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35-《橘子不是橘色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橘子不是橘色的》加里·海顿
哲学家到底在想什么?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普通人每天会在脑海里闪过1.2万至6万个念头。其中80%的念头是消极的,95%的念头与前一天完全相同。我时常会想鲜花喝水要喝得多快才能听到咕咚咕咚的声音?怎么能知道冰箱门关了以后里面的灯关了没呢?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奇怪的想法不一定是无用的。这本书的作者加里·海顿 (Gary Hayden) 是英国知名哲普达人,常年给《泰晤士报》哲学专栏供稿,下笔精道,引人入胜;译者王培是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哲学爱好者,对西方哲学有较多思考和研究。这是一本不循常理的哲学入门书,作者精心挑选43个哲学史上著名的思考挑战和伟大哲学家的奇谈怪论,探讨伦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涉及政治、性别、宗教,作者将艰深的哲学论述以深入浅出、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兼具趣味性和思考深度。
比如:我怎么才能知道,我看到的颜色跟你看到的颜色是一样的呢?实际上,人们完全有理由否认颜色是存在的。哲学家洛克把属性分为第一属性和第二属性。物体的第一属性包括形状、大小和运动,第二属性包括颜色、触觉和味道。与第一属性不同的是,第二属性是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上产生的观念,这些观念并不对应于物体本身的事实特征。也就是说,第二属性不是物体自身的属性,而是物体与知觉接收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属性。因此,严格说来,我们不应该说橘子是橘色的,而应该说,橘子看上去是橘色的。
读这本书,会发现,在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背后,是之前没有意识到的有趣思考,在同一个小节中,会引用不同哲学家对同一个观点的看法,阅读的过程中,思维也像在看辩论赛一样过瘾,学习多角度看世界,更理智冷静地思考,同时这本书也留给我们保持自己独立观点的自由。
比如:在《奖赏原理》一书中,边沁认为,计算幸福的数量时,参与计算的快乐根本就没有高低品质之分。只是强烈的快乐比温和的快乐绝对值更大,持续的快乐比短暂的快乐绝对值更大而已。所有这些快乐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而没有品质上的差异。没有哪一种快乐天然就比另一种快乐更高级。而密尔在抑郁了六个月后(边沁的快乐法则没能给他带来多少快乐,反而最终是诗歌解救了他),认为快乐不应该仅仅用数量去衡量,质量也非常重要,他将快乐做了低级和高级的区分,如食色欲望的满足,是动物和人类都能感受到的低级快乐,而像友谊、尊重、艺术、音乐、诗歌这样的高级快乐,却只能依赖人类独有的能力才能享受。
这本书装帧大胆用色,激发灵感,每一节不会太长,可以利用空闲的碎片时间给大脑来一次思考锻炼,值得一读。
分享一些喜欢的句子:
人人都是享乐主义者,所以我们总是会选择最多的快乐和最少的痛苦——前提是我们能正确地判断什么是快乐和痛苦。
如果你发现生活艰难,不要抱怨!这是你应得的。根据业力(karma)法则——印度教中的基本教义,你过去的行为决定了你现在的状况。因此,如果你现在遭遇不幸,一定是因为过去做过一些坏事。
永恒循环,或者,永久轮回,这一理论是说,历史的每一处微小细节都在不断重复着自己。今天所发生的每一件事,过去已无数次发生,并且将来还会无数次发生。
佛陀说:“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我所阐述的不外乎痛苦以及痛苦的终结。”从头到尾,佛陀的训诫都关乎痛苦问题:痛苦如何产生,又如何被消除。
人生皆苦(life is suffering)。痛苦不是时不时从外部加添给某人的事物,也不是能够通过好运和悉心管理得以消除的事物。痛苦与人生交织在一起。人生皆苦。
痛苦来自于渴求(suffering is caused by craving)。心灵比肉体更不稳定,我们可以产生印象、观念、感觉和欲望,但它们时刻都在取代之前的想法,以至于心灵总是“一念消亡,一念又起”。
