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攻打东吴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听诸葛亮的劝?
还记得诸葛亮对刘备伐吴一事的感叹么?如果法孝直还活着,就能够阻止皇上东征,即使东征,也一定不会败得那么惨!
这说明了几个潜在的原因,诸葛亮所担任的职位并不是很重要,说话没有什么话语权,相对而言,法正刘备的心目中重要多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虽然说在《演义》里把诸葛亮与刘备之间关系写成鱼和水之间关系,仿佛刘备什么事务都离不开诸葛亮似的,这里多多少存在夸张的成分。如果从《三国志》上来看,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性没有那么强烈,尽管一篇《隆中对》把刘备未来的发展方向写得非常清楚,在一些大事的决策上还有自己独立的想法。
特别是赤壁之战之后,刘备真正有了自己的地盘,与孙权的关系也在蜜月之中,也中只是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派他统管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拨那里的赋税,以供应军队费用。也就是一个管后勤的,当然,这也是诸葛亮的强项之一。
立足之后,建安十六年,身为益州牧的刘璋,为了抵挡张鲁的进攻,派法正去迎接刘备,请刘备帮忙攻打张鲁。刘备欣然而往,他带的参谋却不诸葛亮,而是庞统,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理解成庞统的军事能力强于诸葛亮;另一种理解的方式,是留诸葛亮在后罩携握方提供保障,更为可靠;不管怎么样,在刘备的眼中,开疆拓土庞统和法正更加合适。
一直到庞统战死,才换成诸葛亮来辅助,替自己出谋划策。也就是说明刘备并没因诸葛亮的离岗,担心过后方的安危。
最后鸠占鹊巢,占领了成都开始给各位功臣加官进爵。后来才加入刘备团队的法正显然要在诸葛亮之上,虽说是刘备运用了帝王常用的“平衡之术”。让诸葛亮以丞相职务入尚书事,却不予“开府治事”。没有办事机构和属官,相权自然有限。只有法正才能劝阻刘备伐吴,这只是诸葛亮的一种感叹,表明自己在刘备的心里的重要程度不够。
但是,即使是法正在世是不是能够劝说刘备伐吴呢?那也未必!
有人说刘备伐吴是为关羽张飞复仇,这肯定不是,因为刘备起兵伐吴时,关羽已经死了一年半了。时间是磨平仇恨的车轮,估计早就坦然了。
刘备是在关羽被害(汉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一年半后才东征的,那是在他称皇帝后的第四个月,并非如《三国演义》所说,急于出兵东征。
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刘备心中“匡扶汉室”的决心。当汉王朝灭亡和魏帝即位的消息转眼传到的成都。当时误传献帝被杀,刘备立即召集群臣为献帝服丧,并追谥献帝为孝愍皇帝。并顺理成章登基,国号仍是“汉”,以表达自己的正统性。根据正常的推论,既然登基称帝应该攻打曹魏才是。为什么要去攻打孙权呢?
刘备决定亲自率领大军东征孙权。这个决定,一度遭到赵云等多数老臣的再三劝阻,一致认为当前大敌是曹丕,而不是江东的孙权。可是刘备根本不听。孙权也派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向刘备求和,刘备断然物庆拒绝。
1、孙权背后捅刀子确实不够光明正大;
2、原来可以跨荆益二州,领土辽阔,被孙权夺走荆州之后,变成偏安一方了
关羽的死,只能算是一个导火索和借口,张飞的死才让刘备彻底失去理智,变得非常固执。刘备和关羽、张飞确实亲若兄弟,但也并非登峰造极,超越回事。刘备认为,对他事业贡献最大的,还是帮取两川的法正;在他生前隐则,只有法正有谥;法正和庞统等死,刘备大哭数日不已。关羽之死,刘备有否痛哭流涕,未见记录。
刘备东征争夺荆州,孙权开始求和,并非害怕,而是提出休战,但休战却不交还所得荆州(江陵)之地,刘备当然不会同意。
但在火烧连营、退居白帝城,终于懂得索回荆州已经水中月镜中花之后,孙权再次派使求和,刘备立马就同意了。这时为关羽复仇更不需谈了。可见目的他的目的至始至终为夺回荆州一事;
要是如《三国演义》所说,置国家、社稷于不顾,把为关羽复仇放在第一位,那显然是说不通的。
刘备据成都,取汉中,一路顺风,头脑发热,目空一切,在夷陵惨败。退居白帝城后,是否曾怨恨关羽大意失荆州呢?他于白帝城弥留之际,谈论群臣甚多,唯未见有对关羽的议论,更有甚者,关羽虽死,却不予谥号,这些确实值得深思。
基于以上论点,可以说明刘备伐吴谁也无法劝阻,包括诸葛亮,因为当时的他已经60多岁了,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他在成都称帝已经让人对他当年“匡扶汉室”的口号产生怀疑。他必须要做点什么来以表清白。再加上,在他认为东吴的战力比曹魏要弱鸡,被夺走荆州,心里也是一万个不服。老太太吃柿子,就得打东吴。因此,赵云劝不了,诸葛亮也是无法劝阻的。
朋友们怎么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