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故事给我发几个,谢谢了~~
15个回答
展开全部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军事将领、豪放词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东坡并称为“苏辛”。南宋是一个悲凉的时代。北宋后期,中原遭受金人侵袭,不仅国土被侵吞大半,“徽钦二帝”也被金人所掳,是为“靖康之变”,这是汉民族统治历史上最大的耻辱。宋朝被迫南迁,史称南宋。南宋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耻辱”的烙印,于是众多英雄矢志恢复大宋江山,岳飞、韩世忠、张浚…… 辛弃疾的家族祖先是为大唐捍卫西陲的边民,与吐蕃等西域边民经年厮杀,守卫着汉民族的河西绿洲。安史之乱与唐政府失去联系后,仍坚守数座城池,在吐蕃人的围困下坚持了二十多年。辛氏家族在西北冷酷的沙漠中形成了坚毅、勇敢的家族性格,同时也是儒学的忠实信徒。族人上马就是彪悍的战士,下马又成为博学的儒生。河西诸州失陷后,辛家被迫迁徙来到山东,但他们为大唐拓边时形成的文人和武士的综合性格在家族成员身上一代代地传承了下去,形成了“忠义奋发”的性格特质。
公元1140年辛弃疾就出生在北宋沦陷区山东历城(济南),这时北宋已沦陷了14年。他的祖父辛赞为保全家族,出仕金朝,但“身在曹营心在汉”。在辛弃疾童年时,辛赞就常带一群家族儿童出去游览,指点山河,培育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他还指导辛弃疾分别在15岁和18岁时,两次赴金人首府燕京参加进士考试,目的不是高中榜首,而是沿途观察敌情、搜集情报,以便在日后恢复中原的战争中派上用场。家族的培育、丰富的阅历,使辛弃疾一生坚定要收复失地
、恢复中原的志向,无论幸与不幸,福与祸,他心心念念的是讨伐金国、还我河山。
辛弃疾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是个汇集军事韬略、政治才能、经济才能、文学才华于一身的全才!又由于他善于搜集和分析情报,更成为了诸葛亮式的有预见性的人物。他的一生伴随着许多辉煌数字:22岁单枪匹马追讨大印; 23岁带领50骑兵冲入50000金兵的军营活抓叛徒;带领3万人的队伍投奔南宋朝廷后,辛弃疾一心想要报国杀敌,赶走金人,替南宋恢复河山。25岁时,辛弃疾向宋高宗上书专业军事论文《美芹十论》;30岁又向宰相呈递震撼古今的军事分析论文《九议》;游荡几省为患多年的茶商军,辛弃疾一出马只用了3个月就剿灭;处于宋金交界的滁州因战火成为灾区,多年来难以治理,百姓民不聊生,辛弃疾任知州后,1年之内恢复了繁荣;41岁时辛弃疾顶住政治、经济压力在湖南组建飞虎军,凭借过人的胆识与谋略在不可为处有所为,迅速组建了2500人的精兵强将队伍,飞虎军……
然而,朝庭的无能、苟安,使得辛弃疾一生命途多舛(舛chuǎn:不顺,不幸),胸怀大志欲报国家而不能。他只好把他的遭际、心境都寄寓在诗词中。他的大部分诗词,都是他收复河山的宏图壮志与生活际遇激烈碰撞的产物:
35岁时不被重用,他报国无望,愁结积郁,写道:“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40岁时宋孝宗北伐之心变淡,辛弃疾受主和派小人排挤被贬官,忧国忧民、愤懑难消地写道:“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61岁再次被罢官,居于瓢泉时写道:“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66岁重被起用时写:“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一生知己不多,自称“知我者,二三子。”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和南宋大思想家、文学家陈亮(陈同甫)可谓他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在江西上饶赋闲的第六年,辛弃疾47岁时,境遇相同的友人陈亮(字同甫)来看望辛弃疾,两人把酒言欢共议国事。陈亮走后,写下了悲壮与悲愤交织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中情感激荡,写尽了报国无门的仁人志士的千古悲哀!
