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过年习俗有哪些?
1、除夕与团年饭: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
2、小年与祭灶神: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二十三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因而祭灶这一天,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3、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4、拜年与压岁钱:通常把春节期间的访亲问友叫“拜年”,相传古时隆冬季节有骚扰人们生活的“年”怪,“年”怪有三怕:一怕声响,二怕红色,三怕火光。
这样每到“年”要出来的时候,家家户户就放鞭炮、贴红纸写春联,点起一堆篝火,等凶猛的野兽“年”跑了以后,大家互道“新年好”“恭贺新喜”,这些传说慢慢衍化,就成了今天的习俗。
5、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或松、栗等树蔸),叫“年财佬”。到了大年初一,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分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
初一凌晨的“开门炮”后,株洲各家男女穿新衣,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攸县、醴陵市、炎陵县等地还流传着一些具有自己地域文化、人文风俗的过年传统。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湘潭的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新春期内,湘潭的少数外出人利用人们的发财心理捞取赏钱,或“赞土地词”,或“送财神贴”,叫“游春”,也叫“打抽丰”。
衡阳地区在春节有其独特的习俗,三十日名曰“除夕”。当日午餐,极其丰盛,即所谓“团年饭”。
入夜接回灶神司命后即关上大门,叫“关财门”,将预先准备好的点心果品摆出,全家围炉团坐,边吃边谈,预先招呼小孩忌讲不吉利的话,并给以压岁钱,直至深夜入睡,有的彻夜不眠,名为“坐岁”。
邵阳的团年是腊月廿九,意味着春节前的“集合”、“清点人丁”,和现今大家理解的团年饭意思不同。
过年虽然是年三十,但用餐仪式分为两个:三十和初一的早餐两个正餐,在天亮之前吃完。拜年时也是有顺序的,“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即初一给父母拜年,初二给岳父母拜年,初三四给姑姑阿姨拜年。
永州的春节:
永州的春节俗称“过年”,包括除夕到元宵节之前的整段时间。为过好春节,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下旬即着手准备,有童谣曰:“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上街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砍猪肉(或杀肥猪);二十七,杀阉鸡。
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团圆酒。”永州人在正月初一外出时谓之出行,至当地土地庙祭祀,回家时,折一束树枝,谓之“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