正当利益和欲望,压制了社会的发展。不能不说,孔子及儒家所主张的泛道德主义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其三,孔子的严格的等级思想,对社会进步,也是一种反动。孔子总是把“孝”字挂在嘴巴。他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了尽孝道,甚至可以牺牲社会公德:“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他宣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使下一代俨然成了上一代的附属品。孔子还有着很深的忠君情结。孟子说,“孔子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也”。孔子要求每个人都要做与其社会地位相符合的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门生曾子也云:“君子滠不出其位”。孔子把最高统治者放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人们“行己也恭,事上也敬”,忠实地为最高统治者效劳。严格的等级思维,束缚了民众的自由个性和思维,培养了一个个奴才型人格,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越是现代社会,我们对孔子这种等级思维带来的祸害,体会越深!
其四,孔子缺乏一种穷根究底的思维品质。真正优秀的学者,都是真理本位的。如屈原,“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但是,对孔子来说,并不是真理本位,而是仁政本位。正如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仁政的人性基础是什么?孔子无力解决,也不想解决。使其仁政,终成一种虚幻的乌托邦。不仅如此,孔子对其它许多重大问题,也缺乏进一步思考。如宇宙是怎么产生,人的生命从何处来,为什么会有爱情,灵魂怎么一回事,等等,统统不予追问,缺少对人的命运和世界发展的终极关注。对哲学有一定研究的人知道,这种终极关注,对于思想的广度和深度的开拓,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不但如此,孔子还缺乏求异思维。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否定不同的思想观点存在的价值。所有这些,都使孔子的思想的价值,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孔子思想,也是有其严重不足之处的。过份夸大孔子思想的价值,是不实事求是的。
孔子逝世后,他的思想继续流传。若干年后,又出现了孟子。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许多思想,又有不少新的开拓。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派别。
儒家的出现,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有积极的地方,也有消极的地方。其实世间哪一种学问,不是如此?儒家的真正悲剧,是从汉代开始的。汉武帝为维护其专制统治,采纳其幕僚董仲舒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宗教意义的儒教,而学者孔子也摇身一变,俨然成了儒教教主。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不断加强,封建帝王网球罗了许多文人学士,对儒家学说进行全面改造,增加了“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大量体现皇权思想的内容,曾经在百家争鸣中展示过骄人丰采的孔孟之道,终于沦为封建统治者奴役和压迫广大人民的帮凶!
儒家发展成为儒教,是中国数千年思想文化史最大的悲剧。它带来的副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儒家思想的进步,从此停止。后来只能在孔孟文章的条条框框中去思考,不能质疑,不能批判,从而不能有新的发展。二是其他思想派别,难以得到自由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创造上的无穷活力。经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他思想派别也就遭到严重摧残。与儒家思想不同的观点,被视为洪水猛兽。只有道教,关注的是成仙不老之道,佛教,关注的是死后如何超生极乐世界之术,对儒教主和世俗君主不构成威胁,才网开一面,得以生存和发展。三是个人的自由个性和意志,遭到了严重摧残。“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存天理,灭人欲”,一条条禁规戒律,使亿万民众的思想和个性瘫痪,成了封建社会的驯服工具!作为现代社会的自立公民,又有谁不为这么多的人被培养成为封建社会驯服工具,而无限痛心?
孔老夫子在天有灵,理应为自己创建的儒家思想,堕落到这一地步,而痛心疾首!
