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蕴含的文化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有三个基本要素,形,声,义.人们就利用这三个特点作起了文章,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和中国人的习俗文化心理,限于篇幅,我来介绍几种:
1. 汉字的避讳文化.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避讳就是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在书面上不能写,口头上不能说.比如秦始皇姓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说,与“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所以人们把“正月”(zhèngyuè)读成zhēngyuè.汉高祖刘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秦朝时称“国家”为“邦家”,自汉朝改为“国家”,此词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这种避讳现象不仅仅限於帝王,就是在下面官吏或士大夫文人中也同样存在.据蔡绦的《铁围山丛谈》中记载,有一位地方官,名字叫田登,因为忌讳,他不准别人说“登”字,连“灯”字也不许说,把“灯”改为“火”.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他写的告示是︰“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
古时候一些文人士大夫也有家讳,如果去他家作客,要先问清他家避讳哪些字,所以说“入门而问讳”.起嘛主人父亲的名字是不能说的,要是他父亲已经过世,你不小心说出他父名用字,主人听了,会咧开嘴大哭起来,说是想起他爹了,你说这个客你还作得有意思吗?《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叫王忱,他到朋友桓玄家作客,桓玄置酒款待.王忱说,因为我吃了药,不能喝冷酒,请拿温酒来,不料桓玄听了,泪流满面地哭了起来.因为王忱犯了他的家讳,桓玄的父亲叫桓温,已经去世,这使他想起了他的爸爸.这真是当面给王忱一个下不来台.魏晋文人的这种带有装模作样,附庸风雅的避讳,我们今天看来,真是有些滑稽可笑
2. 汉字缺笔少划的文化习俗.正是出于这种文化心理,为了表示尊敬和崇拜,所以在书写时故意少写笔画.比如,孔夫子被尊为圣人,他的名字叫孔丘,写时要把“丘”字中间那小竖去掉,而且改变读音,读作“mou”.末代皇帝溥仪作满洲国皇帝,年号叫“康德”,“德”字中“心”上边“一”字不能写.“红楼梦”中,贾雨村说林黛玉,因她母亲叫贾敏,所以遇到敏字,她都读成“密”,而且要少写一,二笔.
3. 犯讳的文化心理.如果有人不小心写错了,或念错了,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的心理,那可是罪莫大焉,是要杀头的.这种君讳后来发展到不仅名字不能说,不能用,就连皇帝不喜欢的字词也不能说,不能用,于是在中国出现了“文字狱”现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当上皇帝以后,有一种叫化子拾了一块狗头金,唯恐再丢掉的心态,所以心理变态,猜忌多疑,如果人们说话稍不留神,触犯了他的忌讳心理,便要被治罪处死.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在写给他的奏表中用了“作则垂宪”一句话,这本是一句传统的颂赞之词,可朱元璋看了大怒,认为利用“作则”与“做贼”的谐音,故意骂他“做贼”,林元亮因此丢了脑袋.历史学家徐一夔在朱元璋生日那天给他的贺表中,因有“光天之下”和“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句子,朱元璋认为这是有意讥讽他出身微贱,作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自然也被处死.其他还有吕睿,因为用了“遥瞻帝扉”一句话,被朱元璋看作“帝扉”就是“帝非”,是说皇帝不对,也被杀了头.福州林伯景因写了“仪则天下”,沣州孟清写了“圣德作则”,都因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而被杀掉.这真是与阿Q因头上有癞疤不准别人说“光”、说“亮”是同一心态.
清朝皇帝是满族,对汉语中指外族的“蛮、夷、虏、胡”等字词更是十分忌讳,谁不小心犯了忌,就要倒大霉.有一个叫戴名世的人,在他的诗句中有“忠勤为虏负初衷”,“摄服胡王羞汉臣”的句子,被处了死刑.雍正诗,翰林院庶士徐骏,因诗句中有“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句子,被说成“思念明代,无意本朝”,自然也丢掉了性命.乾隆时,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触怒了乾隆皇帝,他斥责说,为什么把“浊”字加在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因此丢了性命.浙江举人徐述夔在他《一柱楼诗集 》中有“ 明朝期振翔,一举去清朗”,也被乾隆皇帝定为“大逆”,因“朝”字既是朝夕的“朝”,也是明朝的“朝”,认认为这是“兴明朝去本朝”之意,不仅本人被杀,而且祸及子孙.这种不着边际的政治性忌讳,更是使人活得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4.汉字形成的谐音文化.因为汉语本身音节少,1600多个,所以出现了一个音节有很多字的现象,比如,“xī”就有"西,希,吸,昔."等77个字.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文化心理.人们利用这种现象来表现自己的趋吉避凶的追求.
