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二历史题,在线等,帮帮吧!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国内出现了一股否定南京大屠杀的逆流,而《东史郎日记》是“从加害者的角度,以一名军国主义士兵的立场和观点,不加修饰的暴露了加害者的残忍行为和复杂思想...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国内出现了一股否定南京大屠杀的逆流,而《东史郎日记》是“从加害者的角度,以一名军国主义士兵的立场和观点,不加修饰的暴露了加害者的残忍行为和复杂思想”,是“研究南京大屠杀资料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由此引发的东史郎诉讼案备受人们关注。1998年12月22日,东京高等法院继东京地方法院后再次判定东史郎败诉;2000年1月21日,日本高等法院终审判决东史郎败诉。东史郎诉讼案之所以出现一而再的错判,其根源是什么?
展开
展开全部
主要是由于以下的一些原因造成的:
1、日本天皇制政权的持续存在。日本的天皇制是一种独特的国家制度,尽管天皇本人在日本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并不一定真正掌握政权,但其精神上的象征意义和感召力却是无人能比的。天皇与日本已经密不可分,天皇就是日本,日本就是天皇。尤其在明治维新以后,天皇的地位更是被抬高到了吓人的地步,成了日本人心中不可仰视的神。日本不同于另一个战败国德国,整个法西斯政权都被摧毁,4年后重建的东西两个德国都与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没有丝毫联系,日本却是在盟军进入日本本土之前就宣布了投降,日本的天皇制国家政权并没有被摧毁。战后虽然美国军队占领了日本,也对天皇制实施了改造,但为了减少日本国民的抵触情绪和按照美国的利益顺利改造日本而对日本实行了间接统治的方式,即利用天皇制和日本既有的国家政权对日本实行统治。因此,天皇制被保留了下来,日本政府除去像军部这样一些明显为军国主义服务的部门外,几乎全部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对于日本这样一个战前和战后具有国家体制继承关系的战败国来说,要正确、客观地看待侵略历史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否定过去就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否定自我。时至今天,日本的国旗、国歌和军旗,仍然是战争期间使用的国旗、国歌和军旗,这常常会让遭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的人们想起过去军国主义的日本,但日本并没有想要用其他的国旗、国歌和军旗来取代它们,因为在日本人看来,这些东西是日本整体的一个象征,日本不可能进行自我否定。
2、美国对日本改造的不彻底和日本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同盟关系。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实行了民主化改造,其中包括消灭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和整肃战犯,但随着1947年美苏冷战的出现,美国对日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将削弱和改造日本的政策转变为扶植和复兴日本的政策,其目的是将日本变为能够阻挡共产主义势力扩张的堡垒。于是,对军国主义分子和战犯的整肃活动很快停止,过去受到限制的一些军国主义分子又重新开始恢复正常生活。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其后不久爆发的朝鲜战争,更使美国加快了扶植和复兴日本的步伐。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1951年召开旧金山和会,通过《旧金山和约》使日本获得了独立。此后,一些在战争期间支持战争的旧军人和军国主义分子更加有恃无恐,甚至有些人还进入了政府,重新执政。这些人当然对过去的历史会进行美化或者掩盖和否认。20 世纪50年代初建立起来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日美同盟关系则使美国在对日政策上更多地是重视日本目前对美国的政策协调与协助,而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表现采取了一种宽容甚至纵容的态度,客观上也助长了日本对历史的歪曲。美国的欧洲盟国则更是由于在历史上并没有向亚洲国家那样遭受日本的侵略而缺乏切身的体会,更多地也是同美国一样考虑目前同日本的关系,对日本歪曲历史的行为显得比较宽容。美国和欧洲国家与日本密切的同盟关系也使得日本在否认和美化历史时更加肆无忌惮。
3、战后日本经济的成功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日本利用美国的保护和战后国际社会的优越条件埋头发展经济,即不需要承担巨额军费,反而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生产刺激了自己的经济,并充分享受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自由贸易体制和廉价的能源,从20世纪50年代起其经济就持续高速发展,仅仅用了20多年时间就迅速崛起,实现了它近代以来的梦想,在经济上超过了欧洲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其经济大国地位的奠定,使日本恢复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而失去的自信,并且使其踌躇满志,想要发挥大国作用的梦想再次出现。