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新课标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载体。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众所周知,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而上好课则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地解读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准确度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差。那么如何解读教材?解读教材的方法途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持课标理念解读教材是一条有效的方法途径。
一、 用课标理念作支撑点解读教材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大多数有情境图、例题、练习题几个部分组成。从层面上看,似乎很简单,而照本授课,效果却很差。究其原因,原来新教材身后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功能和新理念,如果不深在其中,就很难发现作者的编排意图,教材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数学本质等。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为学生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很大。可是,由于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存在着差异,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解读上是肤浅的、不到位的,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导致-些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基以这些原因,我认为解读教材,要用课程标准理念作支撑点,用教师用书,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辅助手段。因为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而课标理念诠释着教材的方方面面,因此,依据课标理念解读教材,能使教师把握方向,围绕重心 ,很好地解读教材。读懂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
二、用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面对数学教材,教师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实质。解读好教材才能教好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我的做法是:
1.通读教材,整体感知。
拿到教材要大概通览一下,整体感知。-共有多少个单元内容?哪些内容是本册的重点?哪些内容是本册的难点?哪些内容是教学关键,应注意什么问题?课程标准把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各单元内容属于哪个内容范畴?每节内容教材怎样呈现?
选用什么主题图或什么例题?练习题怎样安排?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有怎样的要求?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实现?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获得哪些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
2.细读教材,理解文本
“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否确立,课堂教学能否有效等,我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读懂文本,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现行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情境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
如: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拼组》-节内容,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比一比,折-折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把长方形的宽对折再对折剪就成了一一个正形,方形再沿着对角线对折就变成了三角形,大小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圆可以剪成长方形等,渗透了数学转化思想。
教材中还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
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统- -单位》, 这个统一 -单位是在一 年级第一个学期比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会了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一段要对齐 ,再看另- -段长出的那个物体长,没有长出的那个物体短。物体到底有多长?你知道我们使用的数学课本的宽有多长吗?学生的本能可能会用小手比划,除了这个方法你还能想到别的方法吗?学生想不出别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出教材里的方法,可以用几个硬币的长来表示,也可以用几个回形针的长度表示,或者几个三角形的长度来表示等等,在实践活动反馈交流中,学生就会发现,同样的长度怎么测量的结果会不- -样呢?原来是标准量不一样,可是要相同的结果怎么办?学生自然会想到要统一单位。 这个就是单位的形成过程。经历用不同的标准星测量物体的长度,感知体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教材里出现了解题的思想、方法,帮助我们掌握知识的要领。
<2>、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图,开阔视野,培养能力。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而例题中的情境图的构建,是解开知识的一把金钥匙。解读图形,能还原知识的原型。如:-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 一个内容 《数一数》。主题图选用的是一幅美丽乡村小学情境图,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新的环境既陌生而又好奇,教材选用了美丽的情境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就会打消学生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同时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另一方面选用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种,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观察和探究的空间。
<3>、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了解新旧知识衔接,注意预设与生成。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具有严谨、逻辑性强等特点,前后知识间相互联系,一环紧扣一环交替螺旋上升。因此,在解读教材时,我们要做到瞻前顾后,了解知识结构,疏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生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衔接点,促使知识的发展,为后续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元的第1 -个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节内容。由于教材的局限性,不能把所有的知识及蕴含的精神都呈现出来,只抛出一句话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如果你不联系前面的知识统一单位 ,你就找不到知识的落脚点衔接点及生长点。你的教学只会是孤立的,零散的,无序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统一单位 ,知道度量物体的
长度要统一单位,前边我们统- -用小正方块度量物体的长度,下边请同学们用你的小正方块量一量纸条的长度,或是量一桌子长边的长度,活动完后交流反馈。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你遇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说: "小正方块不够用” , 或者有的可能会说:”量的时候麻烦浪费时间” 等。教师要及时引导,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没有办法回答,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人们早就. 帮我们想出了办法,发明了尺。瞧,这是米尺的一部分,际米引出文,这样,很好地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深读教材,活用教材
解读文本后,教师应根据解读文本中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疏理小结,理清思路。确定“教什么”,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着手设计教学方案,拟定教学流程,牢牢把握“怎么教”。设计出简单、实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活用教材,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转化为教案,而是在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大胆取舍、整合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精读活用,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缘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一、 用课标理念作支撑点解读教材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大多数有情境图、例题、练习题几个部分组成。从层面上看,似乎很简单,而照本授课,效果却很差。究其原因,原来新教材身后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功能和新理念,如果不深在其中,就很难发现作者的编排意图,教材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数学本质等。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为学生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很大。可是,由于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存在着差异,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解读上是肤浅的、不到位的,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导致-些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基以这些原因,我认为解读教材,要用课程标准理念作支撑点,用教师用书,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辅助手段。因为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而课标理念诠释着教材的方方面面,因此,依据课标理念解读教材,能使教师把握方向,围绕重心 ,很好地解读教材。读懂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
二、用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面对数学教材,教师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实质。解读好教材才能教好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我的做法是:
1.通读教材,整体感知。
拿到教材要大概通览一下,整体感知。-共有多少个单元内容?哪些内容是本册的重点?哪些内容是本册的难点?哪些内容是教学关键,应注意什么问题?课程标准把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各单元内容属于哪个内容范畴?每节内容教材怎样呈现?
