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 我来答
李家正
2008-08-28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一、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汇报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3名勇士身挂中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沪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红小鬼”曾治

曾治,江西宁都县安福镇力元村人,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治是一个放牛娃,家里很穷,读不起书。从14岁参加革命那天起,他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那时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紧紧跟着共产党、毛主席,革命到底不回头。雪山草地难走,根本没有路,红军硬是靠双脚踩出了一条北上抗日的路。过雪山时,他穿着一件单衣,在风、雪、冰、雹中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但红军战士毫不畏缩,仍然顶风冒雪拼命往前走。苏区人民称红军的脚是铁脚板,是量天尺。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硬是让红军将士的铁脚板一步一步量过来了。曾志写过一首小诗,用以表达他毫不动摇的革命信念:十四从军红小鬼,举起大刀砍白匪。紧紧跟着毛委员,革命到底终不悔!

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

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明天再找嘛!”“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哎呀,这可怎么办呀?”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没有。嗯……”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看护长是 40 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好!我不看。”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你的米袋呢?”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拿来!我给你缝缝。”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小兰,你的麦粉呢?”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不,不,谢谢大家……”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雪山小太阳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6月 地点:夹金山。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魂驻小红桥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春 地点:甘南。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

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吗。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一门伴随红军长征的功勋炮

这是一门普通山炮。虽然从外表看与其他山炮没什么两样,但它却有着传奇般的经历。1935年6月14日,红军红2、6军团(后组建为红2方面军)以一部分兵力佯攻湖北咸丰县,打响了忠堡战斗。在对国民党“围剿”部队实行分割反包围时,红2、6军团遇到国民党军队的火力阻击,人员伤亡较大。情急中,红2、6军团用一门仅有的山炮和数门迫击炮实施火力压制。这门山炮凸显神威。红军炮手连射3发炮弹摧毁敌军火力据点。红军趁势发起攻击,在忠堡附近的构皮岭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41师,活捉纵队司令兼第41师师长张振汉。
同年11月,在红2、6军团长征途中,这门山炮继续发挥威力。1936年1月,红2、6军团突破乌江天险时,又用这门山炮压制对岸敌军火力,摧毁几处火力点,并乘机夺取船只渡过乌江。因此,红军战士对这门屡立功勋的山炮钟爱有加。在长征途中,红2、6军团带着这门山炮,转战乌蒙山区,抢渡金沙江,经过藏族聚居区,进军甘孜,翻越大雪山,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在翻越雪山时,许多红军战士牺牲了,在过草地时,更多的红军战士倒下了,但红军战士们对这门山炮却非常珍爱,宁肯吃苦流汗,马驮人扛,必要时拆卸,过了困难地带,再安装起来,就这样,终于把这门山炮带到陕北,使之成为整个红军队伍在长征中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就是这门山炮,1959年军事博物馆筹建时,贺龙元帅点名将它陈列进军事博物馆。当然,假如您对这门山炮进行“政审”,也许它的出身并不值得称道。它原称“七生五过山炮”,1927年由上海兵工厂制造,口径75毫米,重386公斤,初速为280米/秒(榴弹),出厂编号587。它本是国民党军炮兵营装备。1935年4月,红2、6军团转战在湘鄂川黔边镜,于湖南陈家河、桃子溪战斗中,从国民党军第58师炮兵手中缴获了它。从此,它遇到了好主人,发挥了大作用。红军炮兵营曾用它参加多次战斗,消灭大量敌军。它是红军经过艰苦卓绝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见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若舞飘逸
2015-12-01 · TA获得超过10.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5万
采纳率:81%
帮助的人:4041万
展开全部
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花溥00x
2008-09-02 · TA获得超过61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9.3万
展开全部
小英雄的不多哦