近代社会喊出“打倒孔家店”,向孔子及儒家思想开战,实属社会发展之必然。孔子及儒家思想不倒,则皇权有可能借尸还魂,则人的个性难以解放,则民主和科学旗帜没有办法进一步高举,则社会的进步发展无从谈起。正如中国近代最优秀的学者之一胡适先生所言:“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捣碎,烧去。”一个世纪中国的思想解放,就是从“打倒孔家店”开始的。
近年来,国人开始对孔子及儒家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一件好事。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批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是有利于我民族前进的。
不过,笔者要提醒的是:一,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几千年前那种宗法社会的产物,总体上是落后的。能为当代人采用的东西,是不多的。当代人的思想文化,归根到底是要根据当今及将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去创造建设,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二,儒家、儒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儒家,不过是一种学术思想,有积极之一面,也有消极之一面。而儒教则是一种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完全消极的。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儒教是主体,绝不等于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主要部分在于儒家思想。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并不在于儒家,而在于共工怒触不周山、愚公移山、后羿射日这样的古神话,在于唐诗宋词这种明朗的时代精神,在于魏晋时代对个人自由和价值的追求,在于地动仪、印刷术等一个个天才创造中,在于黄宗羲、李挚等许多封建叛逆的新的思想中,在于劳动人民对美好的向往中!这些思想文化,在封建主义社会,是备遭到压制的,却体现了人性中的健康因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新的时代,理应发扬光大!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推翻封建主义制度的同时,也在积极致力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思想文化,必将更高举起五四运动以来的民主和科学旗帜,宏扬人的的个性自由和独立,宏扬人的正当利益和欲望,倡导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只有经过深刻改造,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希望在未来时代,有一个儒家的伟大复兴,完全是痴人说梦!
日正长,路也正长。迎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大胆创造去吧!有谁扮着“千年圣贤”、“万年祖宗”的面孔,阻住你前进的路,一一把它推翻,无论它是妖是鬼,是神是仙!这样才会有社会的进步,才会有人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3512142.html
展开全部
现代民主政治的先驱:非孔子莫属
读《韩非子。显学》,再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人文环境,品读《论语》,有充足的理由证明:孔夫子是现代民主政治,或者说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先驱。
下文是《韩非子。显学》择录: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造诣最高的,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dí,春秋战国之际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倡“兼爱”、“尚贤”、“尚同”之说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子张其字之儒,有子思子思,孔子之孙,相传《中庸》《缁衣》等为其作之儒,有颜氏颜氏,孔子弟子,疑即是颜回之儒,有孟氏孟氏,即孟子,名轲,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今存有《孟子》一书之儒,有漆雕氏漆雕氏,孔子弟子,姓漆雕,名启之儒,有仲良氏仲良氏,鲁人,生平无考之儒,有孙氏孙氏,即荀况,战国时赵人,曾讲学于齐国稷下,为一时儒宗,今存有《荀子》一书之儒,有乐正氏乐正氏,孔子门下曾参的弟子,姓乐正,名子春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相里氏,名勤,生平不详之墨,有相夫氏相夫氏,又作伯夫氏,事迹无考之墨,有邓陵氏邓陵氏,《庄子·天下》称其为“南方之墨者”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相反不同,即互相矛盾,观点歧异,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判别真假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真实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反而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意者,推测之词其不可必确定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愚诬之学,杂反杂反,杂乱矛盾之行,明主弗受也。
读《韩非子。显学》,再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人文环境,品读《论语》,有充足的理由证明:孔夫子是现代民主政治,或者说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先驱。
下文是《韩非子。显学》择录: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造诣最高的,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dí,春秋战国之际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倡“兼爱”、“尚贤”、“尚同”之说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子张其字之儒,有子思子思,孔子之孙,相传《中庸》《缁衣》等为其作之儒,有颜氏颜氏,孔子弟子,疑即是颜回之儒,有孟氏孟氏,即孟子,名轲,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今存有《孟子》一书之儒,有漆雕氏漆雕氏,孔子弟子,姓漆雕,名启之儒,有仲良氏仲良氏,鲁人,生平无考之儒,有孙氏孙氏,即荀况,战国时赵人,曾讲学于齐国稷下,为一时儒宗,今存有《荀子》一书之儒,有乐正氏乐正氏,孔子门下曾参的弟子,姓乐正,名子春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相里氏,名勤,生平不详之墨,有相夫氏相夫氏,又作伯夫氏,事迹无考之墨,有邓陵氏邓陵氏,《庄子·天下》称其为“南方之墨者”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相反不同,即互相矛盾,观点歧异,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判别真假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真实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反而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意者,推测之词其不可必确定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愚诬之学,杂反杂反,杂乱矛盾之行,明主弗受也。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回答者:魔力光圈 - 魔法学徒 一级 12-3 11:32
--------------------------------------------------------------------------------
因材施教:
施教的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着重在启发。孔子根据每个弟子的性格、主要优缺点,而加以相应的及时的教育。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事实上冉有和子路的主要毛病正在这里。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的。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循循善诱: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对弟子使用的语言往往是含蓄而富有形象的,让人可以咀嚼,却又很具体。孔子看到有些人虽然不是不可教育,但根本不努力,又有些人却努力而不得其道,因而也没有成就,便对弟子们说:“庄稼是庄稼,可是光有苗头,长不出穗儿来的,有的是;长了穗儿却是个空壳儿,不结米粒儿的,也还是有的是呢!”
