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与怀念鲁迅有关的文章

各位鲁迅先生的读者们:我们老师要求我写一篇关于怀念鲁迅或者鲁迅文章的评论(鲁迅写的随便那篇文章都行),要求800字左右,我对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不太了解,所以来这里求大家帮帮... 各位鲁迅先生的读者们:

我们老师要求我写一篇关于怀念鲁迅或者鲁迅文章的评论(鲁迅写的随便那篇文章都行),要求800字左右,我对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不太了解,所以来这里求大家帮帮忙,谢谢~!!!!

这两天内那位高人给我一篇文章,谢谢了!!!!

衷心的感谢..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6123226fa
2007-11-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不管韦勒克如何想方设法将文学研究分为文学外部研究与文学内部研究,形式主义的结构理论都无法将现实生活中的鲁迅与其作品中自称的“我”分开。当然,这里也包含第三人称时的旁观与冷视。诸如过客的偏执与义无返顾都诠释着作者本人的内在性情与人格。在我看来,鲁迅与其文本早已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了。执意给人以“祝福”却在百无聊赖中意求解脱而非买醉的鲁迅,更不能摆脱“绝望”的阴影。尽管在其看来“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同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1]
“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2]此时的鲁迅,我们绝不能以一篇《狂人日记》就能表明他奋起反抗。纵使到了最后的“一个都不原谅”的绝情与孤傲亦不能证明他对“沉默自我”的超越。因为至始至终,他都坚信着裴多菲的那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绝望是我的基本目的的不可能实现,是因为在人的实在中存在着一种本质的失败的信念,而并非希望的对立面。当我们只能把自己所有的依靠限制在自己意志的范围之内,或者在我们的行为行得通的许多可能性之内时,我们所获得的,乃是我们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3]
如果说《祝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我”的“无聊”或“百无聊赖”,只是“我”的某种保护色,倒不如说“反击自我虚无”,“抗击世界黑暗”,是与“他人”或者“整个世界”所做的妥协,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的可有”罢了。时时解剖他人的鲁迅,实在是不忍心破碎他人的梦想。这也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个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4]世俗中的人,总是给自己留有“希望”的。以为“平空”添上的花环就能肯定着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然而,徒劳的哭泣也不能消融乌鸦的阴冷的拒绝。它还是带着凄厉声“箭也似的飞走了”,丝毫不理睬他人的无知的声泪请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对“他之所谓可有”的质疑。
在酒楼上,“我”惊异地看到: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木对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水,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5]
也许很多人只看到那满树的繁花与十几朵红花,却完全忽略了最后那句“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是的,“我”甘心于远行,任由那装着梦想的繁花的蔑视,因为“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方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的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6]只能“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于是略带哀愁的呷一口酒,“然而很舒服”。这种“快意”,是对自我无所归宿与郁闷孤苦的冷嘲,或许真的是大哀莫过于心死吧!鲁迅才能在“寒风”与“雪片”中觉得很爽快。回过来说,在整个酒楼上,“我”的问话,又何尝不是句句刻在自己的心里,吕纬甫的回答,却也未必不是“我”独自思索时的苦闷与无聊。“我”与吕纬甫,或有所期待,或有所不安,这无非是鲁迅个人的苦闷彷徨的独白。通过吕纬甫的回答,我们也能看到,置于洪荒中的鲁迅,“世界虽然不小,但在彷徨的人手中,是终竟寻不出位置的”。[7]鲁迅,是没有位置的。
死人嘴角边的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也嘲讽着活着的所有的旁观者。“没有人要我活下去的时候,拒斥着死亡。”这的确是一种反抗,然而却察觉不出反抗的力气。或许,无声的嘶哑更能表现一个人的无助与苦痛,所以鲁迅用冰冷的微笑来诉说活着的“我”的无奈,嘴角还留有微笑,而眼睛却不会再转了,因为最轻蔑的漠视,是连眼珠子都不动的。
《在酒楼上》与《孤独者》的结尾处,离去的“我”都感觉分外的轻松与爽快,也许这是体悟了那绝望与虚无的意义与冷酷,才能倍感痛快;也许在无中“我”已寻找到了一切,在对已有秩序规则与生存境状的彻底否定之中感受那虚无的境遇,从“虚无”到“实有”,从“实有”到“虚无”的彷徨。

