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的特点是什么?
展开全部
在中国通用的建筑业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第一、广义的建筑业反映的是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及参与其过程的各个产业和各类活动,涵盖了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与建筑生产有关的生产和服务内容,包括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安装、建筑构配件生产、建成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相关的技术、管理、商务咨询和中介服务、相关的教育科研培训等活动,这种定义反映了建筑业真实的经济活动空间。第二、狭义的建筑业是指国家标准的产业分类中的建筑业,则属于第二产业,产业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的建造、设备、线路、管道安装、装饰装修等活动。
中国建筑业企业类型及其特点
在中国,建筑业企业可按其所有制制度分为全民所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农村建筑队等三种,其中全民所有制的比重最大。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所以受到多方面的行政干预。众多企业利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身份,利用计划或行政手段来承包项目。
建筑工程项目应根据项目的全过程综合考虑,但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业管理分阶段、分部门进行管理,仍存在行政部门进行行业管理的惯例。执行国有部门建筑项目的组织、机构按部门、专业领域、专业公司构成多元化结构。即主管各个产业和行业的中央政府部门或专业公司自行管理建筑工程和建筑企业以及建筑人员。除中国建设部外,铁道部、水利部、交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林业部、冶金工业部、邮电部及各个部门、各领域专业公司分别运营建筑管理及施工组织。
另外,中国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第一,获得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可以对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或者对主体工程实行施工承包。承担施工总承包的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非主体工程或者劳务作业分包给具有相应专业承包资质或者劳务分包资质的其他建筑业企业。第二,获得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分包的专业工程或者建设单位按照规定发包的专业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劳务作业分包给具有相应劳务分包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第三,获得劳务分包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或者专业承包企业分包的劳务作业。
中国的建筑企业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特点是企业数量繁多、规模小、经营技术水平较低。另外大多数建筑与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为70-90%。1990年代之前创建的企业大部分是由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经体制改革而来,即官商。这些企业是在垄断和政策保护伞下发展的,所以,在市场机制下竞争力非常弱。
http://blog.vsharing.com/project2007/A620375.html
http://tai.sh.sina.com.cn/taishang/scsy/593.shtml
中国建筑业企业类型及其特点
在中国,建筑业企业可按其所有制制度分为全民所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农村建筑队等三种,其中全民所有制的比重最大。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所以受到多方面的行政干预。众多企业利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身份,利用计划或行政手段来承包项目。
建筑工程项目应根据项目的全过程综合考虑,但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业管理分阶段、分部门进行管理,仍存在行政部门进行行业管理的惯例。执行国有部门建筑项目的组织、机构按部门、专业领域、专业公司构成多元化结构。即主管各个产业和行业的中央政府部门或专业公司自行管理建筑工程和建筑企业以及建筑人员。除中国建设部外,铁道部、水利部、交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林业部、冶金工业部、邮电部及各个部门、各领域专业公司分别运营建筑管理及施工组织。
另外,中国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第一,获得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可以对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或者对主体工程实行施工承包。承担施工总承包的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非主体工程或者劳务作业分包给具有相应专业承包资质或者劳务分包资质的其他建筑业企业。第二,获得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分包的专业工程或者建设单位按照规定发包的专业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劳务作业分包给具有相应劳务分包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第三,获得劳务分包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或者专业承包企业分包的劳务作业。
中国的建筑企业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特点是企业数量繁多、规模小、经营技术水平较低。另外大多数建筑与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为70-90%。1990年代之前创建的企业大部分是由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经体制改革而来,即官商。这些企业是在垄断和政策保护伞下发展的,所以,在市场机制下竞争力非常弱。
http://blog.vsharing.com/project2007/A620375.html
http://tai.sh.sina.com.cn/taishang/scsy/593.shtml
参考资料: http://zzhz.zjol.com.cn/05zzhz/system/2006/05/09/006609093.shtml
智研科信
2024-07-31 广告
2024-07-31 广告
建议在中国产业信息网找找看,中国产业信息网是一个大型行业研究咨询网站,主要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全的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智研科信提供
展开全部
1 信息化应用需求及分类