---- 红军长征的故事

-- 红军长征的故事
我们的贺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时分,贺龙率领的第二军团部分主力,从管竹进入岩石乡。三个穿灰布军衣、身背短枪的战士来到三房院子,见一妇女抱着小孩慌慌张张走进自己家里。战士跟着走进她家堂屋,见她房门紧闭,便轻轻地敲门说:“嫂子,请你不要害怕,我们红军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请你开开门,我们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妇女叫欧阳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听到敲门的声音不是很
急,喊话的声音也很平和,就开了房门。战士见她屋内还有一间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这间空房搭个铺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欧阳香元虽没有完全听懂他们的话,但知道他们是要借房子住,于是脸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有位战士领着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兰布长衫、留有八字胡子的人来到了欧阳香元的家门口,后面跟着二三十个穿灰布军衣、背短枪的战士,在禾坪里整整齐齐地站成两排。那个八字胡子对大家讲:“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人民求解放的,我们有铁的纪律,大家千万要注意,不能进年轻妇女的卧室内;”接着又讲,“我们红军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群众家里的东西未经主人同意不能搬动,借东西一定要还,损坏和丢失东西一定要照价赔偿,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团结群众去打倒蒋介石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欧阳香元从战士们的表情上,看出八字胡子是个大官。听他讲话句句为老百姓着想,认定红军是好人。她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个八字胡子讲的话告诉别人,直到天快黑时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门口见地上搭起了铺,那个八字胡子和另外两个人在煤油灯下看地图,一边看一边比比划划。她想知道那个大官是个什么官,于是走到门外悄悄地问一个小战士:“那个穿兰布长衫、留着
胡子的是你们的什么人?”小战士轻声地告诉她:“是我们的军团长,苏维埃政府的贺主席,我们都喊他贺老总。”她听后心里嘀咕,原来他是个大官,难怪战士们都规规矩矩听他讲话。
她走到房内,一位女战士非常和气地请她坐下,像亲姐妹一样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谈中她问女战士:“你是哪个的老婆?”女战士很爽快地告诉她:“我是贺龙同志的爱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烦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里的是红军的大官贺龙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说:“这房子不好,没有好好收拾,真对不起你们,”女战士说:“等打完仗以后,穷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队要走了,有些战士在收拾行装,有些在打扫卫生,有个战士走到欧阳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对门)再三询问是否有损坏和丢失的东西,雷青菊讲:“只有一个木脸盆没看到。”那个战士不一会拿了一个铜脸盆对她说:“如果找不到就用这个脸盆,找到了就留做纪念,红军的纪律都是贺主席规定的,你一定要收下。”贺主席和战士们走时,群众都含着热泪相送,战士们
也不时地回头,依依惜别。 ‘
几十年过去了,欧阳香元没有忘记当年的“贺主席”。1956年,她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的挂像时,一眼就认出了当年住在自己家里的贺主席,高兴地说:“你们看,我们的贺主席又回岩山来了,又到我们家里来了。”