用手造的墙,把自己同时代隔开来总是不好的。[8]鲁迅在解剖别人及为别人设想的与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及为自己设想的,总是两样的。所以鲁迅似乎总是给我们以“希望”一样。为别人设想的,或许只是为了满足那些宁愿在希望中死去的看客。虽然众人眼中殷切的希望于鲁迅眼里已经成了无所有。但是,他还是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在那些极容易受了别人的诱惑而成为奴隶的民众眼里,希望是唯一活下去的借口,这使鲁迅不愿弃绝那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而只是在寻不出路的时候,愿他们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唤醒各自的灵魂来目睹他们自己的腐烂的尸骸。(《坟ㆍ娜拉走后怎样》)但这不是对他人的同情,因为生活在他人的同情之下,就已经是不自由了。也许,这只是鲁迅的一个芒远的愿望罢了;为自己设想的,却是那样的绝望与晦暗。那为存在而感受到寂寞太过于痛苦,亦是不可驱除。绝望有两种,一种是“不愿做自己”而绝望;一种是“愿做自己”而绝望。鲁迅的绝望,则属于那时刻反省自己,一生都在设想回归“自我”的绝望,因为存在,所以注定虚无。
在残酷的年代当中,画家寻找艺术,乞丐寻找良心。从鲁迅开始于“沉默”时期的汉代画像的收藏之中,从对木刻艺术的评论当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话:“这使我希望离开这人间,然而这也是对于更新和更好的‘将来’的督促和信仰”。[9]画像与木刻是“带着枷锁的跳舞,当然只足发笑。”[10]这种笑,是对现实的漠视与不屑。又有谁能说这是一种沉迷,一种放纵呢?或许,它们只是一种不得已的解脱。这好比少量的麻药让人醉生,大量的麻药让人梦死。然而,治疗痛苦的良药,却只有忘却。尽管鲁迅不愿忘却,但画像与木刻多少能抚平那承受着失望的本质的心。
自从人不再相信上帝的存在,也不再相信人可以长生不老的时刻起,“他就要为他生活着的一切负责,为生于痛苦并注定为生活而受苦的一切负责”, 由他,由他自己去建立秩序和制定律条。于是,被上帝弃绝的人的时代开始了,人开始不遗余力要证明自己的无罪,开始了无端的忧伤。“最痛苦的,最令人心碎的问题,内心常思考的是:何处我才能感到得其所呢?”[11]
或许鲁迅同样也在问:何得我其所呢?他所智促和信仰的“将来”又会是什么样呢?难道鲁迅所给予我们的所谓的希望只是唤醒未被腐蚀的青年来“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12]但是,“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了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坟 • 娜拉走后怎样》)“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13]所以,“我”不如彷徨于无地。林贤治在比较卡夫卡与鲁迅的时候说,卡夫卡只有天堂,没有路;鲁迅只有路,没有天堂。纵使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的鲁迅,也不愿寻那存有的不乐意的天堂。只有路,没有天堂的鲁迅,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此时,鲁迅心中的路已成了一种象征,但却是一条没有“希望”的路,因为路的前方是坟,坟的后面是还有地狱。路是对“天堂”的驳斥,对“希望”的反击。联想起萨特所说的,希望必然是失望,他们决不会真正达到他们所寻求的目标,这里始终存在着一种失败[14]。从笛卡儿所刻行的征服你自己,而不是征服世界。我们也能体会到他的基本思想——即我们应当不怀着希望行动。在《希望》中,我们亦能读到:“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15]这种浓郁的虚无主义倾向绝不仅仅是“当生命被否定,被贬抑时”,才具有了虚无的价值。而是对即有价值与秩序的一种否定,同时也将生命带入了无意义无目的,却不可避免的绝对无价值即无意义的信仰之中。无论鲁迅是在碰了多少钉子之后写出来的《野草》,都是作者内心的一次独白。其间充满了苦闷与焦虑,还有漫无目的的恐惧。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6]在鲁迅看来,希望也只是一种充满感性的乌托邦冲动。将众人的切近的愿望作为自己人生的一种追求,这种“随和”,在鲁迅那张从不买账的脸上,看不到。假使天亮了,就可以不再做梦了吗?然而梦是好的。倘若连做梦的权利都没有,又怎么会有“明天”。那个蛊惑了人类几千年的希望之所在,只有在明与暗的寂寞里奔波才能体会得到。希望,只停留在暗夜的空洞中。希望成了无形之盾,抗拒着悲剧的到来。但是,当所有的期望都陷入了失望的恶性循环时,也使人愿望着跨过希望的门槛,摆脱那希望着希望所带来的痛苦。因为躲避,而投奔死亡。绝望是那样的骗人,正如同希望一样。最终,鲁迅放下了他那希望之盾,任凭身外的青春逝去,肉薄那空虚的暗夜,一掷身中的迟暮。
无处诉说更无法诉说的苦闷,才是大苦闷。鲁迅在翻译厨川的《苦闷的象征》时,是非常重视的,速度更是非常之惊人。在买到原著不久即开始着手,而到靖泽时尚不到三周的时间。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鲁迅出于一种知遇之感,倾心于那“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的文艺根底”。正是这种苦闷才使鲁迅发出“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的感叹。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与无限度忍让,也是对自我在承受着苦闷时的忍耐。如果说人从一出生就承受着痛苦与不幸,那又何必去增添同是不幸者的苦恼呢?还不如让自己独自等待与独自承受。然而大苦闷总是无人能理解的。如草芥的生命,灵魂却又总是不相通的。哪怕是慷慨的灵魂,善恶也没有了。
