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为什么把犯人都发配边疆,都做些什么呢?
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很多罪犯,判的虽然不是死刑,但这些人要是被朝廷给抓住了,一般都是县太老爷先会让手下的人打个几十棍子,接下来就是派几个差役带着犯人送到荒芜的边塞地带,这就是常说的发配边疆。
发配是古代的一种仅次于死刑的重型"刑莫惨于此",这种刑罚自秦汉时就有了,不过当时被流放的大多是犯事的贵族,宋朝时开始正式入律。
按各朝代的势力范围规划,拿唐朝来说吧,他南方边疆大约是广东地区,北方地区是渤海地区,拿强盛时期的清朝吧,北方的边疆是现在东北还要上去的地方,西北地区就更神了,是现在的蒙古国,南方能到南海。
另一方面,当时的边境,比如南方的岭南、云贵一带,北方的东北、西北等地,都是边疆重地,但这些地方,一般都是和少数民族杂居,一般来说气候环境都比较恶劣,比如瘴气啊,风沙啊这些,再加上民风剽悍,官府很难实行有效的管理。那么如何才能真正的有效管理这些地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加大这些地方汉人的比例,当汉人占据大多数的时候,管理也就方便起来了。所以一般国家采取的就是屯垦,在这些地方屯兵,垦荒。不过汉人是一个相对故土难离的种族,汉人很少会主动迁徙,特别是到这些穷山恶水之地。所以官府便用了这个办法,也就是让犯人去边疆,增加汉人的比例。
还有一个原因,古代边疆常常有外来侵略,而边疆需要大量的军队,也需要大量的边民来为军队服务。而且一旦受到攻击,发配的罪犯也可以临时收入军队作敢死队。不仅能扩大边疆的军事力量,也能让这些犯人有更多的用处,比杀掉强的多。
古代边疆常常会遭到倭寇的进犯,因此需要派兵守住边疆,防止遭到侵犯,一旦受到攻击,也能有兵来阻挡。因此,这些犯人也会被流放到边疆去充军,扩大边疆的军事力量,让这些犯人也有用武之地。
古代士兵非常不情愿去边界地区的边缘,派来的边防俘虏无疑是士兵的来源。另外耕地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把囚犯作为国家的自由劳动者,比俘虏得到更多的钱。所以将重罪囚犯无罪化而走进偏远地区也可以显示统治者的“善良和慷慨”。
在统治者的眼里,那些犯了重罪的人,本应该要将其处死,但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仁慈大度,就将这些犯人发配边疆,一方面可以赢得人心,另一方面可以巩固边疆,其实对于那些犯人来说,被发配边疆就是在慢性死亡,还不如直接杀掉痛快,所以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犯人在途中逃跑,就算逃跑成功的几率很小,他们也愿意尝试,不然到了目的地才是噩梦的开始。古代不像现在交通这么发达,也没有空调,没有物资补给,所以没有多少士兵原因驻守边疆,保卫边境的安稳,所以将犯人发配边疆充军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对于国家来说,关押犯人每天还要为他们提供食物,每年下来也要耗费不少财力,但是将犯人发配边疆,犯人就可以在边疆开荒种地,得到的粮食不仅可以供他们食用,剩下的还可以上交国家,这是很合算的。
如果有官员求情,说不定一段时间后就能回来了,前提是能活着回来,别说,从古至今还真有不少名人被发配边疆,包括缉毒达人林则徐、打虎英雄武二郎、铁冠道人苏东坡等等,但都很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