可敬的先烈
第二、六军团自从撤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后,国民党的军队始终跟踪他们、搜索他们,妄图把他们消灭在长征途中。12月21日中午,从高沙开往花园的第六军团,有的在李家渡一带休整,有的在行进途中。战士们虽然头上都用树枝、绿叶作了伪装,但国民党飞机还是发现了目标,丧心病狂的投下了6颗炸弹,20位战士当场光荣牺牲,数十名战士受伤。
当时年仅12岁的王康元正赶着牛回家,一位红军战士见状,急忙跑过去,尸把将王康元按倒在地,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他。王康元安然无恙,而那位战士却血流如注。王康元的叔父王仁德知道后,深为红军战士舍已救人的精神所感动,为了报答红军战士的救命之恩,他冒险同李明生、刘大炳等20多个贫苦农民一道,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蛇形山一块空地上。但红军走后不久,一些土豪劣绅心怀鬼胎煽动说,“红军葬的地方是‘风水宝地’,是李家渡的‘龙脉’所在。现在‘龙脉’挖断了,‘龙神’不安,只有把红军的尸体挖出来,丢到河里去,才能保住‘龙脉’,恢复‘风水’。”为了粉碎土豪劣绅的阴谋诡计,贫苦农民邓成竹等人连夜将红军烈士的棺木移葬到松涛滚滚的长岭界,周围栽上苍松翠柏。被红军救了命的王康元,每年清明节去烈士墓前祭扫。1972年他担任西中大队党支部书记后,积极倡议并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带领本大队和李家渡的干部群众,整修了烈士墓,在墓前竖起一块烈士纪念碑,刻上“长征烈士之墓”六个大宇,两侧刻有两副对联,一副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另一副是“继承先烈志,永作革命人”。洞口县委和县政府已将烈士墓做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
十年来,干部、工人、农民、学生经常去墓前瞻仰、凭吊学习先烈精神,继承先烈遗志,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做贡献。
讨还血泪债
旧社会的广大农民,饱受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挣扎在死亡线上。红军打击土豪劣绅,为贫苦农民求解放,因而得到他们的真诚拥护。
岩山乡沙坊院子有个土豪叫付升庭,长有一脸麻子,为人专横残忍,欺压穷人,群众都叫他升麻子。他的五个儿子个个凶残如虎,群众称他们是“五老虎”。1931年,升庭麻子准备修新屋,找来新化方师傅给他烧砖瓦。可怜方师傅辛辛苦苦一场,不但未得分文工钱,还要倒贴伙食。一气之下他推倒砖瓦垛子,满腹怨恨回新化去了。1935年,他参加了红军。12月19日,部队在岩山宿营,他
把当年在付家的遭遇和当地农民受付家欺压的情况,向部队首长做了汇报,首长同意他带三名战士去找升麻子算帐。他们操小路走到沙坊院子,把正准备逃跑的升庭麻子抓住。附近群众听说红军抓住了作恶多端的升麻子,喜得奔走相告,纷纷向红军首长揭发升麻于的罪恶。首长派出一位战士领着贫苦农民到升麻子家里,打开了付家的粮仓,把粮食分给了群众。第二天红军离开岩山时,把升麻子
押到绥宁县李熙桥处决。
红军第六军团在石江处决了一贯包揽诉讼、敲榨勒索的王文祥;镇压了高沙镇街上被称为“三王五霸”之一的大恶霸、土匪袁宽:将石背乡的土豪财主尹成哉、花园乡罪大恶极的邓星芳、拒绝给红军派粮的反动保长邓陈卓三人,押到绥宁县武阳处决。广大群众拍手称快,感谢红军为自己伸了冤,讨还了血泪债。
军民鱼水情
红军到洞口之前,国民党反动派与地方反动势力制造了很多谣言,不少农民躲进山里。红军以遵纪爱民的实际行动,解除了群众的顾虑,很快,大家都回来为红军战士解决吃住问题,十分亲热。
开始岩山街上很多店门都关得紧紧的,后听到红军战士亲切地喊:“老乡们不要怕,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不会拿你们的东西,如果你们有什么吃的就卖给我们一点,我们照价付钱。”有些人从门缝中看到红军战士规规矩矩,蹲在街上,谁也不去敲店门。于是有的就拿出煮热的红薯放门口卖,战士们不讲价,说多少就是多少,只多交不少交。消息传开后,店门都开了,能吃的东西都摆出来了,附近群众家里有能吃的,都拿到街上卖。有几位战士走到林玉元老大娘面前轻声说:“大娘,天气太冷,今晚上我们想到你家里避避风寒。”大娘满脸笑容表示欢迎,战士们放下背包,就动手打扫卫生,挑水劈柴。晚上,林大娘见几个战士在灯下摆着白布比划,她猜想是把布剪做包脚布,就把“坐月子”的媳妇喊来一起帮忙,母女俩人熬了一整夜,共做好10双布袜子,正好每人一双。第二天战士们临走时再三向林大娘道谢,送给他一些白布、一床印花被面和两个圆瓷缸作为纪念。
