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如何进行二轮复习? 10
展开全部
第二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激活已掌握的知识,使之成为系统并形成综合能力。在这一轮复习中,考生要按照高考《考试说明》和近几年本市高考题涉及的知识能力要点,将各个考点的知识分成专题进行整理和训练,并做一些综合能力训练题,强化知能融合,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二轮复习,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一)归纳分类,强化记忆(字音、成语、名篇名句)
对字音、成语、名篇名句这些识记层级的考点,要归纳整理,以强化记忆。
对于名篇名句,要准确记忆,还要在理解和赏析的基础上,分类整理。
(二)结合语境,辨析细微(实词、虚词、成语)
正确使用实词,要注意准确辨别词义,分清词语的搭配关系,明确具体语境,弄清语体,辨清轻重,辨明色彩。近义词的辨析,重在区别不同语素,如“遏制”与“遏止”,前者重在“制”,即“控制”,后者在“止”,即“阻止”。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在具体语境中确定应该使用的词语。对于虚词,要注意辨明语法关系,弄清搭配组合,明确位置顺序,注意成分完整。对于熟语,要注意感情色彩,不要褒贬不分,要准确理解词义,不能望文生义,故意曲解,不要谦敬失度。
(三)熟记类型,掌握方法(辨析并修改病句)
要熟记病句的六大类型,掌握辨析和修改病句的一般方法。辨析病句是客观题型,可以采取语感感知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和逻辑推断法来确定病句的类型。修改病句是主观题型,原则是不改变句子的原意,要对症下药,一般方法是“增”“删”“换”“调”四个字。辨析并修改病句是语言表达题中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历年来得分率都很低。考生要掌握规律,并抓住典型题目和重点病句反复训练,以提高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四)抓住意象,善于表达(诗歌鉴赏)
要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意象,能够赏析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能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特别是诗歌的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用典和诗歌的风格。同时,还要能够评价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在本轮复习中,应该以抓住意象,体悟意境和书面表达为重点。要特别注意表达训练,答题要有观点有材料,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
(五)注重迁移,举一反三(文言文阅读)
对于文言实词,平时要结合教材认真积累,特别是要能够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注重迁移训练。对于18个文言虚词,要反复训练,掌握规律。信息筛选有分类和匹配两种题型,要分别训练。综合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要注重解题技巧。文言翻译是主观题型,要熟悉评分标准,树立得分意识,加强踩点训练。要把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有关知识落实到译文之中,做到直译与意译结合,力争信达雅。
(六)警惕陷阱,弄清题旨(社科文、科技文阅读)
要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文意,同时弄清
各段的侧重点和段落的转换过渡。从题型上看,除了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宁夏、海南是主客观综合题外,其余都是客观题型。做客观题要读懂题干,弄清说明或评论的对象,找准对应的阅读区间。要对照题目研读原文,注意细心核对。要熟悉并善于识别命题者设置的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转移话题、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因果倒置、强加因果、武断绝对、误用模式、错用时态等陷阱,做题时能够对号入座,迅速准确地找到答案。
(七)分清类型,有的放矢(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主要是主观题型,一般有理解关键性词句、信息筛选整合、归纳内容要点、归纳主旨、理清文思、推断和想象、表达技巧、审美鉴赏等类试题,考生要分清类型。要把握文章选用的材料和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境深入领会,注意上下文的过渡和照应。命题者设题,有的是简答题,只需问什么答什么即可;有的是论述题,还需要到原文中去找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要按要求答题,有的放矢,不能挂一漏万。
(八)明确题型,有备无患(语言表达与运用)
语言表达与运用包括扩充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几个考点,是近年来考查的重点。命题形式新颖多样,每年都会出现新题型。命题的语言材料贴近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形式有写广告语、串台词、情景对话、增补文段、写点评等。这类题多属于应用文,在本轮复习中要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题型进行必要的训练,做到有备无患。
(九)勤于动笔,规范训练(作文)