5. 新年中讨吉利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喜,福.顺.财,贵等这都是人们喜欢和追求的.人们把喜字写成禧,喜喜(双喜),其中都有吉字,是为了表示重视和强调.在财,贵字中都有贝(钱)字.而且,春节贴“福”字倒着贴,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画上画个大胖小子抱个大鲤鱼,取年年有余之意.
6.婚礼上讨喜庆的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中国人结婚要贴红双喜字.有人在新婚夫妇被褥下面放枣,栗子,花生等物,取“早立子”,“花着生”的意思.
7. 地名中的汉字谐音文化.有些地名因为“言不雅训”,听上去很不好听,于是也采用谐音法,改为即好听又文雅又与原音一样或相近的名字.比如,北京以前有一个母猪胡同,现改名“墨竹胡同”;狗尾巴胡同改名“高义伯胡同”;臭皮胡同,改为“寿比胡同”;焖葫芦罐改为“蒙福禄馆”;屎克螂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台湾基隆,原名鸡笼,1883年改为基隆.这么一改,发音变化不大﹐意义就高雅多了.
8. 回避、躲开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死”、“输”、“破”等不好的事和不好的词,不愿意说,更不希望发生,所以说话做事格外小心.比如,在给人送礼,特别是给老年人送礼时,不要送钟,因为“送钟” 与“送终”谐音;送礼也不要送伞,因为“伞”与"散"谐音.夫妻不要分吃一个梨,因为“分梨”与“分离”是谐音,这些都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心理.新年时,人们十分忌讳打碎器皿,认为新春正月破损了器物,是会给一年带来不吉利的.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妈妈会说﹕“没关系,岁岁(碎碎)平安.”人们用这种谐音办法,把自己从坏心情中解脱出来.坏事变成了吉祥语.另外,中国有很多方言,因为发音不同,也有不同的禁忌.比如,广东人把“猪舌”叫“猪俐”,把“丝瓜”叫“胜瓜”因为广东话,“舌”和“丝”与“蚀”同音,是亏本的意思.北方有很多人忌说“蛋”,因为有很多骂人话中有“蛋”.如﹕坏蛋、混蛋、王八蛋.所以有人把“鸡蛋”叫“鸡子儿”,“鸡蛋汤”叫“木须汤”,“摊鸡蛋”叫“摊黄菜”.在吃饭时,不要问别人﹕“你吃不吃醋?”因为这会使人产生不好的联想.有的地方干脆把“醋”字改叫“忌讳”,问︰“你要不要忌讳?”
这种文化不仅中国有,就是在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也有.日本大阪“地铁”写成繁体铁字﹐而不是写简体字“铁”(二字在日本通用),因简体字“铁”是“失金”,地铁失金,不是公司赔本吗?在新加坡有一个地方,书店林立,堪称书城,人们为了避开这个书(输)音,此地名叫黄金城.
9. 诙谐幽默的谐音.我们在日常谈话时,也常常使用谐音这种修词手段,以增加语言的幽默感.比如﹕一个人说﹕“老李得了气管炎,整天是床头柜.”乍一听,好象老李呼吸道出了问题,实际上,“气管炎”是“妻管严”的谐音,“床头柜”是“床头跪”的谐音.这里是说老李被妻子管得很严,每日还要在床头跪着,这就十分风趣地在挖苦老李惧内.在汉语中还有许多谐音歇後语,用在说话中,更是妙趣横生.比如﹕娶媳妇坐抬筐—缺觉(轿),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锣锅上山—钱(前)紧,大萝卜说梦话—你罢(拔)了我吧,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胆(掸)子,小王八屁股—新规(龟)定(月定),等等.
10.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商业大潮中,出现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有一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利用汉字和汉字谐音,大作广告,制造商业噱头,吸引人们眼球.例如﹕“百衣(依) 百顺”( 西服广告) ,“鸡(机) 不可失”( 烧鸡广告) ,“无泄(懈) 可及(击) ”( 治泄药广告) ,“酱(将) 出名门”(酱菜广告) ,“有痔(恃) 无恐”( 痔疮药广告) ,“骑(其) 乐无穷”( 摩托车广告) ﹐“衣冠勤(禽)瘦(兽)”( 服装店招牌)﹐另外在网络上,也出现一些变体,如,“神马都是浮云”,“我木有”,等等.有一些广告还造成了混乱,这不仅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也制造错别字,破坏了汉语成语,有些内容还很不健康,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是不应该提倡的.