建筑行业信息化可分为企业管理层面和工程项目管理层面。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又可细分为集团公司(工程局)和子公司(工程处)两个层次的管理。集团公司(工程局)的主要管理业务为:集团公司的经营、计划、人事、财务、技术管理;对所属分公司的管理以及对所属重点项目的综合信息处理。子公司(工程处)的主要管理业务为:子公司的经营、计划、人事、财务、技术管理;对所属项目的综合信息处理。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管理业务为:与具体工程项目相关的信息处理。如,招投标、预决算、施工组织与计划、合同管理及施工现场管理等。目前,大部分企业尚未形成企业指导项目、项目依托企业,协调发展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因此,根据行业特点,我们通常将应用软件分为以下三类:
1.1 工具类
钢筋优化下料及统计技术、模板及脚手架CAD设计技术、混凝土搅拌站的自动计量、混凝土成熟测量、具有三维计算深基坑支护与支撑结构设计以及实验室数据的自动采集软件等。能与设计数据相衔接的三维图形算量技术、依据工程量清单进行计价技术、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竣工图纸绘制、设计图纸现场CAD放样以及大型工程机械使用卫星定位技术、装饰工程三维CAD设计技术、IP视频监控技术。
1.2 管理类
1.2.1 项目级
工程报价、项目成本管理、进度计划控制、项目物资管理、项目设备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安全管理、协同项目管理、三维CAD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技术,多项目综合管理;工程设计方面的模型设计技术、可视化智能设计技术、智能化二维工程设计和三维协同设计集成技术、协同设计技术等。
1.2.2 企业级
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材料采购管理、办公(OA)管理、图纸档案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设计数据转入施工阶段使用技术;知识管理、客户资源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
1.3 标准类
基础信息编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WBS分类编码标准、工作流程标准、其它与信息化相关的标准。
1.4 信息化对需求的支持
信息技术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决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产品及管理成本,促进市场销售,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优化企业供应链和产业链,进而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为达到以上目标,在基础平台建设方面,采用当今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手段,建成以光纤通讯为主,综合利用卫星通讯、数字微波、无线通讯、互联网等方式,建立起以总部为中心,向外呈星状辐射的覆盖全国及世界各地的主要分、子公司、办事处、项目部、合作伙伴、供应商的广域网络架构,实现邮件、IP电话、视频会议、远程协同办公、数据传输等网络增值应用;在信息资源标准建设方面,建立一套统一的、满足经营及管理需要的、为消除信息孤岛、提高信息利用率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及相应的标准规范;在信息安全建设方面,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研究和制订信息安全策略,解决信息系统中的身份确认、信息流加密、完整性确认和安全审计等问题,保障信息资源的合法使用。构建一体化的网络防火墙、网络带宽备份及均衡控制、网络防病毒、网络监控及预警管理系统,提高抗攻击和免疫能力,关键系统及应用数据的容灾备份系统,建立紧急状态下的安全保障措施;在数据整合及管理方面,建立基于互联网络的支持异构系统的中心数据库及智能知识库,为不同类型的业务提供专业、标准、规范的支持服务;在主营业务应用建设方面,实现网上异地的三维可视化协同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三维虚拟现实仿真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动态数据时实传输、时实监控和预警管理系统,设备租赁和物资采购的电子商务系统,实现标识标志的规范化;在业务管理建设方面,在规范业务流程及优化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建立网络化的包括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及预测分析、虚拟企业联合经营体等相互整合的管理平台。另外,在处理现有的各自独立的企业应用系统时,应采用相关技术将企业门户系统与内部管理系统连接,实现对企业分布式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系统的信息集成。
2 存在问题及解决之道
纵观当前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不难发现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认识问题
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企业领导和职工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许多企业领导尤其是“一把手”认为:“购买一些硬件设备、联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并给以一定的维护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是对信息化片面认识的表现。
因此要加强对企业领导信息化认识的培训,使其改变已习惯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企业上下要克服“信息化就是买点硬件和软件,开发点软件”这种认识上的误区。 要使他们认识到:信息是创造附加值和 财富的源泉,企业信息化虽然是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贯穿其始终,但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使企业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决策,增进运行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决定了企业信息化是为管理服务的,所以企业信息化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与企业的发展规划、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密不可分的,是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持续地改进自己的业务流程和变革管理方式。另外,不仅仅是“一把手”的问题,还包括各个业务部门的领导及业务骨干,他们才是信息化真正的主力军。
2.2 管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管理机构及职责定位不明确、没有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及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化有序推进的环境和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机制没有形成,普遍存在“信息孤岛”。出现岛内部分自给自足,却无法与岛外交换信息现象。管理模式没有统一标准,流程不透明,导致内部数据残缺,各种信息管理系统无法整合集成。