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最反对主观自是。他说要根绝四种东西:一是捕风捉影的猜想,二是把事情看得死死的,三是固执自己片面的看法,四是把主观的“我”看得太大,处处放在第一位。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个当惯了教师的人,往往容易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架子,有时甚而不知道的也冒充知道。但作为一个教育家的孔子却一贯虚心,对于求知是抱有严肃认真的态度的。孔子曾向子路说道:“仲由啊,你知道什么是教育吗?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知道。一个教育者是应该这样的啊。”
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常常以自己的不断求知、积极学习态度来鼓舞弟子。他说:“我学习的时候,老怕赶不上,又怕学了又丢掉。”他又说:“十户人家的村子,找我这样忠厚信实人不难,可是找我这样积极学习的,就比较少。”他时常以不疲倦的学习,以致忘了忧愁、忘了衰老来形容自己。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和思考都重要,他说:“光是学习,不去思考,就得不到什么;光是思考,不去学习,也是白费精神。”但孔子更重视学习,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弟子们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只管想来想去,但是没有什么收获,不如实实在在的学习有益处。”
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弟子有在学习上松懈的,他就加以批评。宰我白天睡懒觉,孔子就说:“烂木头是不能刻上什么的,烂土墙是不能画上什么的,我对于宰我还有什么办法!”子贡忙着批评别人,而放松自责。孔子便也对他说:“端木赐啊,你这么聪明吗?我就没有这么些功夫!”
不能自满:
孔子最反对人在学习上自满。子路看见古代诗歌上有这么两句:“也不害人,也不求人,走到哪里,也是好人。”便老背这句话,满足了。孔子于是说:“这哪里配称好人呢?”
“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中,他很注重温习,也就是把学习到的东西要巩固起来。他说:“学习会了的东西,时常温习一下,不也很有乐趣吗?”温习就能熟练,熟练就会有创造,所以他又说:“温习旧的,能产生新的心得,这样就有资格当老师了。”
不耻下问: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回答者:chenweisi - 助理 三级 12-3 12:07
--------------------------------------------------------------------------------
孔子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其许多教条,“学而时习之”,“三十而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已复礼为”,对旧时代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均是琅琅于口的。一些思想,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成了许多中国人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绕不过孔子这个名字。
孔子及其思想,在相当一个时期,没有人责疑,也不允许人们责疑。责疑孔子,是大逆不道,正如对皇帝出口不逊,也是大逆不道一样。直到近代,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背景下,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增多,人们才开始反思孔子及其思想的消极性,并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自此,孔子及其思想雄风不再,而科学和民主、个人自由与价值的思想,以不可阻挡之势在社会上蔓延发展开来。这是一种时代进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一场批林批孔运动,孔子被贴上奴隶主阶级代理人标签,遭到猛烈批判。林彪四人帮被打倒,孔子作为文革受害者,处境有了一些改善。九十年代,中国掀起一场抵制西方文化运动,于是孔子进一步热了起来。一些“资深”学者办起杂志,摇旗呐喊。一些大学办起“国学研究所”,为孔子思想复兴进行理论准备。一些城市办起国子监,向少年儿童灌输孔圣人“治家修身平天下”道理。使人看到,在不久的将来,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尊重,又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光明前景。
“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可以不讲。它太西方了,不合中国国情。而孔子则绝对不能不讲的。正如前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大人所说:“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树万世之师表,亘百代而长新”。不崇孔子,国将不国,民将非民,中华将无以为中华也!
孔子何许人?儒家、儒教思想,又是何物?果真如此超凡入圣、妙不可及乎?
