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读《论语》现在,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读《论语》也似乎慢慢的成为一种风 尚。 《论语》仿佛是离我们很遥远的,它是根据 2500 年前的孔老夫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而整理出来的。 那么古人的话对我们而言到底能给带 来一些怎样的收获呢?我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什么学者,也没有确 实很深入的去研读过《论语》 。那么在此我也只能把我从《论语》中 体会到的一些拿出来做一简单的阐述。 如果我们整篇将《论语》过一遍的话,我们会发现孔老夫子并不 是遥不可及的。他通常都是简略易懂的语言给我们点出一个人生哲 理。就像于丹教授在谈她读论语得到的三点体会一样: “其一、 以简 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 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其二 这个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 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其三 、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 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 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读过《论 语》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离圣人其实并不遥远,甚至我们可以看见他 脸上熠熠闪光的笑容。 《论语》仿佛就是我们人生海洋中的一支锚,它深深地扎在海洋 之底的泥土里。它告诉我们根在哪里,何以“不忧不惧” ,何以成为 真正的君子。学生问孔子君子道德是什么,孔子说: “君子道者三, 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第十四》 ) 也就说只有我们的更仁厚、更清醒智慧、更勇敢,我们的忧惑惧自然 就会少一些。这也是孔夫子给我们讲的一个修身之道,也就说我们只 有从得悟自知到修身齐家而至于治国平天下。 每个人都想成为君子, 那么如何成为君子?孔圣人也给我们指明 了道路。子曰: “君子于敏于行,而讷于言。( ”《论语·里仁第四》 ) 要想成为君子就要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而且说话的时候要谨慎。子 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第二》 )君子要说到做 到,言而有信,也可以先把自己要做到的说出来,以其为目标,言出 必行。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论语·里仁第四》 ) 君子见到好的事情就要和他看齐, 而见到不好的事情就要好好的反省 一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过错。很多道理都是朴素的、浅显的,但是确 实要做起来确实艰难的。 我们可能达不到圣人所要求的, 但是我们还要以一个高目标来要 求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才能一直往高出走。孔子曰: “侍 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 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第十六》在君子旁边做事有三点是要注 ” 意的,没有轮到你的时候不可随意乱说一气,而轮到你的时候却三缄 其口,不看别人的脸色而胡说一通。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 ”《论语·里仁第四》 )君子能看到大义,而小人只能看到眼前的 小利。 在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一直将“仁”做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思 想。孔子告诉我们要从内心之中去叩问自己,是否成为了一个真正的 仁者。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第六》 )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 连尧舜这样的贤君明主都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能 得到兼济, 我们又怎能做到呢?所以我们要做的需要做的绝不是那么 大的, 仅仅可能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就可以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 ” 《孟子》 )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做,那每一个人就都是圣贤。 我们一直认为“仁”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从孔子的言行中我们会 发现其实也就是我们平常人均可做到的。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第一》 )不难看出 其实孔子眼中的“仁”其实就一个字,那就是“爱” 爱我们的父母, 。 爱我们的兄弟姐妹,爱我们的亲朋好友,爱一切我们能爱的人。
《论语》读后感 论语》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秦朝以前的春秋战国之时墨家、道家、儒家、兵家、法家、纵横家百家争鸣; 墨子、老子、孙子、孔子、孟子、韩非子诸子竞论。秦始皇听从李斯建议焚书坑儒、以法治国导致众多学 家的优秀作品失传。秦王朝灭亡以后有学之士又使许多百家作品重新面世,然而后来汉武帝采纳大臣董仲 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以外的众多百家学说再次受挫。也是从这时起中华民族以礼仪 之邦的形象面向世界,四书五经也传遍了天下,中国文人也给许多外邦之人留下了孝顺,仁爱,礼让的翩 翩君子的印象。 儒家的代表人物当以孔子、孟子为首,儒家经典首推《论语》与《孟子》 。然而在唐代以前《孟子》这 本书的地位并不高,与儒家的其他经典如《三礼》《易》相比,相差甚远。更别说《论语》这本儒家思想 、 的创始人的杰作了。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 20 篇,约 11000 字。每篇都从文中第一句话里截取两三个字作篇名,如, 《学 而》《述而》《公冶长》等。 、 、 《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 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设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 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事方法。 《论语》语句言简意赅,哲理深蕴,发人深省。不少语句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 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有些片 段,如“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颇具抒情意味。 《论语》教了我们许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是则罔,死而 、 、 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还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等。 