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四章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 我来答
子静子的人3925
2022-07-05 · TA获得超过761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8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5.4万
展开全部
看到这句话我感慨万千,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执著于思想了,因为我缺乏安全感,我想要通过哲学,通过思想把自己弄明白,治愈自己。而今我终于花费了巨量的时间、精力把自己弄明白了,真是不容易。

这其实是个悖论,因为缺乏安全感去寻安全感,可是心理咨询的最核心的地方在于要想咨询必须先建立咨访关系,建立咨访关系需要信任感为前提,这信任感又是来访者所缺的;于是形成了一个悖论,就是心理咨询的基础或前提是他心里面得有这个“ 安全感 ”,遇到匹配的咨询师,他的安全感被激活,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为成长打开一扇窗。

一、导致临床专断偏差的原因

与那些非临床的心理学家相比,临床心理学家更欢迎这种非科学的“认识方式”。感觉胜过共识!因为人是有尊严、有情感、有温度,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

我对这一段挺有共鸣的,说健康和疾病是一种社会 建构。 既然说是建构,就不存在绝对真理,一切的存在都是相对的,所以也就没有必要那么执念了,顺其自然就好。

1、相关错觉

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老师讲课听一次就会很上瘾,有的老师听了十几次越听越反感。我之前的归因是听着上瘾的就是被理解了,被共情了,总觉得是那老师水平高。关于这个问题我单独请教过代老师,还有在读精神分析的时候请教过王颖杰老师,她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代老师说:“李鸣老师说过一句话,你眼中的他人多少都有你自己,他人眼中你多少也都有他人。”

颖杰老师说:“水平高也是一方面,也可能跟那听起来上瘾的老师匹配度比较高,别说每一个老师,甚至每一个理论都有他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存在一些不同的感受是很正常的。”

经过我不断的觉察,我现在对这一块已经很释怀了。就像交朋友一样,不可能得到所有人都喜欢,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讨厌,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觉察、不断调整自己,以更加开阔的姿态迎接不确定性。

我最近也觉察了许多,我发现我对焦虑型人格的抗拒源于我母亲,她是一个内心非常焦虑的人,可能源自一种责任吧,或者对于才华的无处安放的焦虑。

甚至我发现我妹的人格底色是像我父亲: 没有那么大的欲望,平平淡淡的,只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 。

我更多地像我母亲,内在有一种无限的热情,执著,焦虑,总想干出点什么事来,可是内心又充满了恐惧。

最近的成长觉察是跟爷爷的能量对接上了,纵然我从内心是原谅我的父亲了,但是我还是喜欢那种内心的平静和淡然。最近看叶嘉莹的纪录片很受感动,我希望我的晚年也是这样的,平静淡然。

最后,虽然很多的思维偏见还是会存在,但是我内心已经不挣扎了,因为这就是我的局限啊,我当成是成长的机会。

2、自我证实的诊断

我太喜欢这句话了,被深深的共鸣和感动。

我之所以在这个世界东倒西歪,是因为我的脑子里 一片空白 ,我根本 不知道我到底需要什么 ——可能 本质上需要成长 ,但这个成长是我不觉察的。

我老婆一眼就相中了我,尽管我一开始感觉她不适合我,中间我又谈了一个更有钱的。可是没有心的我是落不了地的,实际上我的心已经被我老婆偷走了,她因为跟我分手了开始难过起来,她灵魂的涟漪扰动着我匮乏的灵魂动荡不已。

于是我莫名其妙的走近老婆的生活里,结婚,生子,一路挣扎飘摇,最后达成了彼此的目标:

老婆是 通过在潜意识层面深度压抑自己 而植根于黑暗之中,而在意识层面给自己开了一扇小窗——赌一把,赌一把命运,这跟我赌命运的态度不谋而合。我老婆说:“ 我对婚姻是持消极态度的,如果失败了我不会再找了,但是因为你我想试一下 。”我想是这句话把我镇住了,而且这句话也是 另外一个“我” 对我自己说的。无论我多混蛋,我怎么舍得将自己抛弃呢,毕竟是这么一个极端自卑和极端自恋的混合体。

老婆极端的压抑自己,她内在的善良终于迎来了我的蜕变。我终于离开我的原生家庭,爱上了这个新的客体——我老婆。

我想现在之所以这么用力的突破也跟爱上我老婆有关,既然我的爱已经扎根在她的心里,那么我一定要担负起伴侣的责任,我要尽快的立起来,给老婆时间和空间获得觉察和成长,而且我可以帮到她。蛮有意思的叙事疗法。

相信什么就会去寻找什么。实际上, 是我老婆相信我,我完成了蜕变 ;反过来,我获得了自信,又可以重新帮助她。

二、抑郁

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脑海里立马出现了四个字:人生无常。人生是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出生不确定,成长不确定,遇到什么人不确定;而在这不确定中有一个地方是确定的——这社会是越来越好的,在越来越好之中,我们的心跟着这大趋势,接受教育,遇到榜样,学会觉察,不断成长,这个过程给了我们 改变的契机 。而究竟哪个原因占主要,不一而足。

命运变得不可完全琢磨,但是又不得不琢磨,这样子才好玩。

三、有助于治疗的社会心理方法

看见即疗愈,所以咨访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1、通过外显行为引发内在改变。

我还是想说人格的主要组成部分性格,其中四个特征, 态度、意志、情绪、理性 ,这态度又是其他三个特征的核心部分。所以外显行为改变,不就是在强化意志力坚持吗,理性思考吗,稳定的情绪吗,所以态度的改变是迟早的事。

2、打破恶性循环

就是先停下来,定住。就像那跑长途的汽车,有了小毛病,就不能带病上岗了,暂时找不到修理厂的话,先停在路边,打电话找修理师傅来,不能继续开,会出人命的。

3、通过对成功做内在归因维持变化

还是回到人格结构,性格中最基础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因为态度好了变得比较容易坚持,情绪会更好,在理性分析归因,形成良性的循环。

四、社会关系对健康与幸福感的促进

我现在感觉我是越来越好了,越来越能看见别人,越来越幸福了。

我从原生家庭得到了痛苦,不被认可和信任;而在写作觉察中发现却在新的小家庭被老婆无微不至的相信,接纳,欣赏,我在新家庭里得到了幸福的滋养,越来越幸福,可以成长之后又回到原生家庭去接纳父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邦彦技术
2024-05-11 广告
在我们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的心理健康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要方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我们特别推出心理健康免费测试。这项测试简单快捷,无需复杂操作,就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初步的心理健康评估。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关注自己的心理健...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邦彦技术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