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
对历史和哲学的慧芹冲认识,能够给大多数正受到当代偏颇观念所左右的科学家们一种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性。这种由哲学的洞察力所创造的独立性,依我看来,正是一个工匠或专家,与一个真正的真理追求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 爱因斯坦
图1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拉斐尔创作的壁画“雅典学院”,画中描绘了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种人物的群像,表现出科学与哲学之间悠久的历史渊源(Laplane引自网络)
历史上,哲学和科学有着很深的渊源。然而,现代科学家往往认为哲学与科学完全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法国国家研究中心-索邦大学的Laplane等2019年在PNAS上发文,提出哲学对于科学的积极作用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澄清科学概念、批判和辩证理解科学假设和方法、形成新的概念和理论、促进学科交叉,并通过三个实例论证了哲学对科学产生的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Laplane, 2019)。
1. 干细胞概念的澄清促进肿瘤治疗
“stemness”一词源自哲学领域,最早用来描述研究事物本质的工具,如今用来描述干细胞的特性——细胞干性。事实上,细胞干性一词在当今的科学界被解释为四种不同的属性含义:细胞固有属性、在特定环境中选择性表达的属性、非干细胞经诱导表现出的外在属性以及在系统或组织水平上的细胞群属性 (Clevers, 2016)。然而,肿瘤治疗的过程中却没有考虑到对以上多种含义的区分,所谓的针对癌症干细胞开发的肿瘤药物,事实上效果差异显著。哲学分析强调了肿瘤学和干细胞生物学中重要的语义和概念问题,为肿瘤治疗方法构建了新的研究框架。在这一框架中,肿瘤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细胞干性的所有可能含义。
2. 免疫不连续理论和共生微生物组理论的提出
哲学对于“自我”与“非我”的辩证思想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促进了两个重要科学理论的发展:免疫不连续理论和共生微生物组理论。
免疫不连续理论(The discontinuity theory of immunity)认为免疫不仅发生在机体识别“非我”与“危险”信号时,更多地是在检测到突变刺激时触发免疫反应,从而阐明了许多重要的免疫学现象,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以及免疫耐受等,批判性的哲学思想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Pradeu et al., 2013)。受到哲学的辩证思想的启发,共生微生物组理论认为所有生物体都是与定殖于体内的微生物共同组成的集合体,而非遗传学角度的单个个体,一个生命体的功能是由构成它的全部微生物系统决定的,这为重新认识和定前歼义生命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McFall-Ngai et al., 2013)。
3.哲学对认知科学的影响
哲学在认知科学领域建立了里程碑式的理论,对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计算主义的思想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认知计算主义的基本主首伏张就是认知的本质是计算,这成为了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为人类认识自身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图2 “哲学”用希腊字母φ表示,哲学从理论和实验等各个层面对科学产生着影响,近期在干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共生微生物组和认知科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Laplane认为哲学与科学在逻辑推理、概念分析和严谨论证方面具有共通性,哲学对于科学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缺少哲学的科学会在泛滥的数据中举步维艰;忽视历史与宽度的探索将进一步割裂独立的学科;过于强调方法与实验结果将使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愈发浅薄。Laplane呼吁科学研究人员和哲学家之间精诚合作,为各个层次的科学进步
对历史和哲学的慧芹冲认识,能够给大多数正受到当代偏颇观念所左右的科学家们一种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性。这种由哲学的洞察力所创造的独立性,依我看来,正是一个工匠或专家,与一个真正的真理追求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 爱因斯坦
图1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拉斐尔创作的壁画“雅典学院”,画中描绘了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种人物的群像,表现出科学与哲学之间悠久的历史渊源(Laplane引自网络)
历史上,哲学和科学有着很深的渊源。然而,现代科学家往往认为哲学与科学完全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法国国家研究中心-索邦大学的Laplane等2019年在PNAS上发文,提出哲学对于科学的积极作用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澄清科学概念、批判和辩证理解科学假设和方法、形成新的概念和理论、促进学科交叉,并通过三个实例论证了哲学对科学产生的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Laplane, 2019)。
1. 干细胞概念的澄清促进肿瘤治疗
“stemness”一词源自哲学领域,最早用来描述研究事物本质的工具,如今用来描述干细胞的特性——细胞干性。事实上,细胞干性一词在当今的科学界被解释为四种不同的属性含义:细胞固有属性、在特定环境中选择性表达的属性、非干细胞经诱导表现出的外在属性以及在系统或组织水平上的细胞群属性 (Clevers, 2016)。然而,肿瘤治疗的过程中却没有考虑到对以上多种含义的区分,所谓的针对癌症干细胞开发的肿瘤药物,事实上效果差异显著。哲学分析强调了肿瘤学和干细胞生物学中重要的语义和概念问题,为肿瘤治疗方法构建了新的研究框架。在这一框架中,肿瘤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细胞干性的所有可能含义。
2. 免疫不连续理论和共生微生物组理论的提出
哲学对于“自我”与“非我”的辩证思想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促进了两个重要科学理论的发展:免疫不连续理论和共生微生物组理论。
免疫不连续理论(The discontinuity theory of immunity)认为免疫不仅发生在机体识别“非我”与“危险”信号时,更多地是在检测到突变刺激时触发免疫反应,从而阐明了许多重要的免疫学现象,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以及免疫耐受等,批判性的哲学思想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Pradeu et al., 2013)。受到哲学的辩证思想的启发,共生微生物组理论认为所有生物体都是与定殖于体内的微生物共同组成的集合体,而非遗传学角度的单个个体,一个生命体的功能是由构成它的全部微生物系统决定的,这为重新认识和定前歼义生命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McFall-Ngai et al., 2013)。
