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创始人是谁?这一派系的思想有哪些独到之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生于鲁国邹邑(今山东曲阜)。他的祖籍是宋国的李邑(今河南夏邑)。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提倡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他的一些弟子在全国各地旅行了13年。晚年时,他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据传说,孔子曾向老子求礼。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是圣人。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和他后来的弟子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话语、言论和思想,并将它们编入儒家经典《论语》。
儒家思想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春秋时期的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提倡 "礼乐 "和 "仁义",主张 "忠恕 "和 "中庸之道 "的公正性,主张 "德治 "和 "仁治",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我修养。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只有重教轻罚,才是国家稳定和人民富裕幸福的唯一途径。他主张 "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要进行教育,使全国人民都成为有道德的人。在政治上,他也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并呼吁恢复 "周礼",这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途径。在战国时期,儒家有八个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的思想是 "民贵君轻",他主张统治者要实行 "仁政"。在对人性的讨论中,他认为人性是好的,提出了 "善性 "理论,这与荀子的 "恶性 "理论完全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表现。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是孔子! 孔子之后是孟子,孟子以孔子的学说为基础,扩大其影响。至于荀子,后来的朱熹、王阳明等,则在历史的发展中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经济而对自己的学说做出了新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