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展开全部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系统看似外在于社会系统而独立存在,但实际上,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利用,我们所面对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人化自然.自然界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对于人的发展具有优先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过自然力是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把握住了这一重要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体现其治国理政的党代会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同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生态文明建设遵循客观的生态环境优先性规律,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可以充分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四项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为其他四项建设提供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但由于我们实行的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投入,是以付出巨大环境资源代价换取的高增长.因此,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时空压缩”的特点.
在这个阶段,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从资源瓶颈的情况来看,我国资源总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2010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铜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潜在风险日益加大.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突出.由于我国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耕地、石油、天然气、淡水、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上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不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2011年,我国废水排放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氨氮排放总量为260.4万吨,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超过劣V类水体水质,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然突出.2011年,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11%的城市超标,城市大气环境以可入肺颗粒物(PM 2.5)污染为主的混合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1年年底,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140.6万吨,综合利用量仅199757.4万吨,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利用往年的贮存量.
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恶化开始引发社会稳定问题.最近几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每年都在快速递增.特别是四川省什邡市的百亿元钼铜项目、江苏省南通启东的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和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的PX项目,因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纷纷遭到群众抗议.这些事件最后皆以政府宣布放弃项目的建设而告终,这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损害.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如果任由目前的生态危机继续下去,不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将增加不稳定因素,激化社会矛盾;不但会殃及子孙后代,而且将直接威胁到当代人的生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质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存在的物质前提.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生态文明.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将人类活动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们按自然生态规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价值,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时,无论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既要考虑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又必须顾及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第三,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要依托生态环境这个基础,从环境承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自然生态优先原则”,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力求人与自然共生.做到发展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
第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景下所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站在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最高形态的高度,又要从当代我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必须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来获取现代化,也不能以牺牲现代化为代价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因此,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一般将来时”.实践表明,发达工业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如果我们勉强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我们很可能在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之前,就被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压垮.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立足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把原本应当由自己承担的环境代价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时代条件决定了,以转嫁方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行的.
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为此,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引导,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目前相当多的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把自然作为人认识、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结果就是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断强化.这反映在实践中就是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一些地方和单位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冲突和紧张.若不破除种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并见诸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迈出大的步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有了生态文明意识,才会有符合生态要求的生活和生产行为.当前应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全面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倡导人们追求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注重生活质量而不是简单需求的满足,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个体生活既不能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应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创立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通过倡导公众进行环境友好的消费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信号,刺激生产领域清洁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带动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促进绿色消费,最终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落实到位,还应推动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完善多元化的环境监督体制.国际经验表明,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引导外,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不可或缺.公众监督不仅可以强化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督,弥补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还可以监督政府.
其次,强化措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措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再次,完善制度,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长期以来,对干部的考核过分突出经济增长指标,以GDP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考核标准,这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不顾及资源、环境成本的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加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事实长期存在,助长了种种非理性的发展理念和行为.因而,政绩考核机制的改变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根本解决环境问题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健全约束和规范环境行为的法律制度.强化一些制度的实施,重点做好战略环评、规划环评、主体功能区及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标准、区域限批与行业限批等工作.从源头上加强防范,杜绝对国土资源恶性开
发和破坏环境的事件发生.
三是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
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能够纠正在资源环境价格方面的错误市场信号,促进资源环境成本真正内部化,避免排污者将污染成本转嫁给社会.继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推动财政政策的生态化调整,改革环保收费与环境价格政策,完善绿色金融、绿色贸易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追究污染者责任是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难题的关键.强化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境民事责任,既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措施,又是解决“违法成本低”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应该建立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让污染者为其违法行为付出高昂代价;我们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大对污染企业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决、公益诉讼等环境损害救济途径,切实落实企业环境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愿景可以成为凝聚民心的力量,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一个促使中国产业转型、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契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不仅可以开辟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还可以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为人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系统看似外在于社会系统而独立存在,但实际上,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利用,我们所面对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人化自然.自然界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对于人的发展具有优先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过自然力是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把握住了这一重要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体现其治国理政的党代会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同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生态文明建设遵循客观的生态环境优先性规律,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可以充分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四项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为其他四项建设提供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但由于我们实行的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投入,是以付出巨大环境资源代价换取的高增长.因此,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时空压缩”的特点.
