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只有文科,没有理科呢?
古代科举考试没分文理科,因为在封建的农业社会,分工并不复杂,社会的运行、发展,主要靠朝廷的文治武功,农业发展比较好,国家就能有效运行,不需要多少理工科知识。
在古代,农业对工商类技术的需要不多,要求相对简单,大多通过师带徒或继承就能学成,不需专门培养选拔,这些行业仅是农业的补充,不被重视。
科举考试以文取士为主,是因为朝廷主要选拔治国理政人才。封建社会都是文士治天下,也只有他们能谋略天下,治理国家。
但是,那时还是有理工学科的存在,这主要集中在和当时生活关系很密切的领域,如医学、数学、地理、水利、农业,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周髀算经》《水经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专业类书籍。有些也只在封建社会中后期才出现,例如明代的《农政全书》《几何原本》《考工记解》,它是社会分工趋于复杂,并受到西方科学影响的结果。
这些学科虽然是补充,但是统治阶层仍然需要专业人才来做相应的工作,所以科举考试虽然没有分文理科,并不代表没有类似现在理科类的科考项目。
在唐代,常科有几十种,其中就有明算和医科之类的科目。明算是选拔数学人才,所考内容有《周髀》《九章》等十几项;医科选医生(如太医),内容有经络、药方、本草等。唐代还设过一些其它非文的诸科,大都是临时决定是否开考,不像常科年年举行。到宋元,医、算考的内容更复杂。唐、宋、元还设过天文科。清代1898年,受西方影响,设经济特科。
朝廷通过这些科,为相关部门选拔专门人员,担任非常低等的吏员,作为辅佐,选拔的人才极少,社会地位低得少见史书记载。明末,已有数学、地理、医学等西方专业知识传入中国,但是没进入科举考试范围。
在重文轻技、追求统治权术的理念支配下,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可能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上有什么大的进步,最终导致落后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