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福临顺利登位,多尔衮与豪格为何只能眼巴巴的看着?
确切地说,是皇太极暴毙之后,代善无意争夺情况下。选择福临,是坐拥两白旗的多尔衮,与坐拥两黄旗、正蓝旗的豪格博弈的结果。
皇太极死因
1643年(崇德八年),《清史稿》记载:“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
无疾,恐怕不是事实。1641年(崇德六年),与明朝松山大战前夕,后金军队便因皇太极鼻子出血,被迫推迟出发时间。朝鲜方面也有,皇太极一边打仗一边用碗鼻血的记载。
势均力敌
虽然努尔哈赤留下“八和硕贝勒共议议国政”,共商国是的遗命。皇太极上台后,却改其初衷,加强集权,抑制打压其他旗的实力,用原属于自己的两白旗变来了多尔衮兄弟,实力更强的两黄旗,还剥夺了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但皇太极的猝死,又回到了“八和硕贝勒共议议国政”的原点。此时,有实力继承皇位的代善,明确表态无意争夺皇位。皇位的继承人,落在了皇太极长子豪格与多尔衮。
· 豪格:继承了皇太极的两黄旗,以及正蓝旗。本人早在努尔哈赤时间,出征蒙古有功,封为贝勒。之后又因有战功,封为肃亲王,主管户部,军、政方面才能都不弱。
· 多尔衮:皇太极十四弟,坐拥两白旗,背后还有两位能征善战的同母胞弟,阿济格和多铎。其军政方面的才能,无人出其右,备受皇太极青睐,说:朕爱尔过于诸子弟,赖尔独厚,以尔勤劳国政,恪遵朕命故也(意思是:你很能干,我很看好你哦)。
折中选择福临
皇太极逝世后五天,梓官摆在其生前议政的崇政殿。八和硕贝勒齐聚于此,共推皇位继承人。殿外是全副两黄旗造势,企图武力胁迫,类似于当年齐桓公灵堂前的“束甲相攻”。
多尔衮、多铎、豪格等人是粉墨登场,结果是:豪格赌气退出,但两黄旗大臣以死相逼,不愿非皇太极子嗣继承皇帝。代善、齐尔哈朗虽有心做豪格的僚机,但又担心得罪多尔衮,不方便表态。
多尔衮的睿亲王,真不是盖的。分析形势,如果执意要登上帝位,往小的说,能不能走出殿门还是个问题。往大的说,势必会造成豪格的三旗与自己两白旗的兵戎相见,会对后金的基业造成毁灭性打击。于是,多尔衮推出了福临作为皇位继承人选,拉上齐尔哈朗共同摄政。
1. 首先,虽然摄政王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
2. 其次,不能选择年纪过大的,容易掌控,福临年且六岁,可以摄政时间长点,其母庄妃是皇太极后期极为宠爱的妃子,也可以说得过去。
分析各方· 豪格:如果豪格也出任摄政王,多尔衮必然不接受,毕竟他已经做出了让步,不继承皇位。加上豪格赌气说出的:福少德薄,非所堪当。视为放弃了继承,自然无话可说;· 齐尔哈朗:是在皇太极力主下,当上的镶蓝旗旗主,更倾向两黄旗。才能不及多尔衮,自然能被双方所接受;· 代善:代善本无意皇位,也不愿得罪任何一方,能接受福临继位;· 两黄旗大臣:只要是拥戴皇太极子嗣,留住两黄旗在八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