写作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平时必须严格训练。基础等级的六项要求,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打好写作的底子。在本轮复习中,要按文体训练,认真写好几篇记叙文和议论文,并适当训练说明文,熟练掌握这些文体的基本写法。同时,重点训练发展等级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力争在一个方面有所突破。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累材料,包括直接的生活材料、间接的书本材料;二是训练写作技巧,如拟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可以采取大小作文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如等级训练、文体训练采取大作文方式,技巧训练采取小作文方式。总之,在本轮复习中,要将作文的重要性真正地体现在训练中。
在方法上,要做到五结合。一是“训练点”与“能力点”结合。要把“能力点”作为训练的目标,注意总结“类型题”的解题思路,解题训练中着眼于提高某种能力或某几种综合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摸索更多的解题技巧。二是“着力点”与“考查点”结合。做每一道题,都要清楚这道题和《考试大纲》中哪一部分有关系,弄清试卷结构,清楚每一部分的考查重点和每一道题的“考查点”。 三是“常考点”与“新特点”结合。“常考点”是重点,不要因为已经考过而忽视它。同时,每年的高考题也有创新的一面,应该密切注视每个考点的“新特点”。四是“得分点”与“失分点”结合。我们平时训练,关注得比较多的往往是“得分点”,很少注意失分点。就拿高考作文来说,很多考生往往把重点放在如何审题立意和语言表达方面,而忽视了减少“失分点”,造成已经得到的分数又一点一点地流失。有的不拟题目,造成丢分;有的无视字数要求而失分;有的错别字多,卷面不整洁,结果被扣分。本轮复习时,要建立自己的“错题本”,把错误的地方分类记载下来,经常对薄弱环节进行训练,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五是“解题训练”与“心理训练”结合。高考复习训练不要只关注解题,还要关注心理训练。在第二轮复习中,特别是语文学科,有些学生可能会产生一种焦虑和急躁的心态,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不会,处处是漏洞。有些考生无法建立知识网络,无法形成系统,总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是一盘散沙。其实,语文学科虽然涉及的面广,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引起重视,不断积累,反复训练,认真梳理,就可以使语文知识系统化。
总之,第二轮复习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知识网络,掌握解题方法,形成能力。只要我们了解自己,有的放矢,用科学的方法复习,不断积累,语文是能够得到理想的分数的。
二轮复习,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一)归纳分类,强化记忆(字音、成语、名篇名句)
对字音、成语、名篇名句这些识记层级的考点,要归纳整理,以强化记忆。
对于名篇名句,要准确记忆,还要在理解和赏析的基础上,分类整理。
(二)结合语境,辨析细微(实词、虚词、成语)
正确使用实词,要注意准确辨别词义,分清词语的搭配关系,明确具体语境,弄清语体,辨清轻重,辨明色彩。近义词的辨析,重在区别不同语素,如“遏制”与“遏止”,前者重在“制”,即“控制”,后者在“止”,即“阻止”。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在具体语境中确定应该使用的词语。对于虚词,要注意辨明语法关系,弄清搭配组合,明确位置顺序,注意成分完整。对于熟语,要注意感情色彩,不要褒贬不分,要准确理解词义,不能望文生义,故意曲解,不要谦敬失度。
(三)熟记类型,掌握方法(辨析并修改病句)
要熟记病句的六大类型,掌握辨析和修改病句的一般方法。辨析病句是客观题型,可以采取语感感知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和逻辑推断法来确定病句的类型。修改病句是主观题型,原则是不改变句子的原意,要对症下药,一般方法是“增”“删”“换”“调”四个字。辨析并修改病句是语言表达题中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历年来得分率都很低。考生要掌握规律,并抓住典型题目和重点病句反复训练,以提高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四)抓住意象,善于表达(诗歌鉴赏)
要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意象,能够赏析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能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特别是诗歌的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用典和诗歌的风格。同时,还要能够评价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在本轮复习中,应该以抓住意象,体悟意境和书面表达为重点。要特别注意表达训练,答题要有观点有材料,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
(五)注重迁移,举一反三(文言文阅读)
对于文言实词,平时要结合教材认真积累,特别是要能够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注重迁移训练。对于18个文言虚词,要反复训练,掌握规律。信息筛选有分类和匹配两种题型,要分别训练。综合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要注重解题技巧。文言翻译是主观题型,要熟悉评分标准,树立得分意识,加强踩点训练。要把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有关知识落实到译文之中,做到直译与意译结合,力争信达雅。