3.哲学对认知科学的影响
哲学在认知科学领域建立了里程碑式的理论,对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计算主义的思想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认知计算主义的基本主首伏张就是认知的本质是计算,这成为了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为人类认识自身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图2 “哲学”用希腊字母φ表示,哲学从理论和实验等各个层面对科学产生着影响,近期在干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共生微生物组和认知科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Laplane认为哲学与科学在逻辑推理、概念分析和严谨论证方面具有共通性,哲学对于科学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缺少哲学的科学会在泛滥的数据中举步维艰;忽视历史与宽度的探索将进一步割裂独立的学科;过于强调方法与实验结果将使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愈发浅薄。Laplane呼吁科学研究人员和哲学家之间精诚合作,为各个层次的科学进步
展开全部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一向是科学技术哲学这门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时代的演进,我们应当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不断进行反思,以期以此为切入点,不断把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推向前进。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包括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和科学对哲学的作坦旁用等多项内容。本文仅就哲学对科学的作用的有关问题,略陈些许陋见。其一,科学研究尤其理论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辩证法的帮助;其二,辩证法对科学研究作用的性质是提供方法、准则,甚或是支配性的;其三,辩证法之所以对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基本的原因是:(1 )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过程具有不可抗拒的辩证性质,即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仿信丛的,因而需要研究者具有高度的辩证意识,才能更有效地研究自然界;(2)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范畴充满了辩证属性。 即这些范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性的。对立的范畴往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3)自然科学的某些研究, 往往可以从哲学史上关于外在世界普遍联系的某些见解,即具有辩证观点的命题那里,受到启发。如古希腊的原子论哲学对于道尔顿的原子论研究、笛卡尔的运动原理对于能量守恒原理的研究等等,都是有巨大启发意备樱义的;(4)自然科学研究中某些坏哲学造成的思想上的混乱和纷扰, 运用辩证法的武器可以有效地予以抵抗和清除。例如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潮经常侵蚀科技队伍,如果科学家能自觉地学习辩证法就可以有效地消除这些坏哲学的消极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哲学教你认识自己,科学教你认识世界。
人类太渺小,在芸芸众生中,在大自然中,在地球上我们渺小的不如一粒尘埃。
地球太渺小了,在太阳系在银河系的地球,渺小的不如一粒毕轿尘埃。
太阳太渺小了,在银河系,在宇宙中它渺小的不如一粒尘埃。
然而在我们每个人身体里边,在我们的意识里边,还有一个宇宙。我们存在于宇宙当中,我们是宇宙组成的一份子,但是我们更希望我们自己就是全宇宙。
我们想要变得无敌或者永生,我们就要认识自己,认识宇宙,认识自己和宇宙的关系,认识自己和自然的关系,认识自己和地球的关系,认识自己和其他生物其他人其他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生存之道,相处之道,缘起缘灭,生猛氏生死死,在宇宙中,万事万物当中,在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当中,它都会遵循一个共同的原规律。这是哲学思考的范畴。
哲学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以平常心,合理的存在于天地之间。
而真正能改变生活的,是科学科技,不是哲学。哲学所改变的是我们的思想和精神。
科学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工具,然而科学是什么样边界了。哲学可以限定人类行为的边界。
举个例子,人类的微观物理理论研究到原子水平的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决定就可能毁灭地球,这个时候,是哲学限定了人类行为的边界,让我们去保护地球,保护生态,追求和平。
所以有人说,哲学指引科学的发展,这个话我认为是错误的手知肆。哲学可以为人类使用科学提供指引。
人类太渺小,在芸芸众生中,在大自然中,在地球上我们渺小的不如一粒尘埃。
地球太渺小了,在太阳系在银河系的地球,渺小的不如一粒毕轿尘埃。
太阳太渺小了,在银河系,在宇宙中它渺小的不如一粒尘埃。
然而在我们每个人身体里边,在我们的意识里边,还有一个宇宙。我们存在于宇宙当中,我们是宇宙组成的一份子,但是我们更希望我们自己就是全宇宙。
我们想要变得无敌或者永生,我们就要认识自己,认识宇宙,认识自己和宇宙的关系,认识自己和自然的关系,认识自己和地球的关系,认识自己和其他生物其他人其他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生存之道,相处之道,缘起缘灭,生猛氏生死死,在宇宙中,万事万物当中,在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当中,它都会遵循一个共同的原规律。这是哲学思考的范畴。
哲学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以平常心,合理的存在于天地之间。
而真正能改变生活的,是科学科技,不是哲学。哲学所改变的是我们的思想和精神。
科学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工具,然而科学是什么样边界了。哲学可以限定人类行为的边界。
举个例子,人类的微观物理理论研究到原子水平的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决定就可能毁灭地球,这个时候,是哲学限定了人类行为的边界,让我们去保护地球,保护生态,追求和平。
所以有人说,哲学指引科学的发展,这个话我认为是错误的手知肆。哲学可以为人类使用科学提供指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哲学指导科学”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理想,比如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都曾把哲学视为某种“第一学科”。哲学高高在上,为各学科奠基,各学科却不能反过来对哲学指手画脚。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科学已经迅猛发展,哲学却刚从德国唯心论的泥潭中脱身。这时,哲学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骄傲,反而亟需给自己找点事儿干,证明自己的价值。