非也非也。世间既无圣人,也无圣物。夸大孔子及其思想,是荒谬的。愚味了自己的头脑,也愚昧了整个社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自幼喜欢传统的仪礼制度。同时也做过其他事情。如仓库管理员、管理牧场牛羊的事。三十几岁时,开始讲学为业。有众多学生,相传收弟子三千多人,其中较有名的有七十二人。他整理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如《诗》、《书》、《礼》、《易》,在保存古代文化上做出一定贡献。晚年专门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孔子热心于政治,曾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但终不见用,郁郁而终。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后人编撰的《论语》。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他第一个大规模地招收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开了一个先例。他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即使是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的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借鉴到不少有益的东西。
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用格言方式发表了许多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他的文字很短,缺乏进一步展开。与古代希腊、罗马的一些思想家相比,孔子的思想,显得更直观、表面了一些。
孔子的思想观点,有许多积极的东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十分可取的,与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佛教的慈悲思想,有着相通之处。这也是孔子最大的闪光点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体现了一位智者对人生的豁达态度。“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人格境界,令人向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体现其爱护人的生命的朴素情感。“军旅之学,未之学也”,体现其崇尚和平的精神。“古之学者为己”,体现其一种更高的治学态度。“鸟兽不可与同群”,体现其积极的入世精神。尤其是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更是体现了孔子对自由人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孔子这些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在世界思想文化中,也有一席之地。正因如此,托尔斯泰、爱默生、伏尔泰,都曾经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孔子。联合国有关单位,也把孔子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但是,孔子的思想毕竟是几千年前形成的。受个人经历和时代条件限制,不可避免地具有深刻局限性。许多思想,不但在现代社会看,是十分落后的,而且也背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不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试从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其一,孔子是复古的,守旧的,而不是向前,创新的。面对变动不已的时代,人们不知何去何从,迫切需要新的价值观去指导时代,促进时代发展。在寻找新的价值观上,孔子是完全失败的。他梦想的是回到西周社会那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旧秩序。在《论语》这本记录孔子语言的小册子中,不时可以看到孔子向往西周的言句:“周监于两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周公”。他以复古而沾沾自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面对新时代新现象,孔子感到困惑不解,甚至破口大骂:“八俏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在社会大踏步前进时,孔子却试图用旧办法阻住社会的前进,终究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其二,孔子的泛道德主义,是对社会生活的简单化。人类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可以协调人与人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也有利于个人心灵和谐、事业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仅仅依靠道德,却是远远不够的。人性是十分复杂的,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要为社会尽必要的责任,又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人性的复杂性,要求社会从经济、文化、首先、法律、教育、政治等方面,采取不同措施,引导人的思想和行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但孔子则不然。孔子片面夸大道德的价值,似乎只要倡导了道德,社会便太平无事,一切问题均可解决。而对人的权利,正当欲望和利益上的需要,孔子则强调不多。《论语》的许多格言,都体现孔子这种思想倾向。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治来排斥法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否认追求个人利益的积极意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种种道德诫条约束人们的个性,,抑制人性的正当需求。这种泛道德化的做法,一方面培养了许许多多“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另一方面又抑制了人们的正当利益和欲望,压制了社会的发展。不能不说,孔子及儒家所主张的泛道德主义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其三,孔子的严格的等级思想,对社会进步,也是一种反动。孔子总是把“孝”字挂在嘴巴。他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了尽孝道,甚至可以牺牲社会公德:“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他宣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使下一代俨然成了上一代的附属品。孔子还有着很深的忠君情结。孟子说,“孔子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也”。孔子要求每个人都要做与其社会地位相符合的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门生曾子也云:“君子滠不出其位”。孔子把最高统治者放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人们“行己也恭,事上也敬”,忠实地为最高统治者效劳。严格的等级思维,束缚了民众的自由个性和思维,培养了一个个奴才型人格,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越是现代社会,我们对孔子这种等级思维带来的祸害,体会越深!
