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下)第十节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此节,齐王面临孟子辞职归乡的问题,而在第十一节中孟子所传达的信息从侧面感觉上来说,是觉得齐王对于孟子不再像先前那样恭敬或是尊重从而采取的一种自我措施而已。
说明:文中“不敢请耳,固所愿也”其实是希望齐王对孟子表达出强烈的挽留意愿,而并非所谓的谦词或是真实的推辞(因为,在那个时期,若是君王对于圣贤的辅佐已经到达了可有可无的境地的时候,很多圣贤就算是座上宾,也只是君王聊以自慰的谈话对象而已,很多真正的执政理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感到疲劳,必须在某个特定的环节或是时间点,再次让君上对士人表达出强烈的挽留欲望才行。当然这样的似是而非的推辞也能衡量出士人对于朝政的意义大小)。
就“不敢请耳,固所愿也”所做引申:人类在处世过程中,很容易获得疲劳状态,所谓审美疲劳、学习疲劳、工作疲劳、生活疲劳、社交疲劳、思想疲劳等,当很多生活必须的精神状态(或是生理、情理状态)到达一定的疲劳度时,如若不通过一定的恢复手段来让这些必备的情趣状态恢复到一定的可行范围内,而一直处于疲劳状态下的话,会让处事能力、生活水平、社交状态急剧下降(甚至包括身体状况),从而导致自我做出的决策与判断近乎于无效或是错误,使得这一段时期的生活毫无意义,若是一直保持如此的状态,久而久之即会产生心理上不可抹灭的恶劣影响。
正文:
说明:在“不敢请耳,固所愿也”之后,齐王也采取了一定的挽留措施,用如今的俗语来说就是重金返聘人才——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然而,对于古之圣贤而言,本身对于身外之物的需求就没有太多的想法。但是,齐王在返聘孟子的时候,却给予了孟子甚至高于大夫的俸禄,这也是直接导致孟子在末段中所提到的“富”字(意为发财),有一种自我戏谑的感觉。
引申1(直引):用物质(金钱)挽留人才、爱情、亲情、友情、生命、价值等,在不同的时期或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效果,只能说无法因为金钱的多少而变更其本真的表象的东西,是无法挽留的(包括生命、信仰、信念、决意、尊严、骨气等);能够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出的东西,是随时可以挽留的(包括不忠贞的爱情、不美满的亲情、不和谐的友情、价值等,只是这些东西过于廉价罢了)。总而言之,一般来说,物质(金钱)几乎不能挽留下真正的东西。
引申2(侧引):挽留要得法,别因为弄巧成拙而遗恨终生,明知道对方所要的并不是物质类、金钱类的东西,而无法尝试着去选择给予他/她所真正想要的东西,只会让别人感觉到你对他/她的亵渎与污蔑,只会南辕北辙,他/她只会离你越来越远,到最后都不肯认识到是自己错了,而一直觉得是对方没有给予你最后的挽留机会。
引申3(反引):有些不能挽留的东西,虽然时间会帮助你淡忘他们,但是也不能在过程中花费过多的心血和精力,否则在真正需要你珍惜与挽留的东西出现的时候,你已经没有那个能力或是气力去拥有他们的时候,也是非常值得悔恨的事情。
末段(个人见解,有误请提出):
首先是季孙的语句,个人觉得并不是孟子自比,其一、“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说明子叔疑是本不被重用的,而孟子并不是如此;其二、“又使其子弟为卿”说明子叔疑问要让自己的子弟来做官,并且独自垄断,而孟子也并不是如此。既然不是自比,那么季孙的语句出现在这只能说是为后段铺垫,即“贱丈夫”,个人觉得就因齐王所信诺给孟子的房子与重金,而后让孟子感觉到自己的身份也许比大夫还要高,从而网罗了近乎整个集市的利益,而后自比为文中之“贱丈夫”(如果这里有误,请提出,莫要怪罪,谢谢)。