“我疾老,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17]思想的苦闷,不在于死后孤魂的微笑,而在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焦灼与痛楚。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也只是希望找到一种适当的方式摆脱“徒劳无益”的毁灭。鲁迅也的确试着解脱,也曾做着“小粉红花似的梦”。但世俗道德的底线又使鲁迅重新找到了肯定与否定的路。这就是“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18]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才是一种反抗。然而却是对希望与价值的否定,置于虚无主义的荒凉中,并不比那些乌托邦式的冲动更不确定性,更迷惑人。也许,只有这样,才是对更好的将来的督促与信仰,而代价则是整个易逝的青春与衰老的迟暮。鲁迅就是那个走进无物之阵的战士,举着投枪,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面对无物之阵的战士,只有寻找更深沉的苦闷才能消除庸人的快意与浅薄。仅此而已,此外一切皆无。因为他知道,人是一种渺小的过度紧张的动物,他们幸而在自己行时的时代;尘世的生命始终是一瞬间,一个插曲,一个没有结果的例外。[19]但是,鲁迅没有自己行时的时代,那预约给他人的黄金时代也不属于他。当然,我们不能说鲁迅是生不逢辰,而只能认为鲁迅是死后方生。同时我们也在为那可悲的死后方生者所遭遇的误解与利用痛惜。这是所有天才的悲剧。亦正如鲁迅在《希望》中说道:“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20]这又何尝不是在诉说鲁迅自己的悲哀呢!
宁可置身于痛苦的价值虚无中,也决不皈依于任何一个未经批判的形而上的关怀体系;宁可否弃他所熟悉热爱的一切,从而使自身的灵魂黑暗,也决不放弃永远揭示事物本相的历史理性的构想立场。[21]这种虚无主义最本真的态度,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塑造与借“野草”的独白,彰显着鲁迅对存在的本质的发掘与深层次的反省。反省,不仅是对他人的宽容,更是对自己的一种高度自责。正是这种高度的自责使鲁迅抗拒,守望而又沉默。在沉默中为自己建造一座坟:既是埋葬,也是保存。所以,“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22]这种沉默,不是对自我的自 弑,而是对另一个灵魂的抗拒。如果说鲁迅一直在反抗,那么他所拒斥的仅仅是对旧价值与已有道德。这种抗拒造就了鲁迅复仇的心理,也许是他考虑得广泛,也许是他承担着过多的责任,复仇的病菌才会在他身上搜索。然而,复仇者的身躯已经干枯,无聊也已钻进了他们的毛孔,只剩下广漠的旷野,与只能给死人以赏鉴的眼光,一同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23]
鲁迅内心的苦难,黑暗与虚无,表现在从一个极端带另一个极端往复求索的本质精神,使鲁迅持有“无任何体系”的根本意识。鲁迅自我精神律动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作为一个“绝望的虚无者”所存在,存在于鲁迅晦暗的人生中。正是他曾经尝得,失望无论大小,是一种苦味。[24]才会在失望与被骗之后呐喊。也正是他明白自己的各种缺点,甚至连异性都不敢去爱了。鲁迅的这种性情,决定了他只能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因为在这时候,他至少将得到虚无。他所能献给黄金世界的人们的,也只是黑暗与虚无而已。这时,他已经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了。
人生实在苦痛,但我们总要战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给后来的,我们这样的活下去罢。[25]鲁迅的这种自我救赎以及他对于自己的更好的“将来”,决定了只能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如果说鲁迅的生命体系充满了“循环往复”,那么这种彷徨于无地的思想,和“自我救赎”一起,走向了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的终点。从以上对鲁迅的绝望与希望的观点的论述,由此也知鲁迅的深刻与独特,然而这也是鲁迅的彷徨之所在。所以,任何对鲁迅的“反抗绝望”,对“沉默自我”的反击与实施“自我救赎”赋予过高的评价,却也常常让我们失去了那个最真实的鲁迅。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42
[2]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5
[3] 让—保罗•萨特.周煦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2005.35
[4]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5
[5]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2
[6]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2
[7]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8
[8] 林贤治.人间鲁迅.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15
[9] 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12
[10] 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64
[11] 加缪.尼采和虚无主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412-415
转引自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41
[12]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3]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5
[14] 让—保罗•萨特. 周煦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2005 .34
[15]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77
[16]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5
[17]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3
[18]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2
[19] 尼采.张念东.凌素心译.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604
[20]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78
[21] 李盛涛,魏子木.无法逃避的虚无主义——野草的哲学意蕴简析.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45
[22]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9
[23]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73
[24]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70
[25] 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7
缤纷悠兰
2007-11-20 · TA获得超过19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死了,躺在万国殡仪馆的大礼堂里,许多人都来向他告别,有的人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花圈围着他,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花圈的有学生,有工人,各种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想到我从此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逝世的那一年,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吃晚饭的时候,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人物故事。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读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的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觉得很不好意思。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还有一件事情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天傍晚,北风呼呼地刮着,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车的坐在地上呻吟。我们走过去,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他颤抖着说:"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扎进脚心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去,不一会儿,就和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给他取出碎玻璃片,消毒,又敷上药,扎好绷带。那个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慢慢地走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伯父又拿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息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我们回伯父家的时候,伯父深深地叹了口气,脸上的神情十分严肃。

