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能暗度陈仓,魏延提出了相似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为何不听?
原因很简单……
诸葛亮认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一定的风险性,没有十全的把握。而大军平吞陇右地区,则可以趁敌不备,出其不意的轻松拿下陇右诸郡,有十全的把握。故不采纳魏延的计谋……
看一下“三国志”原文: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参考,《三国志·魏延传》
以上为“三国志”陈寿所记载的……
这边没有交代详细的行军路线,只说魏延想要请兵万人,诸葛亮安从坦道,效仿当年韩信的暗渡陈仓的故事,会军于潼关。
关于“子午谷”一说,出自裴松之引注的“魏略”,且看原文:
延曰:“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而,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抵达。如此则一举咸阳以西可定矣。
魏略所说,可以信,但不可尽信……毕竟魏略乃魏人鱼豢所著,而且是私撰史本。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未付诸实践,只是魏延的个人想法,魏人所能参考的,大多为后期遥传……而蜀国虽然无史官一职,却也不乏民间史匠,或者私撰史家,这些人甚至有当面采访魏延的机会,所以更具真实性。
陈寿的三国志中,魏延提出“异道会于潼关”,陈寿所依据的,必定出自蜀料,所以基本可以否定攻打长安一说。
实际想想都不可能,魏延领一万军马,凭什么去攻打固若金汤的汉庭旧都。
所以魏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趁敌毫无防备,出其不意地拿下潼关,然后凭借潼关之险,阻断魏军的水路支援,给诸葛亮拔取陇右争取时间。
当然!他的行军路线,鱼豢是有研究的,只能走子午谷一条捷径。魏延的行军路线应该错不了,由褒中出,穿过子午谷道,绕过长安,经过蓝田附近,直插潼关。
这条路确实凶险,有失败的可能。毕竟要绕过长安,万一被发现了,所有计划都会付之一炬。
很多人认为,魏延会在子午谷被伏,或者过不了子午谷。以司马勋、曹真为例
这种说法我之前就反驳过,温桓的北伐与诸葛亮的北伐大不相同,温桓的北伐,发生在两军警觉性非常高的情况下,被伏击属于情理之中。而诸葛亮的北伐,是沉淀了五年之后的一次突然袭击,在曹魏的正面战场上,尚且毫无防备,他们又岂能料到子午谷道呢?
而曹真三十日难出子午谷,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天降大雨三十日。不光曹真急难行军,正面战场的司马懿,同样受大雨阻碍,泥泞难以行进。
所以,魏延的计谋,最大的问题并不在此……
最大的问题是绕过长安的时候,及有可能被长安城中的守军发现。毕竟长安这个地方,是曹魏的军事重镇,汉庭故都之所在,警觉性势必不会差。
一旦被发现了,魏延即全军覆没……
可一旦魏延顺利的通过了长安,那么潼关,魏延以一万兵马,而且是出其不意,在敌军毫无防备之下,完全有可能拿下关隘。
只要拿下潼关,凭借这一万兵马,闭关不出,纵使曹魏百万雄师至,估计也得啃好长一段时间。
毕竟潼关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走渭、洛,汇黄河抱关之要;西有华山为屏障,东有高峰、深崖据其险;中间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仅供一人一车通行,关门一闭,固若金汤。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诸葛亮认为,安从坦道的话,敌方陇右地区毫无防备,可以有十全的把握拿下陇右诸郡,完全没必要去冒这个险。
只不过他失策了,仅仅三郡投降了他,其他两郡迅速组织抵抗,坚守待援……待到明帝坐驾长安,曹真、张郃抵达陇右,一切都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