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中国胜利了,却为什么要签下不平等条约?
中法战争,又称清法战争,它是世界历史上都极为著名的一场战争。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这场战争有两大怪,一怪是封建落后的清朝居然打赢了当时号称“世界第二”的法国,另一怪则是清朝虽然打赢了战争,却向法国求和,同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战胜国向战败国求和,这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时人称这场战争是“法国不胜而胜,清国不败而败”。那么,到底是什么缘故,让清政府在打败法国的情况下还和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难道真的只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吗?
清政府的腐败和懦弱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是除此以外,清政府“不败而败”,确实有它的理由和考量。具体来讲,清政府在取得镇南关之役大捷以后,却向法国求和,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清军没有歼灭法军主力,法国远东军实力尚在。
二、英美等西方列强的施压,令清政府不敢趁胜追击
三、清政府担心“民变”,奉行“攘外必先安内”
在法军侵略越南和中国南部以后,慈禧是坚决主战的,她十分害怕法军占领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以后,会发动民变,再次重演“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载:“(慈禧懿旨)计殊叵测,该国(越南)积弱已久,若任其侵削,则滇、粤藩篱尽为他族逼处,后患不可胜言。”慈禧很重视越南,但她重视不是因为清朝是越南的宗主国,而是担心越南一旦失守,滇、粤等地被敌人攻陷以后,后患无穷。
在战争初期,慈禧力主与法国作战,为此她不遗余力的支持此前为清军死敌的“黑旗军”,还革除了许多主和派大臣。然而在镇南关之役以后,慈禧深感法军威胁变小,刘永福的黑旗军等地方军实力却愈发强大。滇、粤等地一直都是“民变”的源头地,慈禧担心黑旗军等地方团练会尾大不掉,“兵连祸结”会激起“民变”、“兵变”,所以转变态度,不再对法国强硬,开始向法国求和。
四、条约本身损失不大,继续作战风险不可控
许多人都诟病清政府在取得胜利以后,却和法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客观地讲,《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对清朝确实不甚有利,但它相比于其他条约,远谈不上丧权辱国。尽管这场战争结束以后,法国实现了把越南变成自己“保护国”的目的,但清政府没有赔款,没有割地,这对于清政府之前和列强所签订的条约而言,在外交上是一个不大的失败。
不过换言之,风险与机遇本就是并存的,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就是一场赌上国运的战争,日本最终赌赢了,赢得了崛起的机会,清政府不敢赌,最终任好猛人欺凌。所以,说到底,清政府“不败而败”,在打赢战氏扮争的情况下向侵略者投降,确实有苦衷,我们可以理解,但难以认同。毕竟,清政府友核桥和法国签订的一纸条约,令浴血奋战的军民们成了笑话,令清朝成了笑话,这其中的消极影响,是极其深远而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