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前还有十五万锦衣卫,为什么他们没有出来救国?
大部分锦衣卫选择向清朝投降,只有少部分锦衣卫为保护明朝战死沙场。
众所周知,锦衣卫是贯穿明朝的特务机构,由明太祖朱元璋设立。设立锦衣卫的目的是监察天下,能让君王做到实际上的“了然于心”。按照朱元璋的设想,锦衣卫是后世子孙手里的“底牌”,任何人都有可能反叛,唯有锦衣卫始终效忠于君王。基于这样的设想朱元璋赋予锦衣卫特殊职权:他没有上级单位,不受文武百官管辖,直接听命于君王本人。只要君王强势,锦衣卫便可任意缉拿百姓和官员,这就是平民百姓对锦衣卫“畏之如虎”的原因。
部分影视作品对锦衣卫的战斗力有所“强化”,比如《绣春刀》对锦衣卫的实力有所夸张。历史上的锦衣卫实力确实不弱,不然无法成为“天子私军”。问题是庞大的锦衣卫在崇祯时期出现问题,他们的首领骆养性首先背弃崇祯。崇祯在位后期号召百官捐款以募集军饷支持朝廷抗击清军,文武百官打着自己的算盘也就罢了,骆养性也“装聋作哑”不肯捐一两银子。
骆养性的不作为直接导致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上吊自杀,之后清军入关,骆养性干脆当起了想“二五仔”---直接向清军投降。骆养性被清军封为天津总督,只是他和吴三桂的性格很相似,是出了名的”二五仔“。明明投降清朝却想着从南明手里捞好处,于是骆养性因擅自迎接南明使臣被革职。
有这样的头领下面的锦衣卫当然是”有样学样“,面对投降清朝和保卫明朝的选择时,大多数锦衣卫选择投降。当然,少部分忠勇之士选择效忠崇祯、恪守使命,但这样的锦衣卫只是少数。综上所述,大多数锦衣卫选择向清朝投降,只有少部分锦衣卫为了保卫明朝战死沙场。
- 朝中的开国元勋皆以死尽忠,其中受胡惟庸和蓝玉株连的就多达四万五千人。当时大明在面对存亡之秋的时候,崇祯皇帝曾派出他最信任的锦衣卫前去杀敌,但当时他们已经人心涣散,并没有对战争起到很大作用,他们的这个行为也让崇祯皇帝非常失望,百姓对他们的印象也彻底颠倒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