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日本国内右倾保守势力和民族主义增强,在外交上也加快了其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试图在国际政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近代以来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亚洲周边国家的侵略和统治,使其丧失了作为一个大国所具有的道义形象。对此,一些日本人不是通过彻底反省历史来重新树立日本的大国形象,反而试图通过否认历史来做到这一点。如日本右翼作家林房雄在其《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一书中宣称:“一国的繁荣不能仅仅用经济繁荣来衡量,重要的是确立精神支柱,即恢复国民的自信。日本已经繁荣,但灵魂之旗尚未飘扬起来。被强制性地割断历史和战争犯罪意识,使多数日本人萎靡不振,在一片升平的暗谷中彷徨。我写此书,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在充满苦难的东亚百年战争中英勇善战的日本人的自豪和自信。”一名攻击现有教科书的右翼学者更是一语道破天机,他认为教科书问题的焦点就是“如何再一次塑造现在的日本人”,“如何把自己的孩子造就成比平成时代(即1989年以后)的日本人具有更坚强意志的日本人”。也就是说,这些人自恃日本经济的成功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而想要恢复过去日本民族的所谓武勇和忠诚的性格,因此就需要歌颂而不是反省过去日本的历史,当然更谈不上批判。
4、日本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和单一民族的国家,在其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人际之间的关系,讲究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但是在面对外部世界时却常常缺乏应对的能力,总是或者恐惧过度、不知所措,或者颐指气使、强力相向。反映在其对外关系中,或者表现得非常自卑,或者又表现得非常自傲。在对待历史的问题上,也缺乏宏观意义上对善恶标准的价值判断,没有正义与否的观念,反而其崇拜祖先的习惯被用来抹杀了对非正义的历史审判,如他们对死去的先祖都不会去追究,反而会将这些人看作是神来加以纪念,而不管这些人生前做了些什么。正像美国社会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著名的《菊与刀》一书中将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分析比较后所得出的结论,西方文化是一种所谓“罪感”文化,即认为人类是有原罪的,因此常常需要去忏悔和反省,但日本文化却是一种所谓“耻感”文化,对自身没有罪恶与否的观念,而只有羞耻与否的观念。因此,日本一些人从来不认为过去日本所进行的侵略战争是罪行,总是将其归咎于历史上的殖民时代,不从自身去寻找原因,反而认为被战败而感到羞耻,所以也就不会认为自己犯下了罪行而需要忏悔和反省,反而一直试图寻找机会洗刷掉战败的耻辱。
1、日本天皇制政权的持续存在。日本的天皇制是一种独特的国家制度,尽管天皇本人在日本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并不一定真正掌握政权,但其精神上的象征意义和感召力却是无人能比的。天皇与日本已经密不可分,天皇就是日本,日本就是天皇。尤其在明治维新以后,天皇的地位更是被抬高到了吓人的地步,成了日本人心中不可仰视的神。日本不同于另一个战败国德国,整个法西斯政权都被摧毁,4年后重建的东西两个德国都与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没有丝毫联系,日本却是在盟军进入日本本土之前就宣布了投降,日本的天皇制国家政权并没有被摧毁。战后虽然美国军队占领了日本,也对天皇制实施了改造,但为了减少日本国民的抵触情绪和按照美国的利益顺利改造日本而对日本实行了间接统治的方式,即利用天皇制和日本既有的国家政权对日本实行统治。因此,天皇制被保留了下来,日本政府除去像军部这样一些明显为军国主义服务的部门外,几乎全部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对于日本这样一个战前和战后具有国家体制继承关系的战败国来说,要正确、客观地看待侵略历史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否定过去就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否定自我。时至今天,日本的国旗、国歌和军旗,仍然是战争期间使用的国旗、国歌和军旗,这常常会让遭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的人们想起过去军国主义的日本,但日本并没有想要用其他的国旗、国歌和军旗来取代它们,因为在日本人看来,这些东西是日本整体的一个象征,日本不可能进行自我否定。
2、美国对日本改造的不彻底和日本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同盟关系。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实行了民主化改造,其中包括消灭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和整肃战犯,但随着1947年美苏冷战的出现,美国对日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将削弱和改造日本的政策转变为扶植和复兴日本的政策,其目的是将日本变为能够阻挡共产主义势力扩张的堡垒。于是,对军国主义分子和战犯的整肃活动很快停止,过去受到限制的一些军国主义分子又重新开始恢复正常生活。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其后不久爆发的朝鲜战争,更使美国加快了扶植和复兴日本的步伐。