对此企业应首先确立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坚持统筹规划,业务为核,效益优先、协调发展,重点实施的原则。依照先内后外,“互动”、“交易”的顺序,由内部运转至外部协同。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赋予必要的职能权限,统一管理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另外也不能将原来落后的手工管理流程直接拷贝成电子化的流程,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适度的优化,按照先固化再优化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改进。一步到位的方式往往是不现实的,会导致陷入“泥潭”。
2.3 政策与标准
信息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应用,但目前有关法律制度和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的制订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各自为政、互不相通,已经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尽管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完全采用CAD,但还不得不以图纸的形式提交设计成果。施工单位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用图纸将所需数据再重新输入为电子板文档,或者需要经过复杂的信息转换过程,这种信息传递无疑会增加工程的成本。
因此国家应通过强制的法律法规保证跨行业间的互联互通,同时加快通用公共信息标准代码的建设工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应组织相关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以及充分利用外部市场化的资源等,重点编制材料编码、WBS编码、费用编码、文档结构、文档控制流程等一系列对大型集成应用有关键影响的基础编码。企业首先应尽量采用国标及行业标准,同时根据自己的特殊性编制相关的专业标准。
2.4 应用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大部分以开发单机版应用软件为主,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动传递。
2. 应用面不广,目前真正使用计算机来进行建筑施工辅助管理的仅仅是一些重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方法、实力比较雄厚的施工企业,或者说仅仅是这些单位的某些部门在用。相关的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在施工企业的运用远不及辅助设计软件在建筑设计院中那样普及。
3. 应用的深度不够,大多数企业停留在日常工作数字化层面上。
4. 应用的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集成优势进行信息交流,忽略了信息技术互动性带来的管理效应。
5. 国内某些专项施工工艺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而在日本已采用自动化施工系统,不仅将施工现场作为一个车间,而且实现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化流水线施工。
6. 国内一些具有影响的软件开发商大多将业务重点放在项目管理层面上。但如何将项目层面与企业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价值,积极应对WTO的挑战是摆在广大施工企业和软件开发商面前的一大课题
7. 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缺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管理部门设备条件较差,信息收集、处理、加工能力较低,甚至有些地方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
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发展的过程。因此企业必须跟据自身的能力、特点来决定采取何种发展策略,优先开发何种应用系统。如果需求明确、必须保证核心业务的秘密、自身具有强大的开发及维护实力,可以采用自主开发;如果需求明确、自身开发力量弱、可进行一般的维护,可采用合作开发;如果需求明确,但不具备开发维护实力,可采用外包方式。另外,要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引进先进技术产品是手段,消化、吸收是关键,自主创新才是目的。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注重实效,切勿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还要充分享受政府及社会的政策性资源和公共资源,积极利用现有基础和技术成果。应采用试点引路,面上推广的策略。选择若干类型相近,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示范,用其信息化成功经验和模式启迪和引导其他企业探索自身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2.5 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严重不足,人员结构也不合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分布式网络和协同应用软件的出现使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联结起来,有助于推动真正的信息经济的到来。网络为人们创造了新的体验,使之发现了处理事务的新方式。因此,企业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吸引并留住最精明、最能干的人,这已成为推动企业变革的一个重要力量。
所以要加强职工队伍教育,重视计算机人才的发现、培养、引进以及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随时储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以及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经验,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知识。充实有关专家知识库,为建立本企业有特色的专家系统打下基础。建立CIO负责制,由企业领导担当CIO,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这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另外要设计相应机制,为企业的IT人员提供一条有光明前景的升迁之路。
3.结束
先进国家在刚开始时也都全力抓信息化,抓电脑化,抓网络化,但生产效率并没有上去,实践证明抓信息化的同时,要 抓管理的改革,要面向顾客,面向市场,创造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管理方式才能使企业持续向前发展。当然这种改革是痛苦的,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许多企业是被社会发展推着,被自身利益逼着跌跌 撞撞地走向信息化之路的,但这又是必须的,是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迈进的必经之路。