引申:不管是给予还是索取,若是突破了一定的平衡或是负荷,都会物极必反,造成不可磨灭的后果——无法给予或是不再能够向外界索取一分一毫。
说明:文中“不敢请耳,固所愿也”其实是希望齐王对孟子表达出强烈的挽留意愿,而并非所谓的谦词或是真实的推辞(因为,在那个时期,若是君王对于圣贤的辅佐已经到达了可有可无的境地的时候,很多圣贤就算是座上宾,也只是君王聊以自慰的谈话对象而已,很多真正的执政理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感到疲劳,必须在某个特定的环节或是时间点,再次让君上对士人表达出强烈的挽留欲望才行。当然这样的似是而非的推辞也能衡量出士人对于朝政的意义大小)。
就“不敢请耳,固所愿也”所做引申:人类在处世过程中,很容易获得疲劳状态,所谓审美疲劳、学习疲劳、工作疲劳、生活疲劳、社交疲劳、思想疲劳等,当很多生活必须的精神状态(或是生理、情理状态)到达一定的疲劳度时,如若不通过一定的恢复手段来让这些必备的情趣状态恢复到一定的可行范围内,而一直处于疲劳状态下的话,会让处事能力、生活水平、社交状态急剧下降(甚至包括身体状况),从而导致自我做出的决策与判断近乎于无效或是错误,使得这一段时期的生活毫无意义,若是一直保持如此的状态,久而久之即会产生心理上不可抹灭的恶劣影响。
正文:
说明:在“不敢请耳,固所愿也”之后,齐王也采取了一定的挽留措施,用如今的俗语来说就是重金返聘人才——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然而,对于古之圣贤而言,本身对于身外之物的需求就没有太多的想法。但是,齐王在返聘孟子的时候,却给予了孟子甚至高于大夫的俸禄,这也是直接导致孟子在末段中所提到的“富”字(意为发财),有一种自我戏谑的感觉。
引申1(直引):用物质(金钱)挽留人才、爱情、亲情、友情、生命、价值等,在不同的时期或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效果,只能说无法因为金钱的多少而变更其本真的表象的东西,是无法挽留的(包括生命、信仰、信念、决意、尊严、骨气等);能够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出的东西,是随时可以挽留的(包括不忠贞的爱情、不美满的亲情、不和谐的友情、价值等,只是这些东西过于廉价罢了)。总而言之,一般来说,物质(金钱)几乎不能挽留下真正的东西。
引申2(侧引):挽留要得法,别因为弄巧成拙而遗恨终生,明知道对方所要的并不是物质类、金钱类的东西,而无法尝试着去选择给予他/她所真正想要的东西,只会让别人感觉到你对他/她的亵渎与污蔑,只会南辕北辙,他/她只会离你越来越远,到最后都不肯认识到是自己错了,而一直觉得是对方没有给予你最后的挽留机会。
引申3(反引):有些不能挽留的东西,虽然时间会帮助你淡忘他们,但是也不能在过程中花费过多的心血和精力,否则在真正需要你珍惜与挽留的东西出现的时候,你已经没有那个能力或是气力去拥有他们的时候,也是非常值得悔恨的事情。
末段(个人见解,有误请提出):
首先是季孙的语句,个人觉得并不是孟子自比,其一、“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说明子叔疑是本不被重用的,而孟子并不是如此;其二、“又使其子弟为卿”说明子叔疑问要让自己的子弟来做官,并且独自垄断,而孟子也并不是如此。既然不是自比,那么季孙的语句出现在这只能说是为后段铺垫,即“贱丈夫”,个人觉得就因齐王所信诺给孟子的房子与重金,而后让孟子感觉到自己的身份也许比大夫还要高,从而网罗了近乎整个集市的利益,而后自比为文中之“贱丈夫”(如果这里有误,请提出,莫要怪罪,谢谢)。
引申:不管是给予还是索取,若是突破了一定的平衡或是负荷,都会物极必反,造成不可磨灭的后果——无法给予或是不再能够向外界索取一分一毫。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