(六)警惕陷阱,弄清题旨(社科文、科技文阅读)
要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文意,同时弄清
各段的侧重点和段落的转换过渡。从题型上看,除了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宁夏、海南是主客观综合题外,其余都是客观题型。做客观题要读懂题干,弄清说明或评论的对象,找准对应的阅读区间。要对照题目研读原文,注意细心核对。要熟悉并善于识别命题者设置的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转移话题、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因果倒置、强加因果、武断绝对、误用模式、错用时态等陷阱,做题时能够对号入座,迅速准确地找到答案。
(七)分清类型,有的放矢(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主要是主观题型,一般有理解关键性词句、信息筛选整合、归纳内容要点、归纳主旨、理清文思、推断和想象、表达技巧、审美鉴赏等类试题,考生要分清类型。要把握文章选用的材料和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境深入领会,注意上下文的过渡和照应。命题者设题,有的是简答题,只需问什么答什么即可;有的是论述题,还需要到原文中去找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要按要求答题,有的放矢,不能挂一漏万。
(八)明确题型,有备无患(语言表达与运用)
语言表达与运用包括扩充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几个考点,是近年来考查的重点。命题形式新颖多样,每年都会出现新题型。命题的语言材料贴近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形式有写广告语、串台词、情景对话、增补文段、写点评等。这类题多属于应用文,在本轮复习中要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题型进行必要的训练,做到有备无患。
(九)勤于动笔,规范训练(作文)
写作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平时必须严格训练。基础等级的六项要求,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打好写作的底子。在本轮复习中,要按文体训练,认真写好几篇记叙文和议论文,并适当训练说明文,熟练掌握这些文体的基本写法。同时,重点训练发展等级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力争在一个方面有所突破。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累材料,包括直接的生活材料、间接的书本材料;二是训练写作技巧,如拟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可以采取大小作文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如等级训练、文体训练采取大作文方式,技巧训练采取小作文方式。总之,在本轮复习中,要将作文的重要性真正地体现在训练中。
在方法上,要做到五结合。一是“训练点”与“能力点”结合。要把“能力点”作为训练的目标,注意总结“类型题”的解题思路,解题训练中着眼于提高某种能力或某几种综合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摸索更多的解题技巧。二是“着力点”与“考查点”结合。做每一道题,都要清楚这道题和《考试大纲》中哪一部分有关系,弄清试卷结构,清楚每一部分的考查重点和每一道题的“考查点”。 三是“常考点”与“新特点”结合。“常考点”是重点,不要因为已经考过而忽视它。同时,每年的高考题也有创新的一面,应该密切注视每个考点的“新特点”。四是“得分点”与“失分点”结合。我们平时训练,关注得比较多的往往是“得分点”,很少注意失分点。就拿高考作文来说,很多考生往往把重点放在如何审题立意和语言表达方面,而忽视了减少“失分点”,造成已经得到的分数又一点一点地流失。有的不拟题目,造成丢分;有的无视字数要求而失分;有的错别字多,卷面不整洁,结果被扣分。本轮复习时,要建立自己的“错题本”,把错误的地方分类记载下来,经常对薄弱环节进行训练,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五是“解题训练”与“心理训练”结合。高考复习训练不要只关注解题,还要关注心理训练。在第二轮复习中,特别是语文学科,有些学生可能会产生一种焦虑和急躁的心态,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不会,处处是漏洞。有些考生无法建立知识网络,无法形成系统,总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是一盘散沙。其实,语文学科虽然涉及的面广,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引起重视,不断积累,反复训练,认真梳理,就可以使语文知识系统化。
总之,第二轮复习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知识网络,掌握解题方法,形成能力。只要我们了解自己,有的放矢,用科学的方法复习,不断积累,语文是能够得到理想的分数的。
展开全部
常见易混实词辨析集锦
1.爱好/嗜好
“嗜好”一般用作名词,“爱好”除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嗜好”是指特殊的爱好,常含有贬义,多指不良的爱好。
2.安静/宁静
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 3.黯然/岸然
“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4.把戏/伎俩