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心里时时关心着普通老百姓的命运。

鲁迅先生是我永生值得怀想和崇奉的楷模,这不仅止是因为先生具有宽广有胸怀和非凡的建树,成为中国当代新文化史上一盏极其耀眼的明灯,主要还在于先生不屈从于他所处那个时代的禁锢和压制,毫无惧色地轻蔑从正面以及非正面投来的“辱骂和恐吓”,以感天动地的浩然正气演绎了一段文化救国的民族斗争史。鲁迅是一个时代进步思想和文化现象的典型象征,也是整个民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公然反对传统、革新传统的不泯精神的具体写照,在中华烟波浩渺的灿烂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为后人所景仰和折服。
长期以来,由于舆论的大肆渲染和误导,人们对鲁迅的认知大都停留在一部《呐喊》和几篇指桑骂槐的杂文之类的东西上,以为鲁老夫子这个名震宇内的文学大家也不过如此了了。因而在各个时期都有那么几个舞文弄墨的想要跳将出来,蹂躏了先生的尊严,然后扯下桂冠戴到自己头上,要不至少也平起平坐分去一半秋色,好藉着万民敬仰去坐享荣华且贪恋美色。这些又粗俗又浅薄的想法虽然真的有些幼稚可笑,但也还有几分值得同情,因为老夫子确系半路出家,既不是正宗科班出身,衙门里又未曾占着甚么人,有了点名望什么的时还不与人为善,动辄四处得罪人。你能说不是些路人可见的瑕疵么?其实不然,老夫子是既有城府又有性格的,据说单是名号上这两个字的由来就翻版了“革命”的全部寓意,只是官府初时不理解,末了又不敢深究,生怕着了革命的道儿将来洗之不脱,才任由其一路叫了下去。鲁迅先生平生著述颇多,笔触涉及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的各个层面,其分析看待社会历史问题的观点新颖、独到而尖刻,并且能把国人崇尚的不卑不亢精神贯彻到底,这便是先生尤为值得世人缅怀的地方。鲁迅除了对警省时代、唤起国人为彻底改变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进行不屈抗衡,以及对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功不可没之外,对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研究也是颇具建树的,他对于文学起源于劳动号子的所谓“嘿唷嘿唷派”的论断,精譬形象地将文学艺术来源于大众,转而终将为大众服务的历史画卷展现于世人眼前,从而轻松活泼地揭开了困挠学术界多年的史学问题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当然,对于鲁迅先生而言,最具战斗力的有效武器还是小说和杂文,他的语言风趣恢谐,但在字里行间却又绵里藏针,暗含道不尽的激扬与忿慨。从总体而言,其嘻笑怒骂虽在不得已中多少绕了些弯子,主旨却是清晰明朗,一针见血,切中时弊的,显现出了无私无畏、忧国忧民的正气和胆魄。鲁迅先生是站在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最前沿的一名旗手,他的言行举止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为整日忙碌于功名富贵的文化人指明了实现社会人生价值的根本出路。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世人仰慕的文学鸿儒,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周遭境遇不无关系。时值国民饱受内忧外患之苦、民族矛盾高度激化,公众在迷惘之余少不了常愤然问天究竟出路何在,一批有志学子开始寻求救国真理的大革命到来之际,鲁迅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并且出类拔萃地成了佼佼者。虽然此间也离不开个人的勤奋与修为,但作为外部条件的社会环境则是造就一代文坛巨匠不可或缺的客观因素。那个时代必需要有一面文化旗帜召示在前,而这一神圣的使命偏偏落在了鲁迅先生身上,无论如何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同时也表明中国新文化阵营的构成由此有了一个良好开端。没有鲁迅,带有严重陈规陋习的旧文化人绝不可能直面“千夫指”而豁达镇定地“横眉冷对”,更谈不上“俯首甘为孺子牛”这般大度与坦诚了。所以鲁迅理所应当是一个时代的鲁迅,它不包含满身穷酸气臭、靠钻牛角尖来炫耀自己的博大精深,靠低三下四的谄媚奉迎、以及出卖祖先来赚取功利荣华的成分,只有傲骨铮铮、虚怀若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时刻以唤起民众为己任,才是鲁迅先生真正具有的优秀品质。
对鲁迅的纪念是对一段民族曲辱历史的追忆和反思,诚如目睹残壁断垣可以让人回想起丧权辱国时期豪强铁蹄的践踏一般,难怪随着国人渐自发福的油肚隆起,对先前那位矮瘦单薄留着平头蓄小胡子的文儒也要生疏了许多。值得庆悻的是社会的发展已向前迈出了很大一步,国人不再为民族仇恨动很多肝火,民不聊生的萧条已被放眼无际的繁华所取代,很难再给先生这样的清狂之徒予立锥之地。其实眼下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恐怕是多一个鲁迅也无济于事,因为人们在清点钱钞的时候已习惯懒得去搭理身外纷扰的世界,再者即便有了时弊也不是单靠口诛笔伐就可以改变的,好文章的后面还需作很多手段,会事的衙门已经不吃盖面的菜了。不过我觉得鲁迅的精神还是不能丢,因为纸醉金迷的灵魂还需要巨大的声音来警省,我们怀念鲁迅,就是要承袭一种严谨治学、顽强抗争、敢为人间不平唱鸣的牺牲奉献精神,不悖弃民族自强的尊严和品格。只有沿着鲁迅先生以生命的体验引领在前的路。国人才会在平庸之外找到自我,然后将民族气节奉为金玉。趁着空闲把玩的时候,或许还能给不仅是为了赚钱而延续下去的文化一点生机。