在这个阶段,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从资源瓶颈的情况来看,我国资源总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2010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铜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潜在风险日益加大.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突出.由于我国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耕地、石油、天然气、淡水、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上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不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2011年,我国废水排放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氨氮排放总量为260.4万吨,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超过劣V类水体水质,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然突出.2011年,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11%的城市超标,城市大气环境以可入肺颗粒物(PM 2.5)污染为主的混合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1年年底,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140.6万吨,综合利用量仅199757.4万吨,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利用往年的贮存量.
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恶化开始引发社会稳定问题.最近几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每年都在快速递增.特别是四川省什邡市的百亿元钼铜项目、江苏省南通启东的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和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的PX项目,因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纷纷遭到群众抗议.这些事件最后皆以政府宣布放弃项目的建设而告终,这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损害.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如果任由目前的生态危机继续下去,不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将增加不稳定因素,激化社会矛盾;不但会殃及子孙后代,而且将直接威胁到当代人的生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质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存在的物质前提.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生态文明.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将人类活动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们按自然生态规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价值,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时,无论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既要考虑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又必须顾及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第三,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要依托生态环境这个基础,从环境承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自然生态优先原则”,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力求人与自然共生.做到发展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
第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景下所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站在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最高形态的高度,又要从当代我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必须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来获取现代化,也不能以牺牲现代化为代价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因此,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一般将来时”.实践表明,发达工业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如果我们勉强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我们很可能在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之前,就被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压垮.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立足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把原本应当由自己承担的环境代价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时代条件决定了,以转嫁方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行的.
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为此,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引导,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目前相当多的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把自然作为人认识、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结果就是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断强化.这反映在实践中就是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一些地方和单位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冲突和紧张.若不破除种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并见诸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迈出大的步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有了生态文明意识,才会有符合生态要求的生活和生产行为.当前应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全面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倡导人们追求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注重生活质量而不是简单需求的满足,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个体生活既不能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应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创立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通过倡导公众进行环境友好的消费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信号,刺激生产领域清洁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带动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促进绿色消费,最终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落实到位,还应推动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完善多元化的环境监督体制.国际经验表明,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引导外,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不可或缺.公众监督不仅可以强化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督,弥补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还可以监督政府.
其次,强化措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措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再次,完善制度,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长期以来,对干部的考核过分突出经济增长指标,以GDP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考核标准,这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不顾及资源、环境成本的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加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事实长期存在,助长了种种非理性的发展理念和行为.因而,政绩考核机制的改变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根本解决环境问题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健全约束和规范环境行为的法律制度.强化一些制度的实施,重点做好战略环评、规划环评、主体功能区及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标准、区域限批与行业限批等工作.从源头上加强防范,杜绝对国土资源恶性开
发和破坏环境的事件发生.
三是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
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能够纠正在资源环境价格方面的错误市场信号,促进资源环境成本真正内部化,避免排污者将污染成本转嫁给社会.继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推动财政政策的生态化调整,改革环保收费与环境价格政策,完善绿色金融、绿色贸易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追究污染者责任是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难题的关键.强化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境民事责任,既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措施,又是解决“违法成本低”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应该建立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让污染者为其违法行为付出高昂代价;我们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大对污染企业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决、公益诉讼等环境损害救济途径,切实落实企业环境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愿景可以成为凝聚民心的力量,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一个促使中国产业转型、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契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不仅可以开辟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还可以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为人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贡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九州鹏跃
2024-09-26 广告
2024-09-26 广告
服务热线:400-885-3078北京九州鹏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集自主研发、组装生产、定制集成、服务运维于一体的新型科技公司。产品包括粉尘检测设备、本安/矿用防爆测尘设备、烟尘检测设备、CEMS系统、气溶胶发生器等,形成了...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九州鹏跃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