前者除“杂技”的意思外,多用来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5.轻率/草率
二者都有随便的意思。“轻率”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未经过慎重考虑。如:他轻率地做出了分散突围的决定。“草率”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如:他草率地安排了一下工作,就回家了。 6.流传/留传
“流传”多指事迹、作品、消息等传下来或传播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留传”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的意思,侧重于时间上的传承。如:祖辈留传下来的秘方。 7.颁布/公布
“颁布”指公布(法令、条例)。“公布”指(政府机关的法律、命令、文告,团体的知事项)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 8.截止/截至
“截止”指(到一定期限)停止,如“报名在昨天已截止”。“截至”指截止到(某个时候),如“报名日期截至下个月底”。 9.暴发/爆发
两个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如“暴发户”“山洪暴发”。后者强调爆炸性,如“火山爆发”“爆发革命”“爆发力”。 10.度过/渡过 过度/过渡
“度过”用于时间,如“度过假期”。“渡过”指由此岸到彼岸。“过度”指超过适当的限度,如“过度疲劳”。“过渡”指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如“过渡时期”。 11.急躁/暴躁
前者侧重于“急”,有两种意思: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想马上达到目的,不做好准备就开始行动。后者侧重于“暴”指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情绪。 12.申明/声明
“申明”指郑重说明,如“申明理由”。“声明”作动词时指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用于正式场合),如“声明立场”;作名词时指声明的文告,如“发表联合声明”。 13.祛除/驱除
“祛除”指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如“祛除风寒”。“驱除”指赶走或除掉,如“驱除蚊蝇”“驱除不良情绪”。 14.贯串/贯穿
“贯串”一般用于抽象事物,如“贯串着革命精神”;“贯穿”的对象可以是抽象事物,也可以是具体事物。 15.开辟/开拓
“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创建,常说“开辟航线”。“开拓”是从小到大地发展、扩大,对象一般是范围较大的事物,如“开拓新局面”。它用于比喻义时,对象可指领域也可指胸怀,如“开拓人的心胸”。 16.发愤/发奋
“发愤”指因不满而决心努力改变现状,如“发愤图强”。“发奋”指振作起来,开始行动,如“发奋努力”。 17.编辑/编撰/编纂
“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撰”指编纂、撰写。“编纂”指编辑(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 18.审定/审订
“审定”指经过审查之后做出决定,如“审定计划”。“审订”指审阅修订,如“审订书稿”。 19.推脱/推托
“推脱”指推卸、开脱,其对象是指与自己有关的事,多为责任、错误等。“推托”指借故拒绝或推辞,其对象是指别人请求的事。 20.庇护/袒护
“庇护”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包庇,如“庇护坏人”。“袒护”指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或保护,如“袒护孩子不是爱孩子”。 21.界限/界线
“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也指尽头处,限度,多用于抽象事物。如:知识是没有界限的。“界线”一般指两个地区分界的线,多用于具体事物。如:两省之间的界线是长江。 22.辩驳/辩论/辩白/辩解
“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白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23.扶养/抚养/赡养
“扶养”侧重于养活。“抚养”除“养活”的意思外,还包括教养、爱护的意思,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爱护和教养。“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 24.国事/国是
“国事”指国家大事。“国是”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用前者的地方不一定可用后者,比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 25.功夫/工夫
“功夫”一般说的是本领、造诣。如:这幅字的功夫很深。“工夫”一般用来指时间、时候。如:他三天工夫就学会了游泳。 26.表扬/表彰
“表扬”的对象一般是好人好事,“表彰”的对象是伟大功绩或壮烈事迹等。“表扬”方式较随便,可书面,可口头;“表彰”方式较严肃、庄重,往往要做决定,授予称号、勋章,建纪念碑等。 27.营利/赢利
“营利”指主观上谋求利润。如:不能只图营利,不顾信誉。“赢利”可作名词利润讲,作动词时侧重于客观上获得利润。如:企业只有赢利,才能发展。 28.形迹/行迹
“形迹”多用来指举动和神色,如“形迹可疑”。“行迹”指行动的踪迹,如“行迹不定”。 29.原形/原型
“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或本来面目,含贬义。“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30.赔偿/补偿
前者指因自己的行动使他人或集体受到损失而给予补偿。后者指抵消损失,补足缺欠、差额。 31.误解/曲解