于是,问题不再是哲学如何指导科学,而是哲学与科学如何分工。有人认为,哲学研究最普遍抽象的东西,而科学研究较为具体的东西;有人认为,哲学进行先验反思,而科学进行经验研究;有人认为,哲学研究价值和规范性,而科学研究事实。
曾经更流行的观点陪帆是,哲学是关于概念或语言的研究——搞清楚命题什么条件下有意义、什么条件下为真,或者搞清楚一些概念的正确意思,从而不仅消除哲学困惑,也让科学家少犯点糊涂。
这时也出现了一个新学科叫“科学哲学”,专门对科学进行反思。它研究科学和伪科学有啥区别,科学研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各门科学里有哪些预设,这些预设合不合理,等等。早些时候,这些工作也不只是哲学家在搞,很多大科学家也都愿意说两句。这些问题有很多都与科学实践密切相关,说它们指导着实践也不为过。也有另一撮哲学家,愿意思考一些宏大叙事的问题,什么科学技术会使人异化啦,什么搞科学其实是为了追求权力啦,这些话科学家不太往心里去。

二十世纪中叶左右,科学又进步了一大截,哲学家的压力更大了。原本物理学就已经抢占了物质领域的话语权,现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又威胁到了哲学家的自留地——心灵。原本被认为只能通过“内省”曲径通幽的内心世界,现在被发现与大脑的物理现象紧密相连。于是哲学家们逐渐接受了“物理主义”,即所有事物(当然,包括心理事物)都是物理的,或者随附于物理事物。什么是“物理的”?大概来说就是物理学承认其存在的。哲学家一开始想告诉物理学家应该研究什么,什么是物质,万万妹想到啊,现在轮到物理学家告诉哲学家什么东西存在了。