公元1140年辛弃疾就出生在北宋沦陷区山东历城(济南),这时北宋已沦陷了14年。他的祖父辛赞为保全家族,出仕金朝,但“身在曹营心在汉”。在辛弃疾童年时,辛赞就常带一群家族儿童出去游览,指点山河,培育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他还指导辛弃疾分别在15岁和18岁时,两次赴金人首府燕京参加进士考试,目的不是高中榜首,而是沿途观察敌情、搜集情报,以便在日后恢复中原的战争中派上用场。家族的培育、丰富的阅历,使辛弃疾一生坚定要收复失地
、恢复中原的志向,无论幸与不幸,福与祸,他心心念念的是讨伐金国、还我河山。
辛弃疾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是个汇集军事韬略、政治才能、经济才能、文学才华于一身的全才!又由于他善于搜集和分析情报,更成为了诸葛亮式的有预见性的人物。他的一生伴随着许多辉煌数字:22岁单枪匹马追讨大印; 23岁带领50骑兵冲入50000金兵的军营活抓叛徒;带领3万人的队伍投奔南宋朝廷后,辛弃疾一心想要报国杀敌,赶走金人,替南宋恢复河山。25岁时,辛弃疾向宋高宗上书专业军事论文《美芹十论》;30岁又向宰相呈递震撼古今的军事分析论文《九议》;游荡几省为患多年的茶商军,辛弃疾一出马只用了3个月就剿灭;处于宋金交界的滁州因战火成为灾区,多年来难以治理,百姓民不聊生,辛弃疾任知州后,1年之内恢复了繁荣;41岁时辛弃疾顶住政治、经济压力在湖南组建飞虎军,凭借过人的胆识与谋略在不可为处有所为,迅速组建了2500人的精兵强将队伍,飞虎军……
然而,朝庭的无能、苟安,使得辛弃疾一生命途多舛(舛chuǎn:不顺,不幸),胸怀大志欲报国家而不能。他只好把他的遭际、心境都寄寓在诗词中。他的大部分诗词,都是他收复河山的宏图壮志与生活际遇激烈碰撞的产物:
35岁时不被重用,他报国无望,愁结积郁,写道:“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40岁时宋孝宗北伐之心变淡,辛弃疾受主和派小人排挤被贬官,忧国忧民、愤懑难消地写道:“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61岁再次被罢官,居于瓢泉时写道:“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66岁重被起用时写:“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一生知己不多,自称“知我者,二三子。”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和南宋大思想家、文学家陈亮(陈同甫)可谓他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在江西上饶赋闲的第六年,辛弃疾47岁时,境遇相同的友人陈亮(字同甫)来看望辛弃疾,两人把酒言欢共议国事。陈亮走后,写下了悲壮与悲愤交织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中情感激荡,写尽了报国无门的仁人志士的千古悲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义斩义端: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
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2、名士相会: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
3、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4、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5、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
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2、名士相会: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
3、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4、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5、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义斩义端: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
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2、名士相会: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
3、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4、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5、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
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2、名士相会: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
3、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4、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5、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0-06-05
展开全部
前面的回答对辛弃疾的概括大致差不多了。
再补充一个,公元1172年,辛弃疾任滁州太守时,上奏了一个分析长远局势的论亡虏疏,“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翻译:金60年后必亡,金亡后南宋才会遭遇灭顶之灾。
局势判断基本准确,公元1234年,蒙古第二任大汗,窝阔台,率大军南下,金被蒙古灭亡,与上奏时间相隔62年.......蒙古忽必烈之兄,旭烈兀,在第三次西征结束后,忽必烈改中统为元,继续南下,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非常精准的战略眼光。
再补充一个,公元1172年,辛弃疾任滁州太守时,上奏了一个分析长远局势的论亡虏疏,“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翻译:金60年后必亡,金亡后南宋才会遭遇灭顶之灾。
局势判断基本准确,公元1234年,蒙古第二任大汗,窝阔台,率大军南下,金被蒙古灭亡,与上奏时间相隔62年.......蒙古忽必烈之兄,旭烈兀,在第三次西征结束后,忽必烈改中统为元,继续南下,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非常精准的战略眼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