红军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感动了群众,广大农民群众从各个方面关心、爱护红军。石江缝纫师傅邱国才与其他11位师傅一起,连夜赶制军帽120顶。红军给他们每人一块银元,他们心情非常激动,你一言我一语,凑成一首诗:“红军来到石江镇,痛打土豪和劣绅,财主心怕胆又惊,穷人精神大振奋,军民连夜作军帽,同心协力杀敌人。”花园马家院子邓大妈同儿媳曾冬娥在山边土里锄草,听到山中有微弱的呻吟声,邓大妈立即放下锄头去山中寻找。果然发现一个约20岁年纪、头带八角帽的红军战士(浏阳人)躺在地上,她用手一摸额头,好烫手,又见他右脚伤口已开始流脓。她心想不能让亲人在野外活活冻死、痛死、饿死,一定要想办法救他。她喊来儿媳一起扶着伤员回到家里,让他躺在儿媳床上,儿媳拿出丈夫的蓝布旧衣服给他换上。大妈告诉伤员安心养伤,如发现有外人来就装哑巴,要儿媳认他是自己的丈夫(儿媳的丈夫在贵州做挑夫)。安排好后,大妈每天上山采药,精心护理,一周后战士的伤基本治好,他告诉大妈要去赶部队。临走那天,天刚亮大妈就起床为他准备好路上吃的东西。战士对大妈说:“大妈,你就是我的亲娘,我一定永远记住你的恩情,革命胜利了,我一定来看望你老人家。”恋恋不舍,挥手告别。
跟着红军走
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是自己翻身求解放的靠山,红军的道路就是自己走向解放的道路。于是,不少贫苦农民纷纷送子弟当红军,中青年更是积极踊跃,要求跟着红军走。李家渡的贫苦农民,看到20个红军战士在敌机轰炸下光荣牺牲,满怀为烈士报仇的愤怒心情和为自己求解放的强烈愿望,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军。西中村的邓星怡、邓正仁、吴老晒,盲田村的邓星开,新兴
村的刘老细,木井村的陈松青,圳上的罗玉等都跟着红军走了。洞口街上邹玉和、王顺生两位缝纫师傅,被请到花园给红军制作军服,他们深为红军的精神所感动,毅然跟着红军走上了长征路。
据解放后全县初步统计,当年跟着红军走的有20多人。他们为革命做出了贡献。其中:有壮志未酬而牺牲在长征途中的革命烈士,有在抗日前线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民族英雄,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毕生精力的人民功臣,如石江镇的王振贵,当年30岁,参加红军后编入第六军团保卫局,在17年的戎马生涯中南征北战,荣获“人民功臣”、“解放华北”、“解放西北”的纪念勋章各一枚,1952年转业到新疆工作,1965年离休,1966年元月回洞口老家定居,撰写了“夜渡金沙江”、“翻过大雪山”、“六十年春秋话往日”等革命回忆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姑苏奇志013
2012-07-11 · TA获得超过46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8.2万
展开全部
飞夺泸定桥 《一袋干粮》,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红军人参救母》
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军民鱼水情》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多么的艰辛啊!
红军在到达洞口之前,国民党反动派与地方反动势力制造了很多的谣言,很多农民都躲在了山里,红军以遵守纪律、爱护老百姓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开始,沿石街上大部分店门都关得紧紧地,后来,老百姓听到红军亲切的喊:“老乡们,不用怕,我们是穷人的队伍,不拿你们的东西,如果有吃的就卖给我们吧!我们一定会照价付钱的。”有些人从门缝里看到红军规规矩矩,于是就拿出煮熟的红薯放到门口卖。有几位战士还走到一位老大娘面前想借宿一晚,那位老大娘爽快的答应了。战士们放下背包,动手打扫卫生,挑水劈柴,老大娘非常感动,就给红军战士们作了10双袜子,正好每人一双,红军战士再三向老大娘致谢。

