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钢板越厚越安全?都2020年了,汽车安全得仔细看
2020-08-02 · 买车、用车、养车,你想看的这里都有!
通常我们在评价一款汽车产品的时候,习惯性分成“看得见”和“看不见”两个部分。“看得见”的部分很好理解,比如外观、内饰、空间、配置这些都是能够直观体验到。而“看不见”的部分,比如行驶品质和安全性,特别是安全性方面,不是很好比较。有些人习惯把安全性放在“看得见”里边,认为汽车的钢板越厚,那么车辆的安全性能越好。甚至于这种观念被某些别有用心的经销商利用,采取所谓的砸车手段,来博人眼球。“皮儿薄”也成为日系车被大家伙儿集中diss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一款汽车安全性能究竟如何,是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汽车钢板厚不厚只是其中一个部分,甚至都不能说是主要因素。如果要从根儿上系统讨论一下汽车安全性的方方面面,小编认真应该从人为因素、主动安全因素、被动安全因素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只要这三个方面都达标了,那么这款汽车产品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达标。 人为因素 这部分其实最好理解,车只是一个交通工具,驾驶者的主观意识跟驾驶技术决定了车辆是否能始终以一个健康良好的方式从出发地行驶到目的地。
从驾驶者的角度来说,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检查一定要到位。汽车的安全检查工作对于驾驶者而言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工作,很多驾驶员在开车之前并不会注意对车的情况进行检查,直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了故障才会对车辆的情况有所重视,这也导致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出现事故的情况大大增加。其次,控制好车速很重要。汽车驾驶安全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车速,需要控制好车速以便能够保证汽车的稳定性。但是很多驾驶员对于车速的控制并不重视,就造成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很多新手并不熟悉不同路段的车速,于是就造成了交通安全的事故。还有一些驾龄比较长的驾驶者,也因为对于车辆过于了解导致对于车速的控制也十分不重视。无论是速度过快还是过慢,都会导致事故出现。
最后,及时改正不好的驾驶习惯。驾驶过程中是习惯有些驾驶者的习惯非常差,于是就增加了驾驶过程中的危险性。比如有些人不喜欢开车的时候系好安全带,这就使得他们的生命安全并不容易得到保障,一些相对轻微的事故也能够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另外,驾驶中车距是否安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安全的车距才能够让驾驶安全,有些驾驶者跟车太近就非常容易出事故。 主动安全技术 以上三点谈论的都是从驾驶者的角度如何确保车辆行驶安全。如果现在我们作为驾驶员在驾驶技术与主观警惕性方面过关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考验车辆本身的安全属性了。厂家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都会从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两大层面进行统筹规划。所谓的车辆主动安全,其实就是厂家为产品赋予的各种跟行车安全相关的功能,目的是为了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随着科技的发展,车上的主动安全配置也越来越多。
例如safety城市安全系统,这款系统可探测并识别车辆、行人、骑行者以及大型动物,且在黎明或黄昏的弱光环境下也能实现。当发现危险时,系统会发出警示,并主动刹车或提供助力转向,以减少碰撞或降低损失。典型的主动安全配置。这些主动安全系统除了拥有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全景环视系统、胎压监测系统(TPMS)等十分常见的功能之外。目前主动安全系统最新的发展动向是与高等级的自动驾驶技术相结合。比如在L2级以上的自动驾驶技术中,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S)就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可以在驾驶员未打转向灯的情况下,偏离车道的0.5秒内发出预警,从而提醒驾驶员注意保持车道内行驶,从而避免一些因无意识并线或者疲劳驾驶等产生的交通事故。此外,ESP是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可以提高车辆操控性,有效防止汽车达到其动态极限时失控的系统或程序的通称。ACC是指自适应巡航控制,它可以通过雷达识别前方车情况,从而对车辆产生制动作用来保持车距。这些主动安全系统都能帮助驾驶员集中注意力,提前避免危险发生。
被动安全技术 其实以上与安全有关的功能,大部分消费者并不是很了解,属于前沿技术。大家可能更关心钢板厚不厚这种看不见的东西。而钢板的问题就是汽车被动安全的一种。说白了被动安全就是车辆在发生事故之后,能在哪些方面给你带来多大程度的安全保护。被动安全与车身架构刚性、吸能溃缩性能以及表面材料覆盖三大方面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说这辆车真硬,其实车辆硬的不是钢板厚不厚,而是指车厢框架。它是车身结构中最硬的部分,它的强度保证了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所以不能轻易地发生形变。如今大部分车辆都采用了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热成型钢等材料。高强度钢的运用比例达到了60%-70%,其中A柱和B柱同样使用了高强度热成型钢以及激光焊接工艺,从而在碰撞时最大程度保证了车内空间的完整。 此外高强度钢还可以有效传导、分散撞击力,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将“点”碰撞变为“面”碰撞,最大程度降低碰撞所产生的能量。这就引出了被动安全的第二个属性,吸能与溃缩。
现在很多车上使用的复合材料和新材料也越来越多。而且这种的话如果你有好的冲压技术,车是可以在第一时间吸收大部分的撞击能量。保障我们的安全。这也是日系车在安全性方面一直秉持的研发原则。 而外板钢板越厚,它的刚性强度就越大,在低速行驶发生碰撞时,刚性车身不容易变形,车辆损失相对来说较小;而当在高速行驶时,由于外板刚性大,车身前部不易变形而导致整体向驾驶室挤压,这样对车内人员的伤害就比较大,并且由于钢板太厚,还会增加车身重量和油耗。
大家觉得钢板厚特别重要大多数都是出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心里感受与驾驶时的稳定感。然而,当汽车行驶速度超过50公里每小时发生碰撞事故时,决定汽车安全与否的是车身结构,并不是汽车覆盖件的钢板厚度。所以说,仅仅就安全性的角度来看,这些表面的钢板只是汽车的覆盖件,也就是外板,它对车身的刚度和强度的贡献有限。当然这也不是一些厂家为了图便宜,故意降低车身材料强度的借口。现在很多车企使用的轻量级材料,搭配上冲压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收车身发生撞击时产生冲击力。
最后,虽然吸能区域吸收掉了大部分的冲击力,BUT还是会有能量通过车身架构传递到车厢内,这个时候汽车内的安全气囊和安全带就要发挥它们的作用了,同样采用以柔克刚的方式来缓冲掉一大部分撞击能量保护我们。虽说车主们很介意爱车受损,但汽车安全的服务主体应该是驾驶者和行人。要是车壳太过坚硬显然无法保证车主和路人的安全,这是因为其吸能性差,无法承担一部分碰撞带来的巨大冲击力。那么,车身撞击的能量直接进入人体内部,造成极大伤害。而对于行人,若被车壳硬度大的车撞倒,后果也会比较严重。所以,车身厚反而会威胁到人的安全。总之,“车身越厚越安全”放在制作工艺日益精良的今天,肯定是个谬论或者说太过片面。建议大家在买车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多多关注吸能性。不过车壳无论厚薄与否,都不可能百分之百保证自身安全。只有每位车主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驾驶,真正的平安出行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