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章读书笔记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刘易斯•托马斯
社会心理学家把自信,精力充沛,有雄心的行为区别于伤害,损害,破坏性行为,前者成为果敢自信,后者成为攻击。我们把攻击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攻击还包括毁坏财产,撒谎等其他以伤害为目的的行为。
动物攻击有社会性攻击和静息的攻击行为,而人类则是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恐怖事件,自杀式恐怖活动,战争都属于工具性攻击,谋杀属于敌意性攻击。
攻击的理论
生物学影响:攻击的生物学理论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人本善”,一个是“性恶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攻击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死本能”,洛伦兹认为攻击更多是适应性的而非自我破坏。两种理论都认为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是非习得性的和普遍的。
心理学家提出,男性对攻击行为具有适用性,有目的的攻击可以提高生存和繁殖的几率,迈克安德鲁说:“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对象发动攻击是获得社会成就的敲门砖”。这也有利解释为什么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是攻击的高峰期,因为这一阶段是社会地位和争夺配偶竞争最激烈的时期。
神经系统影响:脑区中有一块区域,当这块区域被激活时,敌意加强,当这块脑区被抑制时敌意程度下降,在对未受过虐待的杀人犯进行脑部扫描时发现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低14%,反社会者的额叶则比正常人的小15%,而前额叶被认为与攻击行为有关。
基因影响:攻击性存在着较大的多样性,遗传因素在其中作用大于环境的影响,但是研究者也发现攻击行为是有一种能够改变神经递质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时期的受虐待经历,共同决定的。
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并非单纯的只受“不良”基因或“不良”环境的影响,相反,基因会使某些儿童对虐待更敏感,反应更强烈,先天和后天因素是互相影响的。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睾丸激素、不良饮食都是攻击行为的生物化学因素。表明了生物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攻击的挫败——攻击理论
我们会在遭遇挫折后加大攻击,而且容易把攻击转移目标,比如“踢狗效应”。但是在挫折感能够找到理由,可以理解时攻击不会加强,伯科威茨认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即攻击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如果这种状态找到攻击线索,那么就会出现攻击行为。
在这里有个相对剥夺:不只是完全剥夺才会产生挫折感,更多的时候挫折感来源于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比别人好,但当荣誉被别人获得,自己没有时候会出现相对剥夺感,引发攻击。
攻击是为了得到特定的回报而采取的手段,人类也可以习得攻击的回报,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家庭文化大众传媒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攻击的影响因素:
厌恶事件:能诱发攻击的不只是挫折,还有一些令人厌恶的体验,疼痛,炎热,受攻击,过度拥挤都会引发攻击。
例如在炎热的天气遇上了大堵车,更容易引发路怒。
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者证实:“蓄意的攻击会招致报复性的回击”。
一种躯体唤醒状态会引发什么样的情绪,取决于人们对这种唤醒的理解和分类,但是实验证明,唤醒的状态只会强化情绪。挫败,炎热或侮辱性的情境都会提高我们的唤醒水平,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唤醒状态就会与敌对的想法和情绪一起促成攻击行为。
攻击线索:所见即为所思,看到枪支会启动敌对性想法和惩罚性的判断,研究证实,持有枪支的国家谋杀率,更高自杀率也更高。刀也可以杀人,但是远距离便使我们更加残忍,所以远远的扣动板机比持刀攻击更容易的多。
媒体影响:扭曲不实虚构的性暴力电影会降低男性对强奸和砍杀的焦虑水平,也让女性产生相信别人会喜欢这样,但不会想到自己喜欢。暴力色情也会刺激增加对女性的惩罚性行为。电视中暴力场景会对小孩子产生影响。观看暴力场景越多的孩子攻击行为增加,与成人时期虐待配偶有关,与青春期发生殴打,抢劫和威胁恐吓有关,与参与打架的次数也有关。
电视节目对攻击行为有脱敏作用,会为在新环境中,不知道该如何行为的人提供社会脚本,改变我们的知觉,启动新的认知。而电子游戏会诱发攻击性行为,引发攻击思维,唤醒攻击情绪,减少对他人的帮助和同理心。
群体影响:激怒个体的情景也会激怒群体,我们经常会在影片中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人被欺负了会找大哥或者找同伴为自己复仇,这时,一群人就会拿刀拿棒去群殴那个行凶者。这一群人可能是有共同的反社会倾向,缺乏紧密的家庭联系,对学业不感兴趣的年轻人,他们在帮派中找到统一性,经常感到与他人融为一体而十分满足,他们在行动中多是去个性化的。
减少攻击行为:从儿童期我们就要做出榜样,并奖励敏感性和合作,训练家长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教育孩子,达到此目的。训练他们控制自己的愤怒,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在电影,电视,媒体传播中减少暴力描写和暴力场景。
文化可以更好地改变暴力攻击。打蚊子确实不错,但排干沼泽的水会更好——通过改造我们的文化,去除那些腐蚀年轻人的社会毒瘤和重建我们的道德根基。