建筑行业信息化可分为企业管理层面和工程项目管理层面。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又可细分为集团公司(工程局)和子公司(工程处)两个层次的管理。集团公司(工程局)的主要管理业务为:集团公司的经营、计划、人事、财务、技术管理;对所属分公司的管理以及对所属重点项目的综合信息处理。子公司(工程处)的主要管理业务为:子公司的经营、计划、人事、财务、技术管理;对所属项目的综合信息处理。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管理业务为:与具体工程项目相关的信息处理。如,招投标、预决算、施工组织与计划、合同管理及施工现场管理等。目前,大部分企业尚未形成企业指导项目、项目依托企业,协调发展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因此,根据行业特点,我们通常将应用软件分为以下三类:
1.1 工具类
钢筋优化下料及统计技术、模板及脚手架CAD设计技术、混凝土搅拌站的自动计量、混凝土成熟测量、具有三维计算深基坑支护与支撑结构设计以及实验室数据的自动采集软件等。能与设计数据相衔接的三维图形算量技术、依据工程量清单进行计价技术、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竣工图纸绘制、设计图纸现场CAD放样以及大型工程机械使用卫星定位技术、装饰工程三维CAD设计技术、IP视频监控技术。
1.2 管理类
1.2.1 项目级
工程报价、项目成本管理、进度计划控制、项目物资管理、项目设备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安全管理、协同项目管理、三维CAD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技术,多项目综合管理;工程设计方面的模型设计技术、可视化智能设计技术、智能化二维工程设计和三维协同设计集成技术、协同设计技术等。
1.2.2 企业级
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材料采购管理、办公(OA)管理、图纸档案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设计数据转入施工阶段使用技术;知识管理、客户资源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
1.3 标准类
基础信息编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WBS分类编码标准、工作流程标准、其它与信息化相关的标准。
1.4 信息化对需求的支持
信息技术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决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产品及管理成本,促进市场销售,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优化企业供应链和产业链,进而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为达到以上目标,在基础平台建设方面,采用当今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手段,建成以光纤通讯为主,综合利用卫星通讯、数字微波、无线通讯、互联网等方式,建立起以总部为中心,向外呈星状辐射的覆盖全国及世界各地的主要分、子公司、办事处、项目部、合作伙伴、供应商的广域网络架构,实现邮件、IP电话、视频会议、远程协同办公、数据传输等网络增值应用;在信息资源标准建设方面,建立一套统一的、满足经营及管理需要的、为消除信息孤岛、提高信息利用率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及相应的标准规范;在信息安全建设方面,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研究和制订信息安全策略,解决信息系统中的身份确认、信息流加密、完整性确认和安全审计等问题,保障信息资源的合法使用。构建一体化的网络防火墙、网络带宽备份及均衡控制、网络防病毒、网络监控及预警管理系统,提高抗攻击和免疫能力,关键系统及应用数据的容灾备份系统,建立紧急状态下的安全保障措施;在数据整合及管理方面,建立基于互联网络的支持异构系统的中心数据库及智能知识库,为不同类型的业务提供专业、标准、规范的支持服务;在主营业务应用建设方面,实现网上异地的三维可视化协同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三维虚拟现实仿真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动态数据时实传输、时实监控和预警管理系统,设备租赁和物资采购的电子商务系统,实现标识标志的规范化;在业务管理建设方面,在规范业务流程及优化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建立网络化的包括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及预测分析、虚拟企业联合经营体等相互整合的管理平台。另外,在处理现有的各自独立的企业应用系统时,应采用相关技术将企业门户系统与内部管理系统连接,实现对企业分布式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系统的信息集成。
2 存在问题及解决之道
纵观当前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不难发现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认识问题
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企业领导和职工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许多企业领导尤其是“一把手”认为:“购买一些硬件设备、联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并给以一定的维护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是对信息化片面认识的表现。
因此要加强对企业领导信息化认识的培训,使其改变已习惯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企业上下要克服“信息化就是买点硬件和软件,开发点软件”这种认识上的误区。 要使他们认识到:信息是创造附加值和 财富的源泉,企业信息化虽然是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贯穿其始终,但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使企业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决策,增进运行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决定了企业信息化是为管理服务的,所以企业信息化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与企业的发展规划、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密不可分的,是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持续地改进自己的业务流程和变革管理方式。另外,不仅仅是“一把手”的问题,还包括各个业务部门的领导及业务骨干,他们才是信息化真正的主力军。
2.2 管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管理机构及职责定位不明确、没有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及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化有序推进的环境和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机制没有形成,普遍存在“信息孤岛”。出现岛内部分自给自足,却无法与岛外交换信息现象。管理模式没有统一标准,流程不透明,导致内部数据残缺,各种信息管理系统无法整合集成。