其四,孔子缺乏一种穷根究底的思维品质。真正优秀的学者,都是真理本位的。如屈原,“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但是,对孔子来说,并不是真理本位,而是仁政本位。正如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仁政的人性基础是什么?孔子无力解决,也不想解决。使其仁政,终成一种虚幻的乌托邦。不仅如此,孔子对其它许多重大问题,也缺乏进一步思考。如宇宙是怎么产生,人的生命从何处来,为什么会有爱情,灵魂怎么一回事,等等,统统不予追问,缺少对人的命运和世界发展的终极关注。对哲学有一定研究的人知道,这种终极关注,对于思想的广度和深度的开拓,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不但如此,孔子还缺乏求异思维。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否定不同的思想观点存在的价值。所有这些,都使孔子的思想的价值,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孔子思想,也是有其严重不足之处的。过份夸大孔子思想的价值,是不实事求是的。
孔子逝世后,他的思想继续流传。若干年后,又出现了孟子。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许多思想,又有不少新的开拓。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派别。
儒家的出现,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有积极的地方,也有消极的地方。其实世间哪一种学问,不是如此?儒家的真正悲剧,是从汉代开始的。汉武帝为维护其专制统治,采纳其幕僚董仲舒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宗教意义的儒教,而学者孔子也摇身一变,俨然成了儒教教主。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不断加强,封建帝王网球罗了许多文人学士,对儒家学说进行全面改造,增加了“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大量体现皇权思想的内容,曾经在百家争鸣中展示过骄人丰采的孔孟之道,终于沦为封建统治者奴役和压迫广大人民的帮凶!
儒家发展成为儒教,是中国数千年思想文化史最大的悲剧。它带来的副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儒家思想的进步,从此停止。后来只能在孔孟文章的条条框框中去思考,不能质疑,不能批判,从而不能有新的发展。二是其他思想派别,难以得到自由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创造上的无穷活力。经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他思想派别也就遭到严重摧残。与儒家思想不同的观点,被视为洪水猛兽。只有道教,关注的是成仙不老之道,佛教,关注的是死后如何超生极乐世界之术,对儒教主和世俗君主不构成威胁,才网开一面,得以生存和发展。三是个人的自由个性和意志,遭到了严重摧残。“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存天理,灭人欲”,一条条禁规戒律,使亿万民众的思想和个性瘫痪,成了封建社会的驯服工具!作为现代社会的自立公民,又有谁不为这么多的人被培养成为封建社会驯服工具,而无限痛心?
孔老夫子在天有灵,理应为自己创建的儒家思想,堕落到这一地步,而痛心疾首!
近代社会喊出“打倒孔家店”,向孔子及儒家思想开战,实属社会发展之必然。孔子及儒家思想不倒,则皇权有可能借尸还魂,则人的个性难以解放,则民主和科学旗帜没有办法进一步高举,则社会的进步发展无从谈起。正如中国近代最优秀的学者之一胡适先生所言:“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捣碎,烧去。”一个世纪中国的思想解放,就是从“打倒孔家店”开始的。
近年来,国人开始对孔子及儒家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一件好事。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批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是有利于我民族前进的。
不过,笔者要提醒的是:一,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几千年前那种宗法社会的产物,总体上是落后的。能为当代人采用的东西,是不多的。当代人的思想文化,归根到底是要根据当今及将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去创造建设,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二,儒家、儒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儒家,不过是一种学术思想,有积极之一面,也有消极之一面。而儒教则是一种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完全消极的。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儒教是主体,绝不等于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主要部分在于儒家思想。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并不在于儒家,而在于共工怒触不周山、愚公移山、后羿射日这样的古神话,在于唐诗宋词这种明朗的时代精神,在于魏晋时代对个人自由和价值的追求,在于地动仪、印刷术等一个个天才创造中,在于黄宗羲、李挚等许多封建叛逆的新的思想中,在于劳动人民对美好的向往中!这些思想文化,在封建主义社会,是备遭到压制的,却体现了人性中的健康因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新的时代,理应发扬光大!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推翻封建主义制度的同时,也在积极致力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思想文化,必将更高举起五四运动以来的民主和科学旗帜,宏扬人的的个性自由和独立,宏扬人的正当利益和欲望,倡导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只有经过深刻改造,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希望在未来时代,有一个儒家的伟大复兴,完全是痴人说梦!