红军战士关心,爱护群众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群众们也从各个方面关心、爱护红军。石江镇缝纫师傅邱国才与其它11位师傅一起,连夜赶制军帽120顶。红军给他们每人一块银元,他们的心情非常激动,你一言,我一语凑成了一首诗:“红军来到石江镇,痛打土豪和劣绅,财主心怕胆又惊,穷人精神大振奋,军民连夜作军帽,同心协力杀敌人!”花园马家邓大娘同儿媳妇锄草时,发现了一位受了重伤的红军战士,邓大娘与儿媳一起扶着伤员到了家里,给伤员换上了一件衣裳,还告诉她要安心养伤。安排好后,邓大娘就天天上山采药,精心护理。大约过了一周后,战士的伤治好了,对大妈感激不尽,就说:“大妈,您就是我的亲娘,我一定永远记住你的恩情,革命胜利了,我一定来看望您老人家。”

二万五千里长征可真是艰辛啊,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雪山小太阳》
夹金山,白雪皑皑,风雪交加,每当前进的队伍脚步迟缓时,女战士充满活力的歌声就会响起,然而当部队翻过山顶时,队伍里却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

故事发生在1935年6月。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

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

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过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也许曾有过
2008-08-21 · 超过1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长征中红军女战士动人故事:绽放在冰雪的雪莲
雪莲,扎根于冰峰悬崖之上,发芽于狂风暴雪之中,在人迹罕至的冰雪高原傲然怒放。阅读长征中那些普普通通甚至没有留下姓名的红军女战士的故事,会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雪莲那美丽、坚韧、高洁的形象。红军女战士以特有的坚强,书写着漫漫征途上动人心魄的诗篇,她们如同一朵雪莲花。

夹金山,白雪皑皑,风雪肆虐,每当前进的队伍脚步迟缓时,女战士充满活力的歌声就会响起,然而当部队翻过山顶时,队伍里却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

雪山小太阳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6月地点:夹金山】

■王贞贞

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

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

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故事回味:你/像格桑花盛开/微笑的脸庞/红过初升的太阳/你的歌唱/融化了冰雪/让疲惫的战士抬头仰望/看见希望/看见方向/铁与火的长征/你注入几分天真/红色的大毛衣/是一个孩子的欢喜与热忱/当你静静离去/将红毛衣连同生命/一起传递/从此/便有一种精神/生生不息

一口行军锅救了大郭一命,也因此让她委屈地背了黑锅,然而当敌人的炸弹从天而降时,她却选择了仰面朝天倒下……

血染行军路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地点:贵州】

■董保存

队伍要出发了,团部炊事班却遇到了问题——谁也不愿意背“黑锅”,也就是那个死沉死沉的铸铁的锅。

可别小看这口锅,只有经过长征的人才知道它对红军战士来说有多么的重要。走两万多里路。停下来首先要做的是什么?是烧水烫脚!然后才是做饭吃饭。

炊事班总共五个人,挑粮食炊具都有人干,锅却是谁也不愿意背。情急之下不知是谁想出个办法——谁表现不好,谁就“背黑锅”。明天出发时谁去背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就是大郭了!

大郭其实不大,那年也就25岁。全名叫郭春花。她是两年前参加红军的,丈夫被白匪杀了,她就跑到了队伍上。没文化又没有什么特长,就到了炊事班烧火。她个子大,说话嗓门大,走路动静大,干活动作大。还有个特点,就是不会说好听的,经常是正话反说,惹别人不高兴,所以常和人吵架拌嘴。

那天,她洗菜时把一个盆摔了,炊事班长说:“大郭,今天你背锅。”

她老大不高兴,梗着脖子说:“班长,你欺负我。”

班长说:“怎么是欺负你,谁做错事谁背锅。我做错了事我背。”