儒家思想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所以大多数的中华儿女以赡养父母为首任,大部分老年人也因此能 安度晚年。然而也因为这个“百善孝为先”又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 ”帝王之家也借此来维护一些适合他们的利益的法令,使得许多国家所需要的改革因此而受阻,也 就因为这皇家所谓的孝道,所谓的不可改的祖制,使得许多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不得不走上一条满是荆棘 的革命之路, “戊戌六君子”的死亡, “百日维新”的失败,所冤死的一个个爱国青年、所错过的一次次强 国机会历历在目,令人痛恨不已。 子曰“君子无所争”在亲人与朋友中多一些礼让,少一些计较与争执,那么生活将会更加的和谐与快 乐。但是对于群体与国家来说没有竞争与计较就不会有进步,一个国家如果无所争,那么,他就会面临着 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因为这个“无所争”使得清末的中国人在外国人的面前尽展儒弱;使得中国在鸦片战 争以后被列强一步步地剥削、瓜分,割地赔款、强开通商口、炸毁炮台,在圆明园被毁之后还得付军费、 割地给那些强盗;使得小日本猖狂到计划用三个月的时间灭亡中国。 《论语》中多次提到“尊君”因为这“尊君”使得在大清江山风飘雨之时依然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卖 官来筹钱给慈禧太后建造“颐和园”过寿,而不是建设北洋水师。慈禧太后一餐销费上百道菜肴,而对于 当时的百姓来说连糠和野菜都是奢侈品。这就是“尊君。 ”想必那古圣人知道了会很自责的。 “孝道” “无争” “尊君”在清朝末年都体现地淋漓尽致,那么“君子不器”呢?孔子还说过“君子不 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有一才一艺就行了。在明清时期多少高官状元都是只会作八股文不会 办事的废物。孟子还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但是在炎黄子孙的危急时刻根本就没人把那句话 当回事,因为它与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在如此统治者的统治下国家安能不衰。 儒学使繁荣是的中华威震四海、万国来朝,却又使衰败时的中华一蹶不振、列国来犯。这到底是为什 么呢?真是令人不解。 儒家思想确实对我们炎黄子孙的教化与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若将这种思想用在国与国之 间的博弈上,那便是愚蠢的。儒家的思想可以修身、齐家甚至在国家强盛之时还可以治国,可儒家的思想 永远都不可能平天下。平天下,那是法家与兵家的事。
《论语》读后感 论语》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秦朝以前的春秋战国之时墨家、道家、儒家、兵家、法家、纵横家百家争鸣; 墨子、老子、孙子、孔子、孟子、韩非子诸子竞论。秦始皇听从李斯建议焚书坑儒、以法治国导致众多学 家的优秀作品失传。秦王朝灭亡以后有学之士又使许多百家作品重新面世,然而后来汉武帝采纳大臣董仲 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以外的众多百家学说再次受挫。也是从这时起中华民族以礼仪 之邦的形象面向世界,四书五经也传遍了天下,中国文人也给许多外邦之人留下了孝顺,仁爱,礼让的翩 翩君子的印象。 儒家的代表人物当以孔子、孟子为首,儒家经典首推《论语》与《孟子》 。然而在唐代以前《孟子》这 本书的地位并不高,与儒家的其他经典如《三礼》《易》相比,相差甚远。更别说《论语》这本儒家思想 、 的创始人的杰作了。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 20 篇,约 11000 字。每篇都从文中第一句话里截取两三个字作篇名,如, 《学 而》《述而》《公冶长》等。 、 、 《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 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设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 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事方法。 《论语》语句言简意赅,哲理深蕴,发人深省。不少语句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 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有些片 段,如“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颇具抒情意味。 《论语》教了我们许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是则罔,死而 、 、 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还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等。 儒家思想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所以大多数的中华儿女以赡养父母为首任,大部分老年人也因此能 安度晚年。然而也因为这个“百善孝为先”又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 ”帝王之家也借此来维护一些适合他们的利益的法令,使得许多国家所需要的改革因此而受阻,也 就因为这皇家所谓的孝道,所谓的不可改的祖制,使得许多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不得不走上一条满是荆棘 的革命之路, “戊戌六君子”的死亡, “百日维新”的失败,所冤死的一个个爱国青年、所错过的一次次强 国机会历历在目,令人痛恨不已。 子曰“君子无所争”在亲人与朋友中多一些礼让,少一些计较与争执,那么生活将会更加的和谐与快 乐。但是对于群体与国家来说没有竞争与计较就不会有进步,一个国家如果无所争,那么,他就会面临着 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因为这个“无所争”使得清末的中国人在外国人的面前尽展儒弱;使得中国在鸦片战 争以后被列强一步步地剥削、瓜分,割地赔款、强开通商口、炸毁炮台,在圆明园被毁之后还得付军费、 割地给那些强盗;使得小日本猖狂到计划用三个月的时间灭亡中国。 《论语》中多次提到“尊君”因为这“尊君”使得在大清江山风飘雨之时依然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卖 官来筹钱给慈禧太后建造“颐和园”过寿,而不是建设北洋水师。慈禧太后一餐销费上百道菜肴,而对于 当时的百姓来说连糠和野菜都是奢侈品。这就是“尊君。 ”想必那古圣人知道了会很自责的。 “孝道” “无争” “尊君”在清朝末年都体现地淋漓尽致,那么“君子不器”呢?孔子还说过“君子不 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有一才一艺就行了。在明清时期多少高官状元都是只会作八股文不会 办事的废物。孟子还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但是在炎黄子孙的危急时刻根本就没人把那句话 当回事,因为它与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在如此统治者的统治下国家安能不衰。 儒学使繁荣是的中华威震四海、万国来朝,却又使衰败时的中华一蹶不振、列国来犯。这到底是为什 么呢?真是令人不解。 儒家思想确实对我们炎黄子孙的教化与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若将这种思想用在国与国之 间的博弈上,那便是愚蠢的。儒家的思想可以修身、齐家甚至在国家强盛之时还可以治国,可儒家的思想 永远都不可能平天下。平天下,那是法家与兵家的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