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1951年召开旧金山和会,通过《旧金山和约》使日本获得了独立。此后,一些在战争期间支持战争的旧军人和军国主义分子更加有恃无恐,甚至有些人还进入了政府,重新执政。这些人当然对过去的历史会进行美化或者掩盖和否认。20 世纪50年代初建立起来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日美同盟关系则使美国在对日政策上更多地是重视日本目前对美国的政策协调与协助,而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表现采取了一种宽容甚至纵容的态度,客观上也助长了日本对历史的歪曲。美国的欧洲盟国则更是由于在历史上并没有向亚洲国家那样遭受日本的侵略而缺乏切身的体会,更多地也是同美国一样考虑目前同日本的关系,对日本歪曲历史的行为显得比较宽容。美国和欧洲国家与日本密切的同盟关系也使得日本在否认和美化历史时更加肆无忌惮。
3、战后日本经济的成功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日本利用美国的保护和战后国际社会的优越条件埋头发展经济,即不需要承担巨额军费,反而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生产刺激了自己的经济,并充分享受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自由贸易体制和廉价的能源,从20世纪50年代起其经济就持续高速发展,仅仅用了20多年时间就迅速崛起,实现了它近代以来的梦想,在经济上超过了欧洲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其经济大国地位的奠定,使日本恢复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而失去的自信,并且使其踌躇满志,想要发挥大国作用的梦想再次出现。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日本国内右倾保守势力和民族主义增强,在外交上也加快了其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试图在国际政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近代以来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亚洲周边国家的侵略和统治,使其丧失了作为一个大国所具有的道义形象。对此,一些日本人不是通过彻底反省历史来重新树立日本的大国形象,反而试图通过否认历史来做到这一点。如日本右翼作家林房雄在其《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一书中宣称:“一国的繁荣不能仅仅用经济繁荣来衡量,重要的是确立精神支柱,即恢复国民的自信。日本已经繁荣,但灵魂之旗尚未飘扬起来。被强制性地割断历史和战争犯罪意识,使多数日本人萎靡不振,在一片升平的暗谷中彷徨。我写此书,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在充满苦难的东亚百年战争中英勇善战的日本人的自豪和自信。”一名攻击现有教科书的右翼学者更是一语道破天机,他认为教科书问题的焦点就是“如何再一次塑造现在的日本人”,“如何把自己的孩子造就成比平成时代(即1989年以后)的日本人具有更坚强意志的日本人”。也就是说,这些人自恃日本经济的成功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而想要恢复过去日本民族的所谓武勇和忠诚的性格,因此就需要歌颂而不是反省过去日本的历史,当然更谈不上批判。
4、日本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和单一民族的国家,在其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人际之间的关系,讲究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但是在面对外部世界时却常常缺乏应对的能力,总是或者恐惧过度、不知所措,或者颐指气使、强力相向。反映在其对外关系中,或者表现得非常自卑,或者又表现得非常自傲。在对待历史的问题上,也缺乏宏观意义上对善恶标准的价值判断,没有正义与否的观念,反而其崇拜祖先的习惯被用来抹杀了对非正义的历史审判,如他们对死去的先祖都不会去追究,反而会将这些人看作是神来加以纪念,而不管这些人生前做了些什么。正像美国社会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著名的《菊与刀》一书中将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分析比较后所得出的结论,西方文化是一种所谓“罪感”文化,即认为人类是有原罪的,因此常常需要去忏悔和反省,但日本文化却是一种所谓“耻感”文化,对自身没有罪恶与否的观念,而只有羞耻与否的观念。因此,日本一些人从来不认为过去日本所进行的侵略战争是罪行,总是将其归咎于历史上的殖民时代,不从自身去寻找原因,反而认为被战败而感到羞耻,所以也就不会认为自己犯下了罪行而需要忏悔和反省,反而一直试图寻找机会洗刷掉战败的耻辱。
参考资料: http://hist.cersp.com/gjsy/200510/266.html
展开全部
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思想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日本的唯物革新运动没有彻底的推翻封建势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进来看看,楼上回答的很全面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