尽管如此,后来的哲学家还是试图保住心灵领域的一个地盘,即现象性意识。大卫·查尔莫斯认为源岩,经验科学虽然能搞清楚意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因果关联,却无法解释意识现象为什么会产生。毕竟现象性意识是主观的,无法被还原为客观的东西,所以就算我们进行了充分的经验研究,但是——你怎么可能知道当个蝙蝠是啥感觉捏?你咋知道不存在身体和我们相同却莫得意识的僵尸捏?这个自留地保留得是否成功,是个争论中的问题。
在物理主义的背后,实际上有一个更广阔的立场,即“自然主义”。自然主义认为,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至于自然科学不研究的怪力乱神,我们就不应该假定它们存在。有些自然主义者比较极端,觉得有些哲学领域干脆交给科学家来搞算了,比如蒯因就觉得认识论就应该是心理学的一章。其他自然主义者觉得我们应该一起搞,科学家负责搞经验研究,哲学家负责搞概念分析,你待你的实验室,我坐我的扶手椅,大家各司其职,合作愉快。

随着自然主义思潮的席卷,我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一些人开始质疑,为什么概念分析就不能一起搞?很多概念来自于大众,而大众如何理解这些概念(至少部分地)是一个雹乱御经验问题,那干嘛不把大众抓来做实验看看?乍一看很悖谬,他们的名字叫“实验哲学家”。
在之前的故事中,哲学的领地一直被科学入侵,但其实科学也有需要哲学的时候。科学家总是用个别的经验证据支持普遍的结论,然而什么证据能够支持什么结论是一个哲学问题。比如当话题涉及到认知的时候,科学家一不小心就会在其中复杂的概念和逻辑关系上犯错,因此需要哲学家的帮助。二十世纪下半叶,“认知科学”的概念被提出,哲学是其6个子学科之一。现在世界各地也纷纷建立认知科学中心,哲学与科学的交流更加密切了。

至此,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已经错综复杂、一言难尽了。从人类思想史早期开始,我们就一直重视学科划分,以期达成更加合理的分工,维护学术研究的秩序。另一方面,随着学术实践的深化,我们也越来越懂得合作。在我看来,没有什么观点比T. 威廉姆森的更合时宜了。威廉姆森认为,科学和哲学之间没有实质性的界限、也不应该有界限。科学家也进行先验推理,也思考概念,而哲学家也提出经验命题,也能从经验研究中受益。我们处理问题时,不是要先分出个你我,而是啥方法有用就用啥方法——甭管它是科学的还是哲学的。这样一来,和前人相比,我们就有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态度。二十一世纪才刚开个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期待威廉姆森的观点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共识,也期望这种开放的态度能催生更美妙的智力成果。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科学已经迅猛发展,哲学却刚从德国唯心论的泥潭中脱身。这时,哲学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骄傲,反而亟需给自己找点事儿干,证明自己的价值。