1. 汉字的避讳文化.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避讳就是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在书面上不能写,口头上不能说.比如秦始皇姓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说,与“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所以人们把“正月”(zhèngyuè)读成zhēngyuè.汉高祖刘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秦朝时称“国家”为“邦家”,自汉朝改为“国家”,此词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这种避讳现象不仅仅限於帝王,就是在下面官吏或士大夫文人中也同样存在.据蔡绦的《铁围山丛谈》中记载,有一位地方官,名字叫田登,因为忌讳,他不准别人说“登”字,连“灯”字也不许说,把“灯”改为“火”.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他写的告示是︰“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
古时候一些文人士大夫也有家讳,如果去他家作客,要先问清他家避讳哪些字,所以说“入门而问讳”.起嘛主人父亲的名字是不能说的,要是他父亲已经过世,你不小心说出他父名用字,主人听了,会咧开嘴大哭起来,说是想起他爹了,你说这个客你还作得有意思吗?《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叫王忱,他到朋友桓玄家作客,桓玄置酒款待.王忱说,因为我吃了药,不能喝冷酒,请拿温酒来,不料桓玄听了,泪流满面地哭了起来.因为王忱犯了他的家讳,桓玄的父亲叫桓温,已经去世,这使他想起了他的爸爸.这真是当面给王忱一个下不来台.魏晋文人的这种带有装模作样,附庸风雅的避讳,我们今天看来,真是有些滑稽可笑
2. 汉字缺笔少划的文化习俗.正是出于这种文化心理,为了表示尊敬和崇拜,所以在书写时故意少写笔画.比如,孔夫子被尊为圣人,他的名字叫孔丘,写时要把“丘”字中间那小竖去掉,而且改变读音,读作“mou”.末代皇帝溥仪作满洲国皇帝,年号叫“康德”,“德”字中“心”上边“一”字不能写.“红楼梦”中,贾雨村说林黛玉,因她母亲叫贾敏,所以遇到敏字,她都读成“密”,而且要少写一,二笔.
3. 犯讳的文化心理.如果有人不小心写错了,或念错了,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的心理,那可是罪莫大焉,是要杀头的.这种君讳后来发展到不仅名字不能说,不能用,就连皇帝不喜欢的字词也不能说,不能用,于是在中国出现了“文字狱”现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当上皇帝以后,有一种叫化子拾了一块狗头金,唯恐再丢掉的心态,所以心理变态,猜忌多疑,如果人们说话稍不留神,触犯了他的忌讳心理,便要被治罪处死.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在写给他的奏表中用了“作则垂宪”一句话,这本是一句传统的颂赞之词,可朱元璋看了大怒,认为利用“作则”与“做贼”的谐音,故意骂他“做贼”,林元亮因此丢了脑袋.历史学家徐一夔在朱元璋生日那天给他的贺表中,因有“光天之下”和“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句子,朱元璋认为这是有意讥讽他出身微贱,作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自然也被处死.其他还有吕睿,因为用了“遥瞻帝扉”一句话,被朱元璋看作“帝扉”就是“帝非”,是说皇帝不对,也被杀了头.福州林伯景因写了“仪则天下”,沣州孟清写了“圣德作则”,都因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而被杀掉.这真是与阿Q因头上有癞疤不准别人说“光”、说“亮”是同一心态.
清朝皇帝是满族,对汉语中指外族的“蛮、夷、虏、胡”等字词更是十分忌讳,谁不小心犯了忌,就要倒大霉.有一个叫戴名世的人,在他的诗句中有“忠勤为虏负初衷”,“摄服胡王羞汉臣”的句子,被处了死刑.雍正诗,翰林院庶士徐骏,因诗句中有“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句子,被说成“思念明代,无意本朝”,自然也丢掉了性命.乾隆时,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触怒了乾隆皇帝,他斥责说,为什么把“浊”字加在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因此丢了性命.浙江举人徐述夔在他《一柱楼诗集 》中有“ 明朝期振翔,一举去清朗”,也被乾隆皇帝定为“大逆”,因“朝”字既是朝夕的“朝”,也是明朝的“朝”,认认为这是“兴明朝去本朝”之意,不仅本人被杀,而且祸及子孙.这种不着边际的政治性忌讳,更是使人活得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4.汉字形成的谐音文化.因为汉语本身音节少,1600多个,所以出现了一个音节有很多字的现象,比如,“xī”就有"西,希,吸,昔."等77个字.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文化心理.人们利用这种现象来表现自己的趋吉避凶的追求.