选用什么主题图或什么例题?练习题怎样安排?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有怎样的要求?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实现?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获得哪些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
2.细读教材,理解文本
“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否确立,课堂教学能否有效等,我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读懂文本,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现行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情境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
如: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拼组》-节内容,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比一比,折-折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把长方形的宽对折再对折剪就成了一一个正形,方形再沿着对角线对折就变成了三角形,大小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圆可以剪成长方形等,渗透了数学转化思想。
教材中还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
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统- -单位》, 这个统一 -单位是在一 年级第一个学期比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会了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一段要对齐 ,再看另- -段长出的那个物体长,没有长出的那个物体短。物体到底有多长?你知道我们使用的数学课本的宽有多长吗?学生的本能可能会用小手比划,除了这个方法你还能想到别的方法吗?学生想不出别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出教材里的方法,可以用几个硬币的长来表示,也可以用几个回形针的长度表示,或者几个三角形的长度来表示等等,在实践活动反馈交流中,学生就会发现,同样的长度怎么测量的结果会不- -样呢?原来是标准量不一样,可是要相同的结果怎么办?学生自然会想到要统一单位。 这个就是单位的形成过程。经历用不同的标准星测量物体的长度,感知体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教材里出现了解题的思想、方法,帮助我们掌握知识的要领。
<2>、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图,开阔视野,培养能力。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而例题中的情境图的构建,是解开知识的一把金钥匙。解读图形,能还原知识的原型。如:-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 一个内容 《数一数》。主题图选用的是一幅美丽乡村小学情境图,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新的环境既陌生而又好奇,教材选用了美丽的情境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就会打消学生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同时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另一方面选用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种,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观察和探究的空间。
<3>、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了解新旧知识衔接,注意预设与生成。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具有严谨、逻辑性强等特点,前后知识间相互联系,一环紧扣一环交替螺旋上升。因此,在解读教材时,我们要做到瞻前顾后,了解知识结构,疏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生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衔接点,促使知识的发展,为后续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元的第1 -个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节内容。由于教材的局限性,不能把所有的知识及蕴含的精神都呈现出来,只抛出一句话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如果你不联系前面的知识统一单位 ,你就找不到知识的落脚点衔接点及生长点。你的教学只会是孤立的,零散的,无序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统一单位 ,知道度量物体的
长度要统一单位,前边我们统- -用小正方块度量物体的长度,下边请同学们用你的小正方块量一量纸条的长度,或是量一桌子长边的长度,活动完后交流反馈。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你遇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说: "小正方块不够用” , 或者有的可能会说:”量的时候麻烦浪费时间” 等。教师要及时引导,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没有办法回答,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人们早就. 帮我们想出了办法,发明了尺。瞧,这是米尺的一部分,际米引出文,这样,很好地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深读教材,活用教材
解读文本后,教师应根据解读文本中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疏理小结,理清思路。确定“教什么”,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着手设计教学方案,拟定教学流程,牢牢把握“怎么教”。设计出简单、实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活用教材,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转化为教案,而是在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大胆取舍、整合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精读活用,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缘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