第二天早起出发时,大郭谁都不理,自己背上锅走了。

部队刚刚上路,就下起雨来,大家正在骂天气的时候,她把锅顶到头上当了雨伞。一会儿突然下起雹子,砸在锅上,叮当作响。大家东躲西藏,她却很是得意地唱起了小曲……

走到贵州桐梓时,路上突然碰到了情况。敌人从两边包抄过来,部队边打边退。忽然,只听“当”的一声。就听郭春花大叫:“妈呀!”连锅带人倒在了地上。

大伙儿想,完了,她一定是……谁知过了一会儿,锅在动。她起来了。拍拍身上的土,把锅卸下来,哈哈一笑:“吓了一跳,你们不愿意背这锅。嘿,它还救了我一命。”再看那锅,被弹片崩了一个大窟隆。由于是铸铁的,已经裂了两道纹,根本不能再用了。

到宿营地可麻烦了,没有了锅,水也没法烧,饭没法做。团长发了火,非要给她一个处分。大伙儿都去安慰她,她却说:“你们不用跟我说,就是你们叫我背黑锅!”她那口气,那眼神,分明是一肚子的委屈。

第二天部队到了一个很大的村庄,打了一个土豪。别人在忙着分东西,郭春花却直奔了那家的伙房。她拿起铲子就撬下了蒸锅。这个锅是铜的,锅沿还闪闪发光。她高兴地说,这下子可好了,谁也不用背黑锅了!

路越走越艰难了。连续一个多月,天上有敌人的飞机,地上有敌人的追兵。炊事班的几个人也经常被打散了。

这天在行军路上,忽然敌人的飞机来了,一阵狂轰滥炸之后,山路上布满了大一个小一个的弹坑,来不及躲避的战士被炸得血肉模糊……

当走在后面的班长赶上炊事班的队伍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郭春花仰面朝天倒在地上,胸前流着血。看见班长过来,她喘了两口气,说:“班长,锅没有事……”原来她是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那口锅呀!大家赶忙解下了她身下的锅,鲜血滴在了黄色的锅沿上……

班长抱起她说:“春花,大郭,你要挺住,卫生员!卫生员!”还没有等卫生员上来,郭春花的手一垂,任凭怎么呼喊,再也没有了反应……

故事回味:岁月在逃难/炊烟在历险/离生命最近的家什/和队伍一起过隘闯关/用乐观抵挡痛苦/用希望冲破哀叹/走进那段血火峥嵘的日子/我看到每段经历都生长传奇/每个细节都孕育着动人的诗篇

当爱情必须借助法律和道德来约束时,也许无情地暗示了人的善变与爱情的脆弱,但当面对战争、生死时,爱情又似乎回归了本真——单纯的只是一个女人和男人的携手并肩,生死契阔……

红色生死恋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12月始地点:陕南】

■纪莹

那是一个夕阳渐落的黄昏,7名女红军战士在路旁抱头痛哭。因为长征出发前,军部决定遣散她们。她们不服气,去政治部抗议!但抗议无效。在那个夕阳里,她们绝望了。

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你们为什么哭鼻子?”抬起头,她们看见了骑在马上的徐海东军长。在许多人眼里,徐海东是个“天真可爱的小伙子”,圆脸上总挂着笑容,“嘴里露出一个缺少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这形象很难与一位战功赫赫的英雄连在一起。

一个女战士上前一步,她娇小而清秀,说起话来却理直气壮,她抹了抹泪,要求徐军长能留下她们。这个勇敢的女战士,就是周少兰。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普通寻常但却令人充满遐想。总之,被打动了的徐海东,做出了让她们继续跟着部队走的决定。

部队进入陕南后,徐海东在战斗中负伤。这是他第九次负重伤,一颗诡异的子弹从他的左眼下方打进,从后颈飞出。奋力抢救的结果不容乐观,无设备无药品的医生除了用盐水洗伤口,用绷带包扎之外,没有妙手回春的办法。血汩汩地流着,无情的伤势蚕食着他的战友们的希望。

可周少兰却从来没有失去希望。当她被派来护理徐海东的时候,她就相信,他一定会醒过来。她守着昏迷的徐海东,将炭火烧旺,用心地为他换绷带,擦拭伤口,用嘴吸出卡在他嗓子里的痰……一天、两天……周少兰日以继夜地守候在徐海东身边。就在人们的希望即将消失殆尽的时候,徐海东睁开了眼睛。他调整着模糊的目光,在逐渐清晰的视野里,是周少兰的面容。他觉得在哪里见过她,但又一时想不起,他只是轻声问道:“现在几点钟了?部队该出发了吧?”

