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去世后,蒙恬协助扶苏公子起兵,他们能成功夺得皇位吗?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死在沙丘,本来遗嘱有意传给公子扶苏,但被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阴谋篡改,而立胡亥为太子,并且假诏下令扶苏和蒙恬自杀。李斯安排亲信持假诏到上郡,命令并监督了扶苏自杀,扶苏选择了自杀。蒙恬拒绝自杀,被现场剥夺兵权,之后囚禁。这就是著名的沙丘之变。
假如蒙恬协助扶苏起兵夺取皇位,那就是与李斯、赵高和胡亥为代表的中央势力相抗,毕竟胡亥是名义上的太子。胡亥和李斯手里有秦始皇的遗诏,李斯又是当朝丞相可以代表皇帝,所以就能够调动全国的兵力资源来打击扶苏。至于,扶苏夺取皇位能否成功,下面从双方兵力、政治因素和朝中政治势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秦朝当时兵力情况,以及双方所能调动的作战兵力:
1.蒙恬、扶苏方面的兵力情况:
蒙恬当时是北方统帅,副手是王离,领兵驻扎在上郡,扶苏为监军,统领兵马30万,部署在长城一线,任务是以长城为险隘对北方匈奴进行遏制和抵御。
如果蒙恬和扶苏决定起兵,全部兵力也就是30万,基本没有什么人员可以作为补充兵力之用。
2.李斯、胡亥方面的中央政府兵力情况:
屠睢当时是南方统帅,监军是赵佗(秦始皇的侍卫出身),率领兵马50万,主要在两广一带,控岭南、慑百越。属于中央调动,至少可以抽调40万兵力用于中央应对兵变。
章邯率领约10万部队,监督修骊山墓和阿芳宫,其他京城及各郡部队约90万人。属于中央调动,如发生兵变,至少可抽调50万大军(甚至更多),来阻击应对蒙恬、扶苏的部队。
同时,中央统一安排修建阿芳宫、骊山墓地及各驰道、水渠的徭役等大约100万人,这部分人,是可以作为中央军的兵员补充。
综上对比,蒙恬、扶苏所率部队,对阵李斯、胡亥的中央势力,兵力对比约是1:3,且蒙恬方面没有后续兵力作为补充,在兵力和后劲方面都明显不占优势。
二、蒙恬、扶苏起兵夺取皇权的政治因素影响:
在任何朝代,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也就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充足的理由,否则不会被世人所认同。
沙丘之变,李斯、胡亥和赵高已经把秦始皇的遗诏更改,立了胡亥为太子,无论真假,这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改变不了。这种情况,在全国各阶层来说,就只会认胡亥是未来的皇上。况且,李斯一伙还罗列了扶苏、蒙恬的很多错误,以秦始皇的名义进行斥责,并下令要他们自杀。
在这个时候,蒙恬、扶苏不遵圣谕,就是“抗旨不遵”,可以按照谋逆罪论处。如果再起兵想夺取皇位,那就更是“师出无名”,造国家的反。这种情况下,他们手下数十万兵的思想,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想不通,不会积极响应的。
缺乏正当的起兵理由,而盲目起兵,就会人心浮动,作战力量就必定不会团结一心、勇敢向前。因为师出无名、仓促起兵,就会造成人心不稳、人心离散,所以打仗必输。
三、秦朝当时政治权力情况,及双方的对比:
1.蒙恬、扶苏方面的政治势力:
扶苏在“焚书坑儒”时,因多次进谏触怒秦始皇,被贬至上郡,远离了朝廷中的权力圈子,也就与一些朝中实力派人物走的不多。
蒙恬是北方统帅,属于中央统管,在全国的高级将领方面可以进入前三名,也算不上绝对的领先,还是有潜在替代者。
蒙毅,上卿,蒙恬的弟弟,赵高的死对头,与他同级别的至少有80人以上。
他们的政治势力,核心就是蒙恬两兄弟,因为属于造反,别的人基本不敢靠近。
2.李斯、胡亥方面的中央政治势力:
李斯,左丞相,他既是秦朝统一六国的开国功勋,又协助秦始皇治理国家多年,从中央到地方拥有超高的影响力,也拥有强大的网络关系,绝对是实权派人物。
赵高,中车府令,太监,他跟着秦始皇多年,是秦始皇心腹之人,在政府的各级层也会有一定的势力。
冯去疾,右丞相,与李斯一起协助秦始皇处理国家事务。
屠睢,南方统帅,属于中央统管,在全国的高级将领方面可以进入前三名。
章邯,督建骊山墓和阿芳宫,属于中央统管,在全国的高级将领方面可以进入前三名。
综上对比,蒙恬、扶苏一方的政治势力,对阵李斯、胡亥的中央势力,因李斯的地位影响力太大无人撼动,加上“师出无名”,会有大部分官员不支持,所以对比结果不超过的1:3,出于绝对弱势。
结语:
秦始皇的死,事处突然,扶苏没有思想准备,自然他想的也不会太多。这个情况,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和朱棣的“靖难之变”无法比,他们都是早有预谋和做了长期准备的,而且其本人在军中都有很高的威望,手底下也经过多年地培养,笼络了一大批实力将领和谋士,加上某些方面也算师出有名,所以能够赢得胜利。
凡能成就大事的人,无不是城府深,能隐忍的枭雄。然而,扶苏这个人的个性,相对偏善、不狠,还有点迂腐,从他不听蒙恬的意见就可以看出,这也注定了他悲剧式的命运。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师出无名,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全体人员的思想、决心,所以不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