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最好的语文课

 我来答
承吉凌8580
2022-07-29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9万
展开全部
当我翻阅闫学老师著的《跟苏霍母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时,方才彻底明白自己所向往的语文课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一节节好的语文课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语文课便是我最喜欢的模样。

书中记录苏霍母林斯基的学生莉达在教育体验中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

“活着真好!”

“活着真好”这样的感叹着实让人感动不已。

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难道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这种语文课堂难道不是最好的课堂?

这种真正的教育大多时间需要在课堂中呈现。所以,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操纵课堂的教师就要明白自己在课堂上如何拿捏自己的言行。

首先,好的语文课上,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

苏霍母林斯基曾说:“老师的智慧不是阻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

我很赞同闫学老师对这句话的阐述。如果老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的强调孩子们的无知,在他们身上显示作为教师的某种优势,这将是一件十分有害的事。教师的智慧就在于给学生知识的启迪,引发他对知识的惊奇感,并照亮他寻求知识的道路。

回顾我们的课堂现状,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这类教师往往知识比较丰厚,在学生中威信很高,学生听的极为专注,可遗憾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少主动思考,教师的优势反而成为阻碍剥夺学生主动思考的屏障。

上学期我们学校语文组举行第二轮赛课,听一位老师讲《画风》一课,感触颇多。首先,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画出本课的生字和学会给生字组词;接着,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小朋友画风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最后,说一说如果让自己画风,又会怎样画呢?

在第一个环节,老师出示两个图片:一是课文所标段落,让学生和自己所标段落进行对照;二是词语,这些词语均含有本课生字,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们反复朗读这些词语,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朗读形式多样化。老师在每种读法中还不时加以鼓励和表扬。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一节课的前二十分钟属于亢奋阶段,孩子们那个喊呀,高呼呀!可以说声音已经达到声嘶力竭的地步。这个环节足足用了约十五分钟。我在想,孩子们如果在每节课上都这样用劲儿的扯着嗓子喊,他们稚嫩的声带能够坚持多久呢?这样喊,词语中的生字就能被孩子牢牢记住了吗?这些生字在以后能被孩子灵活应用吗?不,不会的。如果不给孩子喘息的机会,不让他们学会静下来思考,学着自己给生字组词,并试着说句子,这些生字非但记不住,更谈不上理解消化。第二个环节,老师一味地在指导朗读上下功夫,学生们的朗读也达到了老师所期望的程度。不过,读中缺少了孩子们静静思考的瞬间,缺少了孩子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当时,我在想这么好的朗读为啥没有思维的碰撞?如果老师能用自己的智慧让孩子静下心来想想:小朋友为什么这样画风?给孩子瞬间喘息的机会那该多好啊!最后一个环节,老师用课件出示了几个风中画面,让学生描绘画面内容,老师还不停的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为画面做精彩的诠释。看到此情此景的我,心在痛!老师就这样活生生的剥夺孩子们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那么的天真烂漫、富于幻想,或许他们早有属于自己别出心裁的画风想法,正跃跃欲试呢!却被老师精彩的讲解和美轮美奂的图片冲击的荡然无存。

这样下去学生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了主动寻求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恐怕是教师不曾想到的。所以说,好的语文课堂,教师会利用自己的智慧优势,作为照亮学生前方道路的火光,使学生养成自主寻求知识的能力。

其次,好的语文课上,教师利用自己的优势能够触及智慧和心灵。

每次聆听那些名师大腕儿的课,都令人振奋,久久不能忘怀。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不仅看到了师生之间目光的交流,而且还看到了在这种交流背后那种师生之间心灵的撞击。

记得上学期,中心校组织的一次高效课堂观摩课大赛,大多数老师并没有把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学生回答完毕,老师很多时候没有及时的反馈,而是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就是说,教师的眼睛常常关注的是教参或教科书,或无目的的环视教室的某个角落。很少和学生进行目光的交流,更谈不上思想的交流。尽管诸多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态度都相当不错,但他们满脑子只有他们自己的教案,只想到让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环节,却毫不顾忌学生是否可以接受,是否愿意接受,从不关注学生的思考,与学生缺少应有的交流,更别说欣赏交流碰撞的火花了。

闫学老师在分析苏霍姆林斯基的诸多课例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十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与思维发展规律展开教学;他认为真正的优秀教师,他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和忠实地复述已经设计好的内容,他更是在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没有理智和心灵的撞击,教师的教学就变成了知识的灌输,变成了教师在拿真理进行说教,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了没有判断能力的、对知识与真理的仰视者和膜拜者。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

请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所以说,好的语文课堂,是触及智慧和心灵的地方。

最后,好的语文课上,教师会利用自己的智慧给孩子思维喘息的机会。

在很多的观摩课上,教师的节奏很快,教学“容量”很大,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精确无误的完成,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是如此高超!不过,我在想,这样快节奏的、精确的、几乎不差分秒的课堂,真的反应映了教师的智慧,反应映课堂的高效吗?课堂节奏如此之快,孩子们在课堂上有喘息的机会吗?

反思我的课堂。我自认为我完全没有能力掌控这样的课堂。记得上学期的四月份,中心校及各个兄弟学校的业务领导到我们校听推门课,有幸被我赶上。那一节课,整个教室被前来听课的领导、教师挤个水泄不通。还好,经常上公开课的我,练出了一身的胆子,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只是,担心的是预设四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唯恐时间不够用。不出所料,担心还是应验了。离下课还有约十分钟的时间,预设40分钟的教学内容便搞定了。站在讲台上,观望台下,众多双眼睛盯着我,无暇顾及大家眼神中的惊奇也好、诧异也好、疑惑也罢。只是在想,这下完了,40分钟的课只用了30分钟,没有精确地把握好课堂的时间,看来课堂预设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与提高。评课时好好做检讨吧!不过令我没想到的是,对于这节课,中心校丁学师校长用了一首打油诗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锦和小学张巧霞,课堂之上表现佳。        行云流水真洒脱,目标落地顶呱呱。

这样的结果,太令我不可思议了!这要在以前,如果不能把握好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这将是一节课中最大的缺憾。所以,当时可令我激动了一番。

针对这种情况,闫学老师在她的著作中做出了这样的阐释:

教师预设的一些东西一旦放在课堂上就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必须根据学情及时做出调整,包括教学内容、提问方式、学习方法、课堂节奏、教学时间,等等。从教学时间这个角度来看,就会出现各种情况:本来用一节课解决的问题,必须用两节课,甚至更多,或者正好相反,本来设想用一节课解决的问题,其实用了半节课就够了。从课堂节奏这方面来看,则要根据学生现场的理解情况,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是课堂的不确定性。

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闫学老师还强调,人的智力活动要有张有弛,而非一直绷得紧紧的。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让孩子想一想”的教育观点,实际上,这也是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我们的课堂上通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每次提出问题,都不给学生想一想的时间,而是直接就让孩子站起来回答,而孩子往往连问题是什么都还没有搞清楚;有的孩子虽然听见了问题,到还没来得及思考,但他一坐下却马上想起答案来了。而这些没有回答出教师问题的孩子,往往充满了沮丧。教师过多的关注自己的教案,而不是学生。甚至有些老师课堂上小问题或过细小,甚至学生只需要回答“对”或“错”就可以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课堂的操控权完全掌控在教师手中,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片刻的喘息。

所以,好的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思维喘息的机会。

总之,我所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师生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绽放思想的火花,呈现色彩斑斓的美丽,实践自由解读,个性解读的鲜活的阅读体验。当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能够用自己的双眼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世界的永恒。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