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为什么这样提倡孝道?
古代对于孝道的提倡,往往来源于儒学的思想。但其实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逐渐误读,变成了刻板模式化的产物,而”二十四孝图“这种”愚孝“也为当时所认可。归根结底,古代对于孝道的推崇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第二是人类原始的情感;第三是维护君王的地位。
一、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对于孝顺的提倡,可以很好地保证整个社会的稳定。一个家庭中,子女对父母孝顺,那么就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多考虑父母长辈的想法。
那么子女到了社会上,也会受到这种认知的影响,从而在社会中可以做到谨言慎行,与人为善,在每个人都受到孝道严格规定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就可以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人类原始的情感孝道本来就是顺应了人类情感的一种存在,只不过在其上又加入了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人类本来就是一种群居动物,而那些长时间的群居对象,必然是父母,无论是生育之情,或是养育之恩,都是他们长时间的付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孝道在本质上也不会违逆个人的思想与情感,也会被较多的人所认可。
三、维护君王的地位孝道不仅仅是父子之间的事,同样也是君臣之间的事,君主为天下百姓的父,那么就可以维持百姓对他的敬意。而在君臣之间,也可以更好地区分双方的地位与界限,从而起到稳定的作用。而对于那些皇子们,这种孝道的提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他们对皇位的你争我夺,从而可以保证继承人能够顺利继位,不会产生时局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