“误解”作动词时指理解得不正确,作名词时指不正确的理解。“曲解”指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 32.溶化/熔化/融化
“溶化”,一是化学用语,指固体的溶解,二是指冰、雪等物质变成水。这后一个意思与“融化”相同。“熔化”是物理用语,指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成液体。“融化”可以指冰、雪等物质变为水,但更多地用于抽象的事物。 33.施行/实行
施行:①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②按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如“施行手术”。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如“实行改革”“实行承包责任制”。 34.义气/意气
作名词时,“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重义气”“义气凛然”等。“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情绪。如“意气相投”“意气风发”“意气用事”等。 35.体察/体恤
“体察”指体验和观察。“体恤”指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如:领导干部应当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体察民情、体恤百姓。 36.振荡/震荡
“振荡”,主要是物理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不要把它和“振作”“振奋”等的意思相联系。“震荡”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如“回声震荡”“人心震荡”等。(“振动”和“震动”的区别,与此大致相同。) 37.作客/做客
“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如“那两年他在广州作客”“作客他乡”等。“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如“昨天我在亲戚家做客”。 38.漫延/曼延/蔓延
“漫延”常形容水满向四周扩散;“曼延”指连绵不断地向远处延伸(多用于山脉、水流、道路);“蔓延”则指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既可以指抽象事物,也可以指具体事物。 39.抚育/哺育/抚恤
“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哺育”指喂养,比喻培养;“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或致残的人员,或因公牺牲以及病故的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 40.接受/接收
“接受”指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或收取(给予的东西),如“接受意见”“接受礼物”。“接收”指收受、接纳和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如“接收无线电信号”“中国政府接收了香港的主权”。前者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较广泛。“接收”所指的动作行为多带主动意味;“接受”则多带被动意味。 41.违反/违犯
“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如“违反劳动纪律”“违反民主法则”。“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律等),如“违犯宪法”。 42.权力/权利
“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与“权益”同,跟“义务”相对,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或享受的利益。 43.充斥/充满/充溢
“充斥”指到处都塞满(含厌恶意),是贬义词。“充满”泛指填满或充分具有,如“充满泪水”“充满激情”。“充溢”指充满、流露,如“脸上充溢着幸福的笑容”。 44.筹备/准备
“筹备”指筹划、准备,程度比“准备”更加周到,更加全面,多指重大的事情。“准备”多指一般行动,预先安排或筹划。 45.踌躇/犹豫/迟疑
“踌躇”指人的面部表情不果断。“犹豫”着重于人的内心活动,拿不定主意。“迟疑”指没有主见,行动迟缓,不果断。 46.草拟/起草
“草拟”指粗略地拟出草案,多指各种计划、工程设计、论文提纲的拟定。“起草”多指方针政策、规章等文件的拟定。 47.遏止/遏制
“遏止”的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制止、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某种力量。 48.干涉/干预
“干涉”着重于强行参与,横加阻挠,多指采用粗暴强硬的手段过问或制止,迫使对方服从,如“互不干涉内政”。“干预”着重于过问别人的事,如“事涉隐私,不便干预”。 49.查看/察看
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50.功效/工效
“功效”指功能、效率,如“立见功效”。“工效”指工作效率,如“提高工效”。
1.爱好/嗜好
“嗜好”一般用作名词,“爱好”除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嗜好”是指特殊的爱好,常含有贬义,多指不良的爱好。
2.安静/宁静
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 3.黯然/岸然
“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4.把戏/伎俩
前者除“杂技”的意思外,多用来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5.轻率/草率