这两篇文章都是关于鲁迅,不错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07-11-20
展开全部
写在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之时

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人间大爱者鲁迅先生为死亡所捕获。至今,已整整70年矣。70年,应是一个人一生的时光。而先生之涯才55年多一点,70年前的那天,是先生生死线上的黄金分割点吗?

在纪念先生逝世70周年的日子里,我不是很愿意缅想那些沉重的问题,比如“鲁迅活到今天会怎样”,比如“鲁迅是否民族魂”,比如“鲁迅还是胡适”。门里门外独彷徨,庄前庄后几沧桑。在那个“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时代,先生要“肩住黑暗的闸门”,“横眉冷对千夫指”是肯定的了,但是,横眉带怒之外,还有俯首含情。“横眉冷对千夫指”之后,还有“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似乎都对这后半句熟视无睹了,或者忘却了。其实,先生“虽大抵和个人斗争,但实为公仇,决非私怨”,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当时光的通道进入21世纪,鲁迅胡适这两个名字屡屡被同时提起。学者谢泳主编的学术著作《胡适还是鲁迅》出版了,作家韩石山的学术著作《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也面世了,“鲁胡之争”的话题于是旧貌展新颜。然而,胡适的自由思想与鲁迅的社会批判,谁说必然是冰炭水火的关系?我越来越感觉到,用一个人的多,贬损另一个人的少;用一个人的有,贬损另一个人的无;用一个人的长板,贬损另一个人的短板,都是非逻辑非理性思维。鲁迅胡适,并行不悖。用一个最简单化的形象喻之:鲁迅如拿着橡皮擦的左手,擦去错误;胡适如握着铅笔的右手,写上对的。但左手并不是不会写字,右手也并不是不会用橡皮擦。

鲁迅是整个世界的人,因为他是这个世界的大爱者、至爱者。鲁迅的非常态、胡适的平常心,确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我看来,鲁迅的冷里透着暖,胡适的暖里也透着冷,一如“鲁”中有“日”,“胡”中有“月”;鲁迅是因了当下而前瞻的,胡适是因了前瞻而当下的;鲁迅因了为人生而为社会,胡适因了为社会而为人生;在思想之外,鲁迅更近于作家,胡适更近于学者———准确的身份认同是很重要的。

“在鲁迅消失了的地方,胡适便凸显出他的意义”。鲁迅胡适,表面上为中国知识分子展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其实道路的目的地是一个,那里有着真正的人类福祉。他们同样清晰地明白自由、平等、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他们只是以不同方式反对专制、拥抱自由。所以,今天不应该是“胡适还是鲁迅”,而应该是“鲁迅并且胡适”。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a5f36ffc8
2007-11-21 · TA获得超过28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

参考资料: 1.鲁迅纪念园地:http://www.lifeall.com/Memorial/MemorialDefault.aspx?MemorialID=149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mengpeidong
2007-11-20 · TA获得超过11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5.9万
展开全部
怀念鲁迅
从未曾见过鲁迅
却忽然想见他
是因为怀念他慷慨激昂的文字
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代文豪
还有着一丝好奇
不明白他是如何将笔杆子变成了武器
忽然想见鲁迅
是因为崇拜
崇拜他誓死拯救着国人的灵魂
不仅仅是因为他那份执着
还有着一份感激
幸福的今天也有他们的不懈努力
忽然想见鲁迅
是因为他走了
只留下永恒的孺子牛精神
多渴望与他共饮一回绍兴酒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