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在校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
随着时代大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手机作为必要的通讯用具基本是人手一部,人们对于的手机的依赖也是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中这种现象更是普遍。更离谱的是很多大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依然“机不离手”,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大学生在上课玩手机主要是因为: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学的学习主要是靠自己的自我学习,最多只在学期末的时候布置一篇论文作为期末的测试,这样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考试则是得过且过,缺少对未来的规划,因此庸庸碌碌,无聊到上课玩手机。二,自身的控制力较差,很多同学自身的自制力本身就不高,再加上现在的手机功能非常的全面,有很多的网络游戏,竞争排名,使得有一些同学逐渐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三,大学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活是比较轻松的,没有较大大的学习压力,也没有父母老师的束缚,因此很多的同学学习的欲望大大的减少,将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手机上。四,学校的管理约束少,很多学校并没有对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有明确的规定,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管理也比较的宽松,这也是造成学生敢于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这不仅造成自己学业的荒废,对以后在社会中就业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自己在以后的就业中,因为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而不能找到对口的工作,而且也会对老师的讲课有所影响,破坏整个大学的学习氛围。因此,血象方面应该加强相关的管理,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同时进行不定期的学习检查,促进学生的学习。大学生自身方面也应该制定自己的长期规划,不浪费大学中的学习时光,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在大学里玩手机一定是不对的。当一位老师在讲台上讲课而不注意讲课时,他不仅错过了一个学习知识的好机会,而且在尊重老师的道德层面上对老师表现出极大的不尊重。但在现实中,教师在课堂上认真地传授知识。学生们在下面聊天,玩手机,吃零食,读闲书。很难说每个人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因为很多人觉得自己终于被大学录取了,所以乌云已经散去,困难已经来临。学生享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做这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并不奇怪。说实话,成年人离不开手机,更不用说不够成熟的大学生了,尤其是了解大学生在课堂上拿手机的行为。但我不赞成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尤其是玩游戏或看电视剧。归根结底,花时间仔细听手机的声音对上大学的意义是不清楚和困惑的。我不知道我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我没有计划,所以得过且过。如果我不懂难学的课程,我就会逃跑,花时间玩手机。
只要教室后面坐着很多学生,所谓的手机就不能通过课堂。无论如何,只要学生能在教室里坐上几年,很多学生就不能通过这门课,尤其是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非专业教师一起玩耍,再加上这种大规模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此外,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少,而且教学方法相对枯燥,这导致大学生对听力不感兴趣,因此更多的精力将转移到打手机上。
手机已经进入了大学课堂。
不仅进入了需要手机互动的课堂,也进入了明令禁止上课玩手机的课堂。如,在关于上课是否玩手机的一项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了“上课老师约束我也偷看手机,但是有喜欢的课我就不看”。更不容乐观的是:有的同学甚至选择“上课老师约束我也偷看手机,任何一门课我都看”。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已经大范围地进入了课堂,而且产生了影响学生专心学习的负面影响。
所以我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原因如下:
1、大学的课程越来越素质教育化,很多都是只涉及理论,皮毛或者是古老的入门。后面能够激发大学生好学心的东西很少甚至没有。
2、社会压力没有那么大了,现在学习和步入社会的挂钩程度不高。使得大学生认为学习这个和未来没有用处,理工科来说学习这种早就淘汰的机床,学习这种早就不适宜的管理方法,不符合我们时代需求。
3自制力不够。大学人手一部手机,但是每个人手机使用时间各有不同,有的平均五小时以上,有的加在一起也就一小时。游戏好玩吗?当然好玩,那些平均一小时的同学能看到他们在朋友圈游戏吃鸡,还有,微信小游戏排名靠前的。不过只是他们有克制自己的欲望。
4内心空虚。那些能够控制自己的人往往是能够在手机以外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价值。大多是一个有趣的人。比如,有的沉迷学习,每天除了上课在学习,对于专业的热情往往使得他们在课外不断探索。还有的就是有一个长期的爱好,在自己的爱好中发泄了自己的情感之后,再投入工作。