周少兰的眼泪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流了下来,她说:“首长可醒过来了!五天五夜不省人事,把人都急死了!”

徐海东的头肿得像米斗,嘴巴已经变了形。他却努力地扬了扬嘴角,笑着说:“我可没着急,倒是睡了个好觉。”

当爱情需要条件时,是一个无底洞。当爱情不要条件时,简单得只是从昏迷中醒来时见到的第一个人和那束关切的目光。就像现在,徐海东爱上周少兰。

到了陕北,他们结婚了。在他的要求下,周少兰改名为周东屏,意为“徐海东的屏障”。一个驰骋沙场、出生入死的大将,竟然要求娇小柔弱的妻子做自己的屏障!

也许他们并没有刻意塑造让人们仰视的爱情典范,只是用真诚的行动恪守了爱情的诺言。在生活较为安宁,徐海东的地位又有所改变时,一位同志对徐海东半开玩笑地说:“要改组吗?我帮你介绍一个年轻漂亮的。”

徐海东一听这话,怒不可遏地说:“混账话!东屏是受苦人,我是泥巴人,我们是生来的夫妻!”说完,拂袖而去……

战争与爱情,是多么相悖的两件事!但在战火淬砺下的爱情竟是如此美丽。康克清与朱德只在遵义度过了几个安宁而团圆的夜晚。李伯钊爱唱歌,而丈夫杨尚昆只能闻其声而不能见其人。王泉媛与王首道在遵义新婚,而别后再见时,已是“鬓发各已苍”的半个世纪后……张吉兰从硝烟未散的战场走过,倒在血泊中的丈夫让她昏厥,醒来后她擦干泪,放了一把牙刷在他的口袋里,说:“他的牙有毛病,不刷不行……”

这是什么样的爱情?我无力将其定义。但那爱情与理想融合后凸现的伟大,的确让我感动,以至于崇拜。这些爱情,坚贞而不失浪漫,纯粹又异常动人。这些爱情会让很多人着迷,会让人想象着那个——红色年代。

故事回味:爱,是温柔坚实的屏障/爱,是让死神也却步的目光/爱,是携手走过二万五千里冰封和泥泞/脚步蹒跚/心却坚定

那一天/微风吹过蔓生的青草/雪白的马鬃舞乱了夕阳的宁静/天边绯红的云霞/见证了爱情

部队走到山里的一个小桥旁,春天来了,那个重伤的战士要编个花环送给一路背他、照顾他的英子队长,然而花环编成时,已是70年后……

魂驻小红桥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春地点:甘南】

■莹澈

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

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

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

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

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

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

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

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吗。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

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

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

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

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

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

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

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

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

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故事回味:特殊的情境/勾勒出这悲壮的画卷/而生命之重又必须托付给柔弱的双肩/职责对使命的忠诚/有时会让人忘记性别/爱心对生命的眷顾/往往会超越难以想像的苦难

小红桥上迟到的花环/盛开着生者对英灵的祝福/交织着革命者对革命的怀念

沼泽遍野的草地上,一个小生命诞生了,新生儿的哭声给荒凉的草地带来了一丝生机,然而夜幕刚刚降临,敌人的飞机就来袭了……

诞生在草地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地点:四川】

■王继欣 李吴 于安丰

刚翻越飞鸟难过的大雪山,又进入沼泽遍野的草地。这是一支转运伤病员的队伍,即将分娩的她也是其中的一员。同志们给了她最大的照顾,有一个女红军负责搀扶照顾着她,为了给她补充营养,大多数人倒出了最后一粒粮食。部队要行军,还要躲避敌人的追击。她常常抚摸着自己隆起的肚子:“小宝贝呀,你来的不是时候呀,咱给大家添麻烦了。”