5. 新年中讨吉利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喜,福.顺.财,贵等这都是人们喜欢和追求的.人们把喜字写成禧,喜喜(双喜),其中都有吉字,是为了表示重视和强调.在财,贵字中都有贝(钱)字.而且,春节贴“福”字倒着贴,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画上画个大胖小子抱个大鲤鱼,取年年有余之意.
6.婚礼上讨喜庆的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中国人结婚要贴红双喜字.有人在新婚夫妇被褥下面放枣,栗子,花生等物,取“早立子”,“花着生”的意思.
7. 地名中的汉字谐音文化.有些地名因为“言不雅训”,听上去很不好听,于是也采用谐音法,改为即好听又文雅又与原音一样或相近的名字.比如,北京以前有一个母猪胡同,现改名“墨竹胡同”;狗尾巴胡同改名“高义伯胡同”;臭皮胡同,改为“寿比胡同”;焖葫芦罐改为“蒙福禄馆”;屎克螂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台湾基隆,原名鸡笼,1883年改为基隆.这么一改,发音变化不大﹐意义就高雅多了.
8. 回避、躲开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死”、“输”、“破”等不好的事和不好的词,不愿意说,更不希望发生,所以说话做事格外小心.比如,在给人送礼,特别是给老年人送礼时,不要送钟,因为“送钟” 与“送终”谐音;送礼也不要送伞,因为“伞”与"散"谐音.夫妻不要分吃一个梨,因为“分梨”与“分离”是谐音,这些都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心理.新年时,人们十分忌讳打碎器皿,认为新春正月破损了器物,是会给一年带来不吉利的.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妈妈会说﹕“没关系,岁岁(碎碎)平安.”人们用这种谐音办法,把自己从坏心情中解脱出来.坏事变成了吉祥语.另外,中国有很多方言,因为发音不同,也有不同的禁忌.比如,广东人把“猪舌”叫“猪俐”,把“丝瓜”叫“胜瓜”因为广东话,“舌”和“丝”与“蚀”同音,是亏本的意思.北方有很多人忌说“蛋”,因为有很多骂人话中有“蛋”.如﹕坏蛋、混蛋、王八蛋.所以有人把“鸡蛋”叫“鸡子儿”,“鸡蛋汤”叫“木须汤”,“摊鸡蛋”叫“摊黄菜”.在吃饭时,不要问别人﹕“你吃不吃醋?”因为这会使人产生不好的联想.有的地方干脆把“醋”字改叫“忌讳”,问︰“你要不要忌讳?”
这种文化不仅中国有,就是在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也有.日本大阪“地铁”写成繁体铁字﹐而不是写简体字“铁”(二字在日本通用),因简体字“铁”是“失金”,地铁失金,不是公司赔本吗?在新加坡有一个地方,书店林立,堪称书城,人们为了避开这个书(输)音,此地名叫黄金城.
9. 诙谐幽默的谐音.我们在日常谈话时,也常常使用谐音这种修词手段,以增加语言的幽默感.比如﹕一个人说﹕“老李得了气管炎,整天是床头柜.”乍一听,好象老李呼吸道出了问题,实际上,“气管炎”是“妻管严”的谐音,“床头柜”是“床头跪”的谐音.这里是说老李被妻子管得很严,每日还要在床头跪着,这就十分风趣地在挖苦老李惧内.在汉语中还有许多谐音歇後语,用在说话中,更是妙趣横生.比如﹕娶媳妇坐抬筐—缺觉(轿),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锣锅上山—钱(前)紧,大萝卜说梦话—你罢(拔)了我吧,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胆(掸)子,小王八屁股—新规(龟)定(月定),等等.
10.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商业大潮中,出现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有一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利用汉字和汉字谐音,大作广告,制造商业噱头,吸引人们眼球.例如﹕“百衣(依) 百顺”( 西服广告) ,“鸡(机) 不可失”( 烧鸡广告) ,“无泄(懈) 可及(击) ”( 治泄药广告) ,“酱(将) 出名门”(酱菜广告) ,“有痔(恃) 无恐”( 痔疮药广告) ,“骑(其) 乐无穷”( 摩托车广告) ﹐“衣冠勤(禽)瘦(兽)”( 服装店招牌)﹐另外在网络上,也出现一些变体,如,“神马都是浮云”,“我木有”,等等.有一些广告还造成了混乱,这不仅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也制造错别字,破坏了汉语成语,有些内容还很不健康,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是不应该提倡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