二者都有随便的意思。“轻率”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未经过慎重考虑。如:他轻率地做出了分散突围的决定。“草率”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如:他草率地安排了一下工作,就回家了。 6.流传/留传
“流传”多指事迹、作品、消息等传下来或传播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留传”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的意思,侧重于时间上的传承。如:祖辈留传下来的秘方。 7.颁布/公布
“颁布”指公布(法令、条例)。“公布”指(政府机关的法律、命令、文告,团体的知事项)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 8.截止/截至
“截止”指(到一定期限)停止,如“报名在昨天已截止”。“截至”指截止到(某个时候),如“报名日期截至下个月底”。 9.暴发/爆发
两个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如“暴发户”“山洪暴发”。后者强调爆炸性,如“火山爆发”“爆发革命”“爆发力”。 10.度过/渡过 过度/过渡
“度过”用于时间,如“度过假期”。“渡过”指由此岸到彼岸。“过度”指超过适当的限度,如“过度疲劳”。“过渡”指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如“过渡时期”。 11.急躁/暴躁
前者侧重于“急”,有两种意思: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想马上达到目的,不做好准备就开始行动。后者侧重于“暴”指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情绪。 12.申明/声明
“申明”指郑重说明,如“申明理由”。“声明”作动词时指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用于正式场合),如“声明立场”;作名词时指声明的文告,如“发表联合声明”。 13.祛除/驱除
“祛除”指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如“祛除风寒”。“驱除”指赶走或除掉,如“驱除蚊蝇”“驱除不良情绪”。 14.贯串/贯穿
“贯串”一般用于抽象事物,如“贯串着革命精神”;“贯穿”的对象可以是抽象事物,也可以是具体事物。 15.开辟/开拓
“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创建,常说“开辟航线”。“开拓”是从小到大地发展、扩大,对象一般是范围较大的事物,如“开拓新局面”。它用于比喻义时,对象可指领域也可指胸怀,如“开拓人的心胸”。 16.发愤/发奋
“发愤”指因不满而决心努力改变现状,如“发愤图强”。“发奋”指振作起来,开始行动,如“发奋努力”。 17.编辑/编撰/编纂
“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撰”指编纂、撰写。“编纂”指编辑(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 18.审定/审订
“审定”指经过审查之后做出决定,如“审定计划”。“审订”指审阅修订,如“审订书稿”。 19.推脱/推托
“推脱”指推卸、开脱,其对象是指与自己有关的事,多为责任、错误等。“推托”指借故拒绝或推辞,其对象是指别人请求的事。 20.庇护/袒护
“庇护”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包庇,如“庇护坏人”。“袒护”指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或保护,如“袒护孩子不是爱孩子”。 21.界限/界线
“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也指尽头处,限度,多用于抽象事物。如:知识是没有界限的。“界线”一般指两个地区分界的线,多用于具体事物。如:两省之间的界线是长江。 22.辩驳/辩论/辩白/辩解
“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白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23.扶养/抚养/赡养
“扶养”侧重于养活。“抚养”除“养活”的意思外,还包括教养、爱护的意思,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爱护和教养。“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 24.国事/国是
“国事”指国家大事。“国是”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用前者的地方不一定可用后者,比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 25.功夫/工夫
“功夫”一般说的是本领、造诣。如:这幅字的功夫很深。“工夫”一般用来指时间、时候。如:他三天工夫就学会了游泳。 26.表扬/表彰
“表扬”的对象一般是好人好事,“表彰”的对象是伟大功绩或壮烈事迹等。“表扬”方式较随便,可书面,可口头;“表彰”方式较严肃、庄重,往往要做决定,授予称号、勋章,建纪念碑等。 27.营利/赢利
“营利”指主观上谋求利润。如:不能只图营利,不顾信誉。“赢利”可作名词利润讲,作动词时侧重于客观上获得利润。如:企业只有赢利,才能发展。 28.形迹/行迹
“形迹”多用来指举动和神色,如“形迹可疑”。“行迹”指行动的踪迹,如“行迹不定”。 29.原形/原型
“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或本来面目,含贬义。“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30.赔偿/补偿
前者指因自己的行动使他人或集体受到损失而给予补偿。后者指抵消损失,补足缺欠、差额。 31.误解/曲解
“误解”作动词时指理解得不正确,作名词时指不正确的理解。“曲解”指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 32.溶化/熔化/融化