走到一条河边,她分娩了。队伍暂时停止了行进,同志们用粗布和树枝搭起了一个临时帐篷。两个小时后,新生儿的哭声给荒凉的草地带来了一丝生机,同志们也都满脸欣喜。那天的运气也出奇的好,短短两个小时,大家就钓上来两条小鱼。炊事班长亲自掌勺,又从仅存的一点盐巴中捏了一点放进去。一碗散发着诱人清香的鱼汤端了上来,在大家的极力劝说下,她含泪喝了下去。小家伙虽然还紧闭着双眼,不停挥动的胳膊却显示着生命的活力。“往后的生活可怎么办呢?”她明白自己带着孩子的处境。以往分娩的女红军都是在当地找一家靠得住的人家,留几块大洋,忍痛把孩子留下。可现在是在草地上,到哪儿去找人家呀,她对着孩子独自叹息。

队伍中的几名党员聚在一起开了个会,决定由一名女同志沿途照顾她,然后再抽调四名同志负责轮流抬担架。会后,两名男同志把自己的裤腿撕了一块下来洗了洗给小孩作尿布用,很多人都指着身上的衣服对她说:尿布不够用了,我们还有呢!她拼命地点点头,已经是泪流满面。

草地上又一个黑暗而漫长的夜晚来临了,天边寥落的寒星被乌云遮盖了,草地像死一般的空寂,只有远处依稀能听到几声闷雷。帐篷外,累了一天的同志们也都彼此倚靠在火堆旁睡着了。怀里的孩子香甜地睡着,可她怎么都睡不着。

前段时间听说友邻部队为了给一名临产的孕妇抢时间,和追击他们的白军打了一个恶仗,牺牲了4名战士;伤员越来越多,人手不够,可还得派专人照顾自己……她愁肠百结地叹息着。

不知道孩子的爸爸现在在哪里?他还活着吗?翻过雪山,跟敌人一场遭遇战后,队伍打散了,就再也没见到他。她憧憬着革命胜利后一家三口团聚的欢乐时光,又忧虑着将要面对的漫长跋涉,两行清泪轻轻滴在了孩子发黄的小脸蛋上。

“轰、轰、轰……”不好,敌人的飞机来袭扰了。一瞬间,火光冲天,爆炸声响成一片。空旷的草地上,猛然从睡梦中惊醒的同志们来不及躲闪,她眼睁睁看着几名同志倒了下去,受了惊吓的孩子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受伤的战友在帐篷外痛苦地呻吟着,鲜血在汨汨地流着。这一幕让身为卫生员的她心急如焚,她一咬牙,把哭得声嘶力竭的孩子放在了帐篷的最里面,然后一把抓起身旁的急救包,冲出了帐篷。

草地上,她一边躲闪着炮火,一边迅速给受伤的同志包扎伤口。一个、两个……不知哪来儿的动力,她虚弱的身体一下子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又一阵狂轰滥炸,敌人的飞机飞走了,草地上火光一片。

“帐篷!”“孩子!”突然,有人大喊。当她猛然回头看时,只见帐篷已经燃起了熊熊大火。“我的孩子……”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她踉跄着朝帐篷跑去。

可一切都太迟了。当她从灰堆里扒出孩子时,这个出生才一天的幼小生命已经永远离开了他的母亲。

“扑通”,她一下子瘫坐在草地上。没有泪水,鲜血顺着嘴角不断地流出,仿佛她的心在滴血。

第二天,队伍又迎着朝霞出发了,她的脸上表情坚毅,踉跄着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头。队伍走过的地方,一个孤零零的坟茔,留在那里……

故事回味:面对一个弱不禁风的小生命/破旧的裤管变成襁褓/惊慌的鱼儿悄悄感动/年轻的妈妈却没有笑容/她知道伟大的创造/也无法阻止枪炮的轰鸣

失去一个团聚的梦/战士又开始新的冲锋/悲痛的力量必将摧毁罪恶/在废墟上建起幸福的阵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