对此企业应首先确立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坚持统筹规划,业务为核,效益优先、协调发展,重点实施的原则。依照先内后外,“互动”、“交易”的顺序,由内部运转至外部协同。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赋予必要的职能权限,统一管理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另外也不能将原来落后的手工管理流程直接拷贝成电子化的流程,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适度的优化,按照先固化再优化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改进。一步到位的方式往往是不现实的,会导致陷入“泥潭”。
2.3 政策与标准
信息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应用,但目前有关法律制度和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的制订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各自为政、互不相通,已经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尽管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完全采用CAD,但还不得不以图纸的形式提交设计成果。施工单位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用图纸将所需数据再重新输入为电子板文档,或者需要经过复杂的信息转换过程,这种信息传递无疑会增加工程的成本。
因此国家应通过强制的法律法规保证跨行业间的互联互通,同时加快通用公共信息标准代码的建设工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应组织相关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以及充分利用外部市场化的资源等,重点编制材料编码、WBS编码、费用编码、文档结构、文档控制流程等一系列对大型集成应用有关键影响的基础编码。企业首先应尽量采用国标及行业标准,同时根据自己的特殊性编制相关的专业标准。
2.4 应用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大部分以开发单机版应用软件为主,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动传递。
2. 应用面不广,目前真正使用计算机来进行建筑施工辅助管理的仅仅是一些重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方法、实力比较雄厚的施工企业,或者说仅仅是这些单位的某些部门在用。相关的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在施工企业的运用远不及辅助设计软件在建筑设计院中那样普及。
3. 应用的深度不够,大多数企业停留在日常工作数字化层面上。
4. 应用的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集成优势进行信息交流,忽略了信息技术互动性带来的管理效应。
5. 国内某些专项施工工艺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而在日本已采用自动化施工系统,不仅将施工现场作为一个车间,而且实现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化流水线施工。
6. 国内一些具有影响的软件开发商大多将业务重点放在项目管理层面上。但如何将项目层面与企业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价值,积极应对WTO的挑战是摆在广大施工企业和软件开发商面前的一大课题
7. 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缺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管理部门设备条件较差,信息收集、处理、加工能力较低,甚至有些地方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
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发展的过程。因此企业必须跟据自身的能力、特点来决定采取何种发展策略,优先开发何种应用系统。如果需求明确、必须保证核心业务的秘密、自身具有强大的开发及维护实力,可以采用自主开发;如果需求明确、自身开发力量弱、可进行一般的维护,可采用合作开发;如果需求明确,但不具备开发维护实力,可采用外包方式。另外,要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引进先进技术产品是手段,消化、吸收是关键,自主创新才是目的。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注重实效,切勿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还要充分享受政府及社会的政策性资源和公共资源,积极利用现有基础和技术成果。应采用试点引路,面上推广的策略。选择若干类型相近,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示范,用其信息化成功经验和模式启迪和引导其他企业探索自身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2.5 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严重不足,人员结构也不合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分布式网络和协同应用软件的出现使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联结起来,有助于推动真正的信息经济的到来。网络为人们创造了新的体验,使之发现了处理事务的新方式。因此,企业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吸引并留住最精明、最能干的人,这已成为推动企业变革的一个重要力量。
所以要加强职工队伍教育,重视计算机人才的发现、培养、引进以及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随时储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以及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经验,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知识。充实有关专家知识库,为建立本企业有特色的专家系统打下基础。建立CIO负责制,由企业领导担当CIO,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这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另外要设计相应机制,为企业的IT人员提供一条有光明前景的升迁之路。
3.结束
先进国家在刚开始时也都全力抓信息化,抓电脑化,抓网络化,但生产效率并没有上去,实践证明抓信息化的同时,要 抓管理的改革,要面向顾客,面向市场,创造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管理方式才能使企业持续向前发展。当然这种改革是痛苦的,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许多企业是被社会发展推着,被自身利益逼着跌跌 撞撞地走向信息化之路的,但这又是必须的,是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迈进的必经之路。
参考资料: http://blog.vsharing.com/project2007/A620375.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