于是,问题不再是哲学如何指导科学,而是哲学与科学如何分工。有人认为,哲学研究最普遍抽象的东西,而科学研究较为具体的东西;有人认为,哲学进行先验反思,而科学进行经验研究;有人认为,哲学研究价值和规范性,而科学研究事实。
曾经更流行的观点陪帆是,哲学是关于概念或语言的研究——搞清楚命题什么条件下有意义、什么条件下为真,或者搞清楚一些概念的正确意思,从而不仅消除哲学困惑,也让科学家少犯点糊涂。
这时也出现了一个新学科叫“科学哲学”,专门对科学进行反思。它研究科学和伪科学有啥区别,科学研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各门科学里有哪些预设,这些预设合不合理,等等。早些时候,这些工作也不只是哲学家在搞,很多大科学家也都愿意说两句。这些问题有很多都与科学实践密切相关,说它们指导着实践也不为过。也有另一撮哲学家,愿意思考一些宏大叙事的问题,什么科学技术会使人异化啦,什么搞科学其实是为了追求权力啦,这些话科学家不太往心里去。

二十世纪中叶左右,科学又进步了一大截,哲学家的压力更大了。原本物理学就已经抢占了物质领域的话语权,现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又威胁到了哲学家的自留地——心灵。原本被认为只能通过“内省”曲径通幽的内心世界,现在被发现与大脑的物理现象紧密相连。于是哲学家们逐渐接受了“物理主义”,即所有事物(当然,包括心理事物)都是物理的,或者随附于物理事物。什么是“物理的”?大概来说就是物理学承认其存在的。哲学家一开始想告诉物理学家应该研究什么,什么是物质,万万妹想到啊,现在轮到物理学家告诉哲学家什么东西存在了。

尽管如此,后来的哲学家还是试图保住心灵领域的一个地盘,即现象性意识。大卫·查尔莫斯认为源岩,经验科学虽然能搞清楚意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因果关联,却无法解释意识现象为什么会产生。毕竟现象性意识是主观的,无法被还原为客观的东西,所以就算我们进行了充分的经验研究,但是——你怎么可能知道当个蝙蝠是啥感觉捏?你咋知道不存在身体和我们相同却莫得意识的僵尸捏?这个自留地保留得是否成功,是个争论中的问题。
在物理主义的背后,实际上有一个更广阔的立场,即“自然主义”。自然主义认为,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至于自然科学不研究的怪力乱神,我们就不应该假定它们存在。有些自然主义者比较极端,觉得有些哲学领域干脆交给科学家来搞算了,比如蒯因就觉得认识论就应该是心理学的一章。其他自然主义者觉得我们应该一起搞,科学家负责搞经验研究,哲学家负责搞概念分析,你待你的实验室,我坐我的扶手椅,大家各司其职,合作愉快。

随着自然主义思潮的席卷,我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一些人开始质疑,为什么概念分析就不能一起搞?很多概念来自于大众,而大众如何理解这些概念(至少部分地)是一个雹乱御经验问题,那干嘛不把大众抓来做实验看看?乍一看很悖谬,他们的名字叫“实验哲学家”。
在之前的故事中,哲学的领地一直被科学入侵,但其实科学也有需要哲学的时候。科学家总是用个别的经验证据支持普遍的结论,然而什么证据能够支持什么结论是一个哲学问题。比如当话题涉及到认知的时候,科学家一不小心就会在其中复杂的概念和逻辑关系上犯错,因此需要哲学家的帮助。二十世纪下半叶,“认知科学”的概念被提出,哲学是其6个子学科之一。现在世界各地也纷纷建立认知科学中心,哲学与科学的交流更加密切了。

至此,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已经错综复杂、一言难尽了。从人类思想史早期开始,我们就一直重视学科划分,以期达成更加合理的分工,维护学术研究的秩序。另一方面,随着学术实践的深化,我们也越来越懂得合作。在我看来,没有什么观点比T. 威廉姆森的更合时宜了。威廉姆森认为,科学和哲学之间没有实质性的界限、也不应该有界限。科学家也进行先验推理,也思考概念,而哲学家也提出经验命题,也能从经验研究中受益。我们处理问题时,不是要先分出个你我,而是啥方法有用就用啥方法——甭管它是科学的还是哲学的。这样一来,和前人相比,我们就有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态度。二十一世纪才刚开个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期待威廉姆森的观点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共识,也期望这种开放的态度能催生更美妙的智力成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