5生活目标不明确,整日无所事事。虽然制定了一个大的目标但是没有细化自己的目标,往往会有失落感,进而选择沉迷手机沉迷娱乐。
6手机功能的强大越来越让人无法离开
比如,早上起床要看时间用手机,还有各种签到APP用手机,上课之前课程表还有备忘录之类的也在手机上,以及有什么临时的通知也是要在微信上,出门,早餐,移动支付要手机,还有这时候可能有小伙伴要联系你约你,上课了可以不用手机,但是你的亲朋好友会在微信上找你,如果下课时没有及时回复就会错过事情并且会让朋友有想法。然后,最最重要的就是手机各种游戏设计让你一旦入坑就会难以自拔。
解决方法:1.自己控制自己。自控力说到底就是自己控制自己,只有你自己可以让你自己做出行为。
2.相信自己。当你面临挣扎的时候,和自己说,我是一个可以控制自己的人。这是有用的。
3.培养良好的爱好,或者让自己的工作变为自己的爱好。改掉坏习惯的最好方法就是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代替。至于把自己的工作变为爱好。需要将自己的工作细化细化再细化。当你在自己的能力之内解决一个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会有愉悦感。但是当你面对一个很大的目标则很容易气馁。然后,重复这个过程。
我的看法是,当我们沉迷手机的时候,我们可能是在无产阶级化。
● 网络应用的大量泛滥和使用,可能使得我们变成数字无产阶级。
● 相对于别的兴趣,玩手机实际上会使我们「无产阶级化」。
● 手机的功能远多于通讯,而要完整地吞没你的生活世界,也就是信息的真实淹没生活的真实。
如果我猜的没错,你现在可能是在用手机看我的回答。你或许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消费者,瞄到了这个答案,看看是不是有意思。但是你可能不会觉得自己也是在工作。实际情况是,当你在玩手机的时候,你也在一刻不停地为互联网公司生产了大量的数据,而这些作为你血汗的数据将被如何使用,你却对它一无所知。
2018 年 1 月,《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题为「数字无产阶级」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网络生活中,人们每天都在从事免费的数据生产劳动。我们通过各种网络应用来为数字工厂生产数据,这些数据继而被搜集起来用以牟利。就好比我们在为一个煤矿企业挖煤一样。大部分人从来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进行生产数据的劳动。
问题是如果大家意识到自己的确是在劳动,网络公司是否应该按照通常的雇佣逻辑来付出薪资成本呢。评论文章认为信息时代互联网企业将每个人都变成了免费的数据劳动者,对他们进行了最彻底的剥削。它不仅不支付工资,甚至还要用户付费。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我们变成了被剥削的数字无产阶级。
如果我是老师,肯定会严格要求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教室。发现没收手机,请家长。
一些学者很早意识到数据的重要商业价值。网络应用的大量泛滥和使用,可能使得我们变成数字无产阶级。从前是把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商品化,现在是从人的行为、习惯和偏好中收集到的数据商品化,这就是所谓知识资本主义的涵义。
在高中政治课里我们都学习了无产阶级的概念,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所谓的无产阶级就是没有财产的阶级,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针对网络活动边消费边生产的特征,有学者针对此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生产消费,prosumption,也就是 production + consumption。形象地描述了用户在使用网络应用的同时也在为后台贡献大量数据的生产现象。
根据搜集的这些数据,一些精明的商人建立起来人们的数字人格,然后再根据这些信息向我们投放定点广告。比如说他发现你活动的地理位置总是国贸附近,总是在网上浏览红酒等,算法就可以推测你的工作性质和消费能力,继而推荐特定的商品。正是因为要搜集数据,很多社交平台都是免费使用的。实际上它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只是付费的方式变得不容易被察觉,使得剥削变得隐秘。
如今,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已是司空见惯。那么相对于严格管理的中学生活,大学生使用手机甚至在课堂使用手机应不应该呢?
在我看来,课堂上使用手机进行娱乐性使用的行为是不对的。这即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学业的不负责。上课时间应该专心上课,众所周知,大学上课节奏是很快的,一旦因为玩手机不留意,可能某个知识点就错过了,而可能这也将成为你期末考试你没掌握的知识点之一,可能导致你挂科等等。
课堂玩手机也是对其他学生的影响,以及课上玩手机时不时发出娱乐视频或游戏声音更是对课堂纪律的蔑视。虽然大学里并没有明令禁止,但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还是要学会自律自控。
大学生上课玩手机这一现象,究其原因,①大学生由中学对手机问题管理严格的制度一下转变为宽松管理,开始过度放松自己甚至放纵自己。其次,很多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抗压能力和抵御诱惑能力不强,对于网络上充斥的娱乐影视作品和游戏毫无抵抗力。
②学习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目前由于师资力量和资源有限等原因,大学里的公选课和选修课,都是以几百人的容量进行大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的消极影响是:教室很大,学生很多,学生座位不固定,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几乎为零,导致大学生上课不积极,无聊以至于玩手机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加速了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的形成。
呼吁:放下手机立地听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