哲学家到底在想什么?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普通人每天会在脑海里闪过1.2万至6万个念头。其中80%的念头是消极的,95%的念头与前一天完全相同。我时常会想鲜花喝水要喝得多快才能听到咕咚咕咚的声音?怎么能知道冰箱门关了以后里面的灯关了没呢?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奇怪的想法不一定是无用的。这本书的作者加里·海顿 (Gary Hayden) 是英国知名哲普达人,常年给《泰晤士报》哲学专栏供稿,下笔精道,引人入胜;译者王培是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哲学爱好者,对西方哲学有较多思考和研究。这是一本不循常理的哲学入门书,作者精心挑选43个哲学史上著名的思考挑战和伟大哲学家的奇谈怪论,探讨伦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涉及政治、性别、宗教,作者将艰深的哲学论述以深入浅出、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兼具趣味性和思考深度。
比如:我怎么才能知道,我看到的颜色跟你看到的颜色是一样的呢?实际上,人们完全有理由否认颜色是存在的。哲学家洛克把属性分为第一属性和第二属性。物体的第一属性包括形状、大小和运动,第二属性包括颜色、触觉和味道。与第一属性不同的是,第二属性是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上产生的观念,这些观念并不对应于物体本身的事实特征。也就是说,第二属性不是物体自身的属性,而是物体与知觉接收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属性。因此,严格说来,我们不应该说橘子是橘色的,而应该说,橘子看上去是橘色的。
读这本书,会发现,在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背后,是之前没有意识到的有趣思考,在同一个小节中,会引用不同哲学家对同一个观点的看法,阅读的过程中,思维也像在看辩论赛一样过瘾,学习多角度看世界,更理智冷静地思考,同时这本书也留给我们保持自己独立观点的自由。
比如:在《奖赏原理》一书中,边沁认为,计算幸福的数量时,参与计算的快乐根本就没有高低品质之分。只是强烈的快乐比温和的快乐绝对值更大,持续的快乐比短暂的快乐绝对值更大而已。所有这些快乐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而没有品质上的差异。没有哪一种快乐天然就比另一种快乐更高级。而密尔在抑郁了六个月后(边沁的快乐法则没能给他带来多少快乐,反而最终是诗歌解救了他),认为快乐不应该仅仅用数量去衡量,质量也非常重要,他将快乐做了低级和高级的区分,如食色欲望的满足,是动物和人类都能感受到的低级快乐,而像友谊、尊重、艺术、音乐、诗歌这样的高级快乐,却只能依赖人类独有的能力才能享受。
这本书装帧大胆用色,激发灵感,每一节不会太长,可以利用空闲的碎片时间给大脑来一次思考锻炼,值得一读。
分享一些喜欢的句子:
人人都是享乐主义者,所以我们总是会选择最多的快乐和最少的痛苦——前提是我们能正确地判断什么是快乐和痛苦。
如果你发现生活艰难,不要抱怨!这是你应得的。根据业力(karma)法则——印度教中的基本教义,你过去的行为决定了你现在的状况。因此,如果你现在遭遇不幸,一定是因为过去做过一些坏事。
永恒循环,或者,永久轮回,这一理论是说,历史的每一处微小细节都在不断重复着自己。今天所发生的每一件事,过去已无数次发生,并且将来还会无数次发生。
佛陀说:“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我所阐述的不外乎痛苦以及痛苦的终结。”从头到尾,佛陀的训诫都关乎痛苦问题:痛苦如何产生,又如何被消除。
人生皆苦(life is suffering)。痛苦不是时不时从外部加添给某人的事物,也不是能够通过好运和悉心管理得以消除的事物。痛苦与人生交织在一起。人生皆苦。
痛苦来自于渴求(suffering is caused by craving)。心灵比肉体更不稳定,我们可以产生印象、观念、感觉和欲望,但它们时刻都在取代之前的想法,以至于心灵总是“一念消亡,一念又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