日正长,路也正长。迎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大胆创造去吧!有谁扮着“千年圣贤”、“万年祖宗”的面孔,阻住你前进的路,一一把它推翻,无论它是妖是鬼,是神是仙!这样才会有社会的进步,才会有人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3512142.html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回答者:魔力光圈 - 魔法学徒 一级 12-3 11:32
--------------------------------------------------------------------------------
因材施教:
施教的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着重在启发。孔子根据每个弟子的性格、主要优缺点,而加以相应的及时的教育。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事实上冉有和子路的主要毛病正在这里。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的。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循循善诱: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对弟子使用的语言往往是含蓄而富有形象的,让人可以咀嚼,却又很具体。孔子看到有些人虽然不是不可教育,但根本不努力,又有些人却努力而不得其道,因而也没有成就,便对弟子们说:“庄稼是庄稼,可是光有苗头,长不出穗儿来的,有的是;长了穗儿却是个空壳儿,不结米粒儿的,也还是有的是呢!”
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最反对主观自是。他说要根绝四种东西:一是捕风捉影的猜想,二是把事情看得死死的,三是固执自己片面的看法,四是把主观的“我”看得太大,处处放在第一位。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个当惯了教师的人,往往容易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架子,有时甚而不知道的也冒充知道。但作为一个教育家的孔子却一贯虚心,对于求知是抱有严肃认真的态度的。孔子曾向子路说道:“仲由啊,你知道什么是教育吗?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知道。一个教育者是应该这样的啊。”
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常常以自己的不断求知、积极学习态度来鼓舞弟子。他说:“我学习的时候,老怕赶不上,又怕学了又丢掉。”他又说:“十户人家的村子,找我这样忠厚信实人不难,可是找我这样积极学习的,就比较少。”他时常以不疲倦的学习,以致忘了忧愁、忘了衰老来形容自己。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和思考都重要,他说:“光是学习,不去思考,就得不到什么;光是思考,不去学习,也是白费精神。”但孔子更重视学习,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弟子们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只管想来想去,但是没有什么收获,不如实实在在的学习有益处。”
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弟子有在学习上松懈的,他就加以批评。宰我白天睡懒觉,孔子就说:“烂木头是不能刻上什么的,烂土墙是不能画上什么的,我对于宰我还有什么办法!”子贡忙着批评别人,而放松自责。孔子便也对他说:“端木赐啊,你这么聪明吗?我就没有这么些功夫!”
不能自满:
孔子最反对人在学习上自满。子路看见古代诗歌上有这么两句:“也不害人,也不求人,走到哪里,也是好人。”便老背这句话,满足了。孔子于是说:“这哪里配称好人呢?”
“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中,他很注重温习,也就是把学习到的东西要巩固起来。他说:“学习会了的东西,时常温习一下,不也很有乐趣吗?”温习就能熟练,熟练就会有创造,所以他又说:“温习旧的,能产生新的心得,这样就有资格当老师了。”
不耻下问: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回答者:chenweisi - 助理 三级 12-3 12:07
--------------------------------------------------------------------------------
孔子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其许多教条,“学而时习之”,“三十而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已复礼为”,对旧时代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均是琅琅于口的。一些思想,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成了许多中国人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绕不过孔子这个名字。
孔子及其思想,在相当一个时期,没有人责疑,也不允许人们责疑。责疑孔子,是大逆不道,正如对皇帝出口不逊,也是大逆不道一样。直到近代,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背景下,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增多,人们才开始反思孔子及其思想的消极性,并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自此,孔子及其思想雄风不再,而科学和民主、个人自由与价值的思想,以不可阻挡之势在社会上蔓延发展开来。这是一种时代进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一场批林批孔运动,孔子被贴上奴隶主阶级代理人标签,遭到猛烈批判。林彪四人帮被打倒,孔子作为文革受害者,处境有了一些改善。九十年代,中国掀起一场抵制西方文化运动,于是孔子进一步热了起来。一些“资深”学者办起杂志,摇旗呐喊。一些大学办起“国学研究所”,为孔子思想复兴进行理论准备。一些城市办起国子监,向少年儿童灌输孔圣人“治家修身平天下”道理。使人看到,在不久的将来,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尊重,又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光明前景。
“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可以不讲。它太西方了,不合中国国情。而孔子则绝对不能不讲的。正如前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大人所说:“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树万世之师表,亘百代而长新”。不崇孔子,国将不国,民将非民,中华将无以为中华也!
孔子何许人?儒家、儒教思想,又是何物?果真如此超凡入圣、妙不可及乎?
非也非也。世间既无圣人,也无圣物。夸大孔子及其思想,是荒谬的。愚味了自己的头脑,也愚昧了整个社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自幼喜欢传统的仪礼制度。同时也做过其他事情。如仓库管理员、管理牧场牛羊的事。三十几岁时,开始讲学为业。有众多学生,相传收弟子三千多人,其中较有名的有七十二人。他整理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如《诗》、《书》、《礼》、《易》,在保存古代文化上做出一定贡献。晚年专门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孔子热心于政治,曾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但终不见用,郁郁而终。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后人编撰的《论语》。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他第一个大规模地招收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开了一个先例。他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即使是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的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借鉴到不少有益的东西。
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用格言方式发表了许多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他的文字很短,缺乏进一步展开。与古代希腊、罗马的一些思想家相比,孔子的思想,显得更直观、表面了一些。
孔子的思想观点,有许多积极的东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十分可取的,与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佛教的慈悲思想,有着相通之处。这也是孔子最大的闪光点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体现了一位智者对人生的豁达态度。“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人格境界,令人向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体现其爱护人的生命的朴素情感。“军旅之学,未之学也”,体现其崇尚和平的精神。“古之学者为己”,体现其一种更高的治学态度。“鸟兽不可与同群”,体现其积极的入世精神。尤其是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更是体现了孔子对自由人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孔子这些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在世界思想文化中,也有一席之地。正因如此,托尔斯泰、爱默生、伏尔泰,都曾经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孔子。联合国有关单位,也把孔子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但是,孔子的思想毕竟是几千年前形成的。受个人经历和时代条件限制,不可避免地具有深刻局限性。许多思想,不但在现代社会看,是十分落后的,而且也背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不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试从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其一,孔子是复古的,守旧的,而不是向前,创新的。面对变动不已的时代,人们不知何去何从,迫切需要新的价值观去指导时代,促进时代发展。在寻找新的价值观上,孔子是完全失败的。他梦想的是回到西周社会那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旧秩序。在《论语》这本记录孔子语言的小册子中,不时可以看到孔子向往西周的言句:“周监于两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周公”。他以复古而沾沾自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面对新时代新现象,孔子感到困惑不解,甚至破口大骂:“八俏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在社会大踏步前进时,孔子却试图用旧办法阻住社会的前进,终究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其二,孔子的泛道德主义,是对社会生活的简单化。人类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可以协调人与人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也有利于个人心灵和谐、事业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仅仅依靠道德,却是远远不够的。人性是十分复杂的,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要为社会尽必要的责任,又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人性的复杂性,要求社会从经济、文化、首先、法律、教育、政治等方面,采取不同措施,引导人的思想和行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但孔子则不然。孔子片面夸大道德的价值,似乎只要倡导了道德,社会便太平无事,一切问题均可解决。而对人的权利,正当欲望和利益上的需要,孔子则强调不多。《论语》的许多格言,都体现孔子这种思想倾向。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治来排斥法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否认追求个人利益的积极意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种种道德诫条约束人们的个性,,抑制人性的正当需求。这种泛道德化的做法,一方面培养了许许多多“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另一方面又抑制了人们的正当利益和欲望,压制了社会的发展。不能不说,孔子及儒家所主张的泛道德主义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其三,孔子的严格的等级思想,对社会进步,也是一种反动。孔子总是把“孝”字挂在嘴巴。他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了尽孝道,甚至可以牺牲社会公德:“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他宣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使下一代俨然成了上一代的附属品。孔子还有着很深的忠君情结。孟子说,“孔子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也”。孔子要求每个人都要做与其社会地位相符合的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门生曾子也云:“君子滠不出其位”。孔子把最高统治者放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人们“行己也恭,事上也敬”,忠实地为最高统治者效劳。严格的等级思维,束缚了民众的自由个性和思维,培养了一个个奴才型人格,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越是现代社会,我们对孔子这种等级思维带来的祸害,体会越深!
其四,孔子缺乏一种穷根究底的思维品质。真正优秀的学者,都是真理本位的。如屈原,“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但是,对孔子来说,并不是真理本位,而是仁政本位。正如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仁政的人性基础是什么?孔子无力解决,也不想解决。使其仁政,终成一种虚幻的乌托邦。不仅如此,孔子对其它许多重大问题,也缺乏进一步思考。如宇宙是怎么产生,人的生命从何处来,为什么会有爱情,灵魂怎么一回事,等等,统统不予追问,缺少对人的命运和世界发展的终极关注。对哲学有一定研究的人知道,这种终极关注,对于思想的广度和深度的开拓,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不但如此,孔子还缺乏求异思维。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否定不同的思想观点存在的价值。所有这些,都使孔子的思想的价值,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孔子思想,也是有其严重不足之处的。过份夸大孔子思想的价值,是不实事求是的。
孔子逝世后,他的思想继续流传。若干年后,又出现了孟子。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许多思想,又有不少新的开拓。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派别。
儒家的出现,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有积极的地方,也有消极的地方。其实世间哪一种学问,不是如此?儒家的真正悲剧,是从汉代开始的。汉武帝为维护其专制统治,采纳其幕僚董仲舒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宗教意义的儒教,而学者孔子也摇身一变,俨然成了儒教教主。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不断加强,封建帝王网球罗了许多文人学士,对儒家学说进行全面改造,增加了“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大量体现皇权思想的内容,曾经在百家争鸣中展示过骄人丰采的孔孟之道,终于沦为封建统治者奴役和压迫广大人民的帮凶!
儒家发展成为儒教,是中国数千年思想文化史最大的悲剧。它带来的副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儒家思想的进步,从此停止。后来只能在孔孟文章的条条框框中去思考,不能质疑,不能批判,从而不能有新的发展。二是其他思想派别,难以得到自由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创造上的无穷活力。经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他思想派别也就遭到严重摧残。与儒家思想不同的观点,被视为洪水猛兽。只有道教,关注的是成仙不老之道,佛教,关注的是死后如何超生极乐世界之术,对儒教主和世俗君主不构成威胁,才网开一面,得以生存和发展。三是个人的自由个性和意志,遭到了严重摧残。“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存天理,灭人欲”,一条条禁规戒律,使亿万民众的思想和个性瘫痪,成了封建社会的驯服工具!作为现代社会的自立公民,又有谁不为这么多的人被培养成为封建社会驯服工具,而无限痛心?
孔老夫子在天有灵,理应为自己创建的儒家思想,堕落到这一地步,而痛心疾首!
近代社会喊出“打倒孔家店”,向孔子及儒家思想开战,实属社会发展之必然。孔子及儒家思想不倒,则皇权有可能借尸还魂,则人的个性难以解放,则民主和科学旗帜没有办法进一步高举,则社会的进步发展无从谈起。正如中国近代最优秀的学者之一胡适先生所言:“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捣碎,烧去。”一个世纪中国的思想解放,就是从“打倒孔家店”开始的。
近年来,国人开始对孔子及儒家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一件好事。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批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是有利于我民族前进的。
不过,笔者要提醒的是:一,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几千年前那种宗法社会的产物,总体上是落后的。能为当代人采用的东西,是不多的。当代人的思想文化,归根到底是要根据当今及将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去创造建设,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二,儒家、儒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儒家,不过是一种学术思想,有积极之一面,也有消极之一面。而儒教则是一种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完全消极的。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儒教是主体,绝不等于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主要部分在于儒家思想。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并不在于儒家,而在于共工怒触不周山、愚公移山、后羿射日这样的古神话,在于唐诗宋词这种明朗的时代精神,在于魏晋时代对个人自由和价值的追求,在于地动仪、印刷术等一个个天才创造中,在于黄宗羲、李挚等许多封建叛逆的新的思想中,在于劳动人民对美好的向往中!这些思想文化,在封建主义社会,是备遭到压制的,却体现了人性中的健康因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新的时代,理应发扬光大!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推翻封建主义制度的同时,也在积极致力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思想文化,必将更高举起五四运动以来的民主和科学旗帜,宏扬人的的个性自由和独立,宏扬人的正当利益和欲望,倡导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只有经过深刻改造,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希望在未来时代,有一个儒家的伟大复兴,完全是痴人说梦!
日正长,路也正长。迎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大胆创造去吧!有谁扮着“千年圣贤”、“万年祖宗”的面孔,阻住你前进的路,一一把它推翻,无论它是妖是鬼,是神是仙!这样才会有社会的进步,才会有人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3512142.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