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当山风景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在丹江口市境内, 属大巴山东段。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东接历史名城襄樊市,背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和武当拳发源地。高峰林立,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在丹江口市西南部。武当山山体四周低下,中央呈块状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岩层节理发育,并有沿旧断层线不断上升的迹象,形成许多悬崖峭壁的断层崖地貌。山地两侧多陷落盆地,如房县盆地、郧县盆地等。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合林,次生林为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主要有松、杉、桦、栎等。药用植物有400多种,产曼陀罗花、金钗、王龙芝、猴结、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贵药材。 方圆30多平方公里之内以主峰天柱峰为中心的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还有上、下十八盘等险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顶”和“金殿叠影”等奇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赞颂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武当山还保存有规模宏伟的道教建筑群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古建筑群分布在主峰以北,多集中在古东神道两侧。唐贞观年间建五龙祠於此,宋、元建筑增多。明永乐年间大兴土木,建成33个规模宏大的宫观建筑群、39道桥梁、12座亭台及山石砌成的“神道”,建筑总面积达160多万平方米。2万多间宫观建筑绵延70公里。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有玄岳门、遇真宫、磨针井、复真观、元和观、紫霄宫、南岩天乙真庆宫石殿、太和宫、铜殿和金殿。建于天柱峰绝顶的金殿又称金顶,为四坡重檐歇山式宫殿,由铜铸鎏金构件铆榫拼焊而成,总重约90吨,是中国现有最大铜建筑物。位于主峰东北的武当山镇为武当山风景区大门,所产龙头拐杖、玉雕、木雕、陶瓷等工艺品,具浓厚的地方特色。针井茶为传统名茶。襄渝铁路、老(河口)白(河)公路在此并行通过。 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八大避暑胜地之一,其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2007-11-26
展开全部
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的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它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目前我国已申报成功世界遗产35处。其中文化遗产22处,自然遗产5处,自然与文化遗产4处,文化景观1处,口述物质遗产3处,数量居世界第三位。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了第十七届会议,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注意到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另一方面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而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破坏或丢失都会使全世界遗产枯竭。
考虑到一些国家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不是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有些国家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故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使这些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得以留存,于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在1972年11月16日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的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它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目前我国已申报成功世界遗产35处。其中文化遗产22处,自然遗产5处,自然与文化遗产4处,文化景观1处,口述物质遗产3处,数量居世界第三位。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了第十七届会议,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注意到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另一方面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而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破坏或丢失都会使全世界遗产枯竭。
考虑到一些国家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不是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有些国家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故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使这些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得以留存,于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在1972年11月16日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