——刘易斯•托马斯
社会心理学家把自信,精力充沛,有雄心的行为区别于伤害,损害,破坏性行为,前者成为果敢自信,后者成为攻击。我们把攻击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攻击还包括毁坏财产,撒谎等其他以伤害为目的的行为。
动物攻击有社会性攻击和静息的攻击行为,而人类则是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恐怖事件,自杀式恐怖活动,战争都属于工具性攻击,谋杀属于敌意性攻击。
攻击的理论
生物学影响:攻击的生物学理论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人本善”,一个是“性恶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攻击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死本能”,洛伦兹认为攻击更多是适应性的而非自我破坏。两种理论都认为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是非习得性的和普遍的。
心理学家提出,男性对攻击行为具有适用性,有目的的攻击可以提高生存和繁殖的几率,迈克安德鲁说:“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对象发动攻击是获得社会成就的敲门砖”。这也有利解释为什么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是攻击的高峰期,因为这一阶段是社会地位和争夺配偶竞争最激烈的时期。
神经系统影响:脑区中有一块区域,当这块区域被激活时,敌意加强,当这块脑区被抑制时敌意程度下降,在对未受过虐待的杀人犯进行脑部扫描时发现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低14%,反社会者的额叶则比正常人的小15%,而前额叶被认为与攻击行为有关。
基因影响:攻击性存在着较大的多样性,遗传因素在其中作用大于环境的影响,但是研究者也发现攻击行为是有一种能够改变神经递质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时期的受虐待经历,共同决定的。
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并非单纯的只受“不良”基因或“不良”环境的影响,相反,基因会使某些儿童对虐待更敏感,反应更强烈,先天和后天因素是互相影响的。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睾丸激素、不良饮食都是攻击行为的生物化学因素。表明了生物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攻击的挫败——攻击理论
我们会在遭遇挫折后加大攻击,而且容易把攻击转移目标,比如“踢狗效应”。但是在挫折感能够找到理由,可以理解时攻击不会加强,伯科威茨认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即攻击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如果这种状态找到攻击线索,那么就会出现攻击行为。
在这里有个相对剥夺:不只是完全剥夺才会产生挫折感,更多的时候挫折感来源于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比别人好,但当荣誉被别人获得,自己没有时候会出现相对剥夺感,引发攻击。
攻击是为了得到特定的回报而采取的手段,人类也可以习得攻击的回报,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家庭文化大众传媒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攻击的影响因素:
厌恶事件:能诱发攻击的不只是挫折,还有一些令人厌恶的体验,疼痛,炎热,受攻击,过度拥挤都会引发攻击。
例如在炎热的天气遇上了大堵车,更容易引发路怒。
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者证实:“蓄意的攻击会招致报复性的回击”。
一种躯体唤醒状态会引发什么样的情绪,取决于人们对这种唤醒的理解和分类,但是实验证明,唤醒的状态只会强化情绪。挫败,炎热或侮辱性的情境都会提高我们的唤醒水平,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唤醒状态就会与敌对的想法和情绪一起促成攻击行为。
攻击线索:所见即为所思,看到枪支会启动敌对性想法和惩罚性的判断,研究证实,持有枪支的国家谋杀率,更高自杀率也更高。刀也可以杀人,但是远距离便使我们更加残忍,所以远远的扣动板机比持刀攻击更容易的多。
媒体影响:扭曲不实虚构的性暴力电影会降低男性对强奸和砍杀的焦虑水平,也让女性产生相信别人会喜欢这样,但不会想到自己喜欢。暴力色情也会刺激增加对女性的惩罚性行为。电视中暴力场景会对小孩子产生影响。观看暴力场景越多的孩子攻击行为增加,与成人时期虐待配偶有关,与青春期发生殴打,抢劫和威胁恐吓有关,与参与打架的次数也有关。
电视节目对攻击行为有脱敏作用,会为在新环境中,不知道该如何行为的人提供社会脚本,改变我们的知觉,启动新的认知。而电子游戏会诱发攻击性行为,引发攻击思维,唤醒攻击情绪,减少对他人的帮助和同理心。
群体影响:激怒个体的情景也会激怒群体,我们经常会在影片中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人被欺负了会找大哥或者找同伴为自己复仇,这时,一群人就会拿刀拿棒去群殴那个行凶者。这一群人可能是有共同的反社会倾向,缺乏紧密的家庭联系,对学业不感兴趣的年轻人,他们在帮派中找到统一性,经常感到与他人融为一体而十分满足,他们在行动中多是去个性化的。
减少攻击行为:从儿童期我们就要做出榜样,并奖励敏感性和合作,训练家长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教育孩子,达到此目的。训练他们控制自己的愤怒,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在电影,电视,媒体传播中减少暴力描写和暴力场景。
文化可以更好地改变暴力攻击。打蚊子确实不错,但排干沼泽的水会更好——通过改造我们的文化,去除那些腐蚀年轻人的社会毒瘤和重建我们的道德根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