“溶化”,一是化学用语,指固体的溶解,二是指冰、雪等物质变成水。这后一个意思与“融化”相同。“熔化”是物理用语,指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成液体。“融化”可以指冰、雪等物质变为水,但更多地用于抽象的事物。 33.施行/实行
施行:①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②按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如“施行手术”。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如“实行改革”“实行承包责任制”。 34.义气/意气
作名词时,“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重义气”“义气凛然”等。“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情绪。如“意气相投”“意气风发”“意气用事”等。 35.体察/体恤
“体察”指体验和观察。“体恤”指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如:领导干部应当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体察民情、体恤百姓。 36.振荡/震荡
“振荡”,主要是物理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不要把它和“振作”“振奋”等的意思相联系。“震荡”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如“回声震荡”“人心震荡”等。(“振动”和“震动”的区别,与此大致相同。) 37.作客/做客
“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如“那两年他在广州作客”“作客他乡”等。“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如“昨天我在亲戚家做客”。 38.漫延/曼延/蔓延
“漫延”常形容水满向四周扩散;“曼延”指连绵不断地向远处延伸(多用于山脉、水流、道路);“蔓延”则指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既可以指抽象事物,也可以指具体事物。 39.抚育/哺育/抚恤
“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哺育”指喂养,比喻培养;“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或致残的人员,或因公牺牲以及病故的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 40.接受/接收
“接受”指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或收取(给予的东西),如“接受意见”“接受礼物”。“接收”指收受、接纳和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如“接收无线电信号”“中国政府接收了香港的主权”。前者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较广泛。“接收”所指的动作行为多带主动意味;“接受”则多带被动意味。 41.违反/违犯
“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如“违反劳动纪律”“违反民主法则”。“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律等),如“违犯宪法”。 42.权力/权利
“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与“权益”同,跟“义务”相对,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或享受的利益。 43.充斥/充满/充溢
“充斥”指到处都塞满(含厌恶意),是贬义词。“充满”泛指填满或充分具有,如“充满泪水”“充满激情”。“充溢”指充满、流露,如“脸上充溢着幸福的笑容”。 44.筹备/准备
“筹备”指筹划、准备,程度比“准备”更加周到,更加全面,多指重大的事情。“准备”多指一般行动,预先安排或筹划。 45.踌躇/犹豫/迟疑
“踌躇”指人的面部表情不果断。“犹豫”着重于人的内心活动,拿不定主意。“迟疑”指没有主见,行动迟缓,不果断。 46.草拟/起草
“草拟”指粗略地拟出草案,多指各种计划、工程设计、论文提纲的拟定。“起草”多指方针政策、规章等文件的拟定。 47.遏止/遏制
“遏止”的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制止、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某种力量。 48.干涉/干预
“干涉”着重于强行参与,横加阻挠,多指采用粗暴强硬的手段过问或制止,迫使对方服从,如“互不干涉内政”。“干预”着重于过问别人的事,如“事涉隐私,不便干预”。 49.查看/察看
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50.功效/工效
“功效”指功能、效率,如“立见功效”。“工效”指工作效率,如“提高工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个人看来 语文复习以错字、病句为主,作文多写写好句子,格式段落清晰些就可以了……至于文言文之类的,很轻松就能理解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希望对你有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语文提高空间比较小,建议第二轮复